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上海科協大講壇暨科技前沿大師談“暑期院士專家系列科普講壇”的首期講座在上海科學會堂舉行。中科院院士、原北大校長許智宏,中科院院士、中國植物生理與植物分子生物學學會理事長陳曉亞,上海師范大學教授黃繼榮,圍繞“透視轉基因——從農作物的由來說起”的主題,向公眾解讀了轉基因的奧秘,并與現場觀眾進行了面對面交流。 許智宏在報告中深入淺出地介紹了糧食作物的起源、種類、演化,以及全球食物生產和生態系統面臨的問題和發展過程,并系統地闡釋了現代生物育種的技術發展。 他說,“事實上,我們今天吃的大多數農作物都是人類長期馴化、人工選育、轉移基因的結果。”比如美國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被譽為“綠色革命之父”的NormanBorlaug就是利用生物育種將高桿小麥變成矮桿。因為桿子太高,養料就會集中在桿里面,如果變矮了,營養的比例都在麥子里面,同時可以提高產量、降低成本。 幾年前,科學家曾對使用轉基因后的效果做了一項詳細統計:轉基因作物......閱讀全文
河南日報退休高級編輯,大河健康報退休總編,河南農大兼職教授,中國新聞獎獲得者。 各位女士、各位先生: 大家好。大家都是經常來圖書館借書、看書的讀者,如今喜歡看書的人真是難能可貴。看年齡,大家多數是60后、50后,少數是70后、40后。大家可能都不是生物專業的大學生,但是大家在中學階段都學過化
本文根據2016年4月14日許智宏在浙大“求是大講堂”的演講錄音整理,未經本人審閱。 整理人:沈梁燕 王心怡 講座人:許智宏,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曾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北京大學校長;曾獲
三位嘉賓與主持人互動。左二起分別為顧紅雅、許智宏、饒毅 11月24日晚,當許智宏、饒毅和顧紅雅三位教授現身北大金光生命科學樓鄧祐才報告廳時,現場已經座無虛席,不少人在講座開始前才得以擠進來,尋找空地坐下來。 關注過中美雙邊關系、克里米亞大變局等宏大話題的“
近日,《人民日報》公布了我國轉基因食品名單,一直備受關注的轉基因食品問題又回到人們的視野,除去名單中公布的產品,人們是否還有其他途徑接觸到轉基因食品?一些與傳統食品形狀、顏色等存在較大差異的食品是否涉及轉基因技術?專家告訴新京報記者,其實轉基因食品只是膳食平衡與營養的一個方面,公眾無需過于恐慌。
在一群人看來,“它”不過是一個新的物種,但在另一群人看來,“它”是一個危害人類健康的魔鬼; 在一群人看來,“它”是解決糧食危機、減緩氣候變暖的良藥,但在另一群人看來,“它”的背后存在著利益集團不可告人的滅絕人性的巨大陰謀。 無論是在科學領域,還是在政府決策
我們現在吃的大多數農作物都是經過人類長期馴化與人工選育后基因轉移的結果。玉米和番茄,最早時非常小,水稻就像兩根草一樣。在人類利用玉米過程當中,玉米已經發生極大的變化。野生水稻像野草一樣披頭散發,野生稻就是兩棵草,還沒收粒子就掉了。通過人工選育,那些不掉粒的,
關于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問題,從國外到國內從來都是爭論不休。 10月17日,農業部科技教育司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與知識產權處處長寇建平稱,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檢測與評估是由權威機構來進行,不是“隔壁王大媽說了算”。但權威機構到底是什么樣的建構?以及如何檢測?是否真正權威?這些問題就如神秘的生物科技
轉基因的問題有幾個層面:第一是個人層面,吃轉基因食品是否安全。第二是國家層面,轉基因商品與中國經濟發展,轉基因作物與中國能否掌握自己的糧食安全問題密切相關。第三個是生態環境,取決于轉基因作物種植的范圍、轉基因動物的養殖范圍,既可能是當地的、也可能是全球的問題。 一般人關心最多的是個人層面:
不久前,袁隆平院士宣布了一項重大成果:水稻親本去鎘技術獲得突破,為解決鎘污染土地種植安全水稻提供了先進方案。這項重大成果是利用基因編輯技術實現的。 利用基因編輯技術進行農作物育種,如今已經成為國際科學競賽新的熱門領域,國內外都有前沿消息傳來。下面,我們特約請中國水稻研究所副研究員王春介紹有關這方面的
“這么多年來,我做食品安全的報告時從來不談轉基因,因為我認為它不屬于食品安全的問題。可是在互動時,總有人會提。” 4月29日,在北京市科協科技思想庫轉基因技術決策咨詢沙龍(以下簡稱“沙龍”)上,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君石上臺道出了這樣一番話。 與其說這是陳君石個人的“困惑”,不如說這是當下中國關
轉基因,從字面上不難理解,指的就是基因的轉移。實際上,轉基因有廣義和特定的兩種含義。廣義的轉基因就是泛指生物間基因轉移。自然界中物種間的天然雜交和自然選擇、農業生產中常用的雜交育種,都發生了基因的重新組合,都經過了轉基因。例如,我們現在種植的絕大部分作物、吃的幾乎所有的食品,并不是自然
近日,海口市民王女士反映:“前幾天我在微信朋友圈看到一篇文章說,圣女果是轉基因食品,吃多了會致癌,嚇得我現在都不吃了,這到底是不是真的?”對此,記者采訪了相關專家,得到的答案是:海南所有圣女果都是通過常規育種培育出來的,不是轉基因水果。 市民疑慮:圣女果到底是不是轉基因水果? 每年二、三
