中國首顆量子衛星“墨子號”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就完成了原定兩年完成的星地高速量子密鑰分發、量子糾纏分發和地星量子隱形傳態實驗三大科學目標。科學家制訂了后續拓展實驗計劃,進一步探索量子通信技術研究與應用,并籌劃發射數顆量子衛星,構建全球量子通信網絡。 量子衛星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潘建偉介紹,其團隊下一步將與歐洲量子通信團隊合作進行洲際量子密鑰分發。目前已經順利完成與奧地利格拉茨地面站的對接測試,正在開展量子密鑰分發實驗,8月底將具備洲際量子保密通話的條件。 潘建偉說,中國與德國和意大利等國的洲際量子密鑰分發合作也正在計劃中。德國、意大利的地面站預計在2017年年底做好開展相關實驗的準備。這表明“墨子號”不僅可跟中國的設備對接,也可與世界其他國家符合要求的設備對接。 此外,科研團隊還將努力實現量子通信與經典光通信相融合的安全信息傳輸,與有需求的用戶對接,開展量子通信現實應用。 潘建偉說,目前“墨子號”實現的天地量子密......閱讀全文
還有6天,距離全球第一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發射升空就要滿一整年了。8月10日,這顆衛星的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院士領導的中科院聯合研究團隊向外界又公布了一項重大成果——“墨子號”在國際上第一次成功實現了“千公里級”的星地雙向量子通信。 《自然》雜志的物理科學主編卡爾·齊姆勒
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教授及同事彭承志、張強等組成的研究小組,在國際上首次成功實現了白天遠距離(53km)自由空間量子密鑰分發,通過地基實驗在信道損耗和噪聲水平方面有效驗證了未來構建基于量子星座的星地、星間量子通信網絡的可行性。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光子學》日前發表了該成果。 基于衛星
人們爭相眺望“東方紅一號”通過北京上空。 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四月二十二日,參觀者在位于山東煙臺的中國航天五一三研究所觀看“衛星飛船型譜圖”。 唐 克攝(人民視覺) 中國航天科
自1970年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至今,我國已初步形成遙感、通信廣播、氣象、科學探測與技術實驗、地球資源和導航定位等六大衛星系列。其中,科學實驗衛星從探索無盡的宇宙,到追尋微觀粒子和生命起源,為我國空間科學研究作出了突出貢獻。 從我國誕生最早、家族成員最為龐大,并廣泛用于科學探測
中科院A類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空間科學”結題總體驗收會14日在京舉行。記者獲悉,專項一期部署的暗物質衛星“悟空”、實踐十號衛星、量子衛星“墨子號”、硬X射線調制望遠鏡“慧眼”研制發射任務已經圓滿完成;專項二期將繼續實施空間科學系列衛星任務,包括愛因斯坦探針(EP)、先進天基太陽天文臺(ASO-S
從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獲悉,繼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實踐十號返回式科學實驗衛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發射升空并取得初步科學成果后,我國十三五”空間科學任務現已全面啟動。我國將爭取在2020年前后,發射愛因斯坦探針、先進天基太陽天文臺、全球水循環觀測衛星、磁層&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