2012 年 9 月,Gilles-Eric Se?ralini 教授在《食品與化學毒理學》(Food and Chemical Toxicology)雜志發表了一篇名為農達殺蟲劑及耐農達轉基因玉米的長期毒性研究 (Long term toxicity of a Roundup herbicid
“從消費者到從事食品安全的監管部門,很多人都不太清楚什么是轉基因食品。”昨天(6月11日),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院長、北京市食品安全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教授在北京食品安全宣傳周啟動儀式上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一些消費者對轉基因食品存在種種誤解和猜測,而實際上,“轉基因食品比普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根基,糧食安全事關國家生存,我國農業生產資源有限,科技創新是農業發展的唯一出路。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根基,糧食安全事關國家生存,我國農業生產資源有限,科技創新是農業發展的唯一出路。”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在河北阜平舉辦的“農科講壇”上,中國農科院副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孔明如是說
高產優質新品種是農業的基石,但傳統作物育種方法周期長、效率低。近年來,隨著分子生物學、基因組學和農業生物技術的發展,新的作物育種技術不斷涌現,一定程度上加快了作物育種進程、提高育種效率,但在實際應用中仍存在較多不足。 日前,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和華南農業大學的科研人員研發出一種基于單倍
產地來源標注為中國的大米制品,正在被歐盟食品和飼料委員會列入“重點檢查”的范疇。因為盡管中國仍然是禁止主食作物轉基因商業化種植的國家,但在中國出口歐盟的大米制成品中,歐盟卻頻繁檢出水稻抗蟲轉基因,這種轉基因按照現行監管框架,在中國和歐盟,均屬“非法”。 截至2013年6月,歐盟食品和飼料委
三、重點任務 從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關鍵環節入手,重點加強事關現代農業發展全局、影響長遠的八個方面建設。 (一)完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穩定發展糧食和棉油糖生產。穩定糧食播種面積,優化品種結構,提高單產和品質,加強生產能力建設,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實施全國新增千億斤糧食生產能力
中國科學院院士、華中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張啟發近日披露,今年7月,國內61名兩院院士聯名上書國家領導人,請求盡快推進轉基因水稻產業化,“不能再等,再遲緩就是誤國”,這再次引發對轉基因主糧商業化種植是否安全的大爭論。 對于上書背景,環保部首席科學家薛達元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這是因為
1.前言 盡管在過去的半個世紀中全球糧食生產有顯著的增長, 但當今社會需要面對的最重要挑戰之一是,如何養活21世紀中葉全球即將達到的90億人口。為了滿足糧食需求又不明顯增加糧價,基于氣候變化所帶來的影響,對能源安全、地區飲食結構變遷的關注,以及到2015年全球貧窮和饑餓減半的千年目標,估計屆
來自南京農業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和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在新研究中克隆出了一個水稻微效數量性狀遺傳基因座DTH2,并確定了其特征。相關論文在線發布在2月6日的《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上。 南京農業大學的萬建民(Jianmin Wan)教授和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的葛頌(Song
董合忠在棉花田。 在山東省農業科學院有一位終日與棉花為伍的科學家,從黃河流域到西北內陸,從魯西南到魯(西)北,在一望無際的棉田中到處留下了他的身影。他就是山東省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中心主任董合忠,一位獲得國家和省部科技成果獎勵16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就有4項的棉花專家。 近日,記
目 錄 一、形勢與需求 二、總體思路、發展目標和戰略部署 (一)總體思路 (二)發展目標 (三)戰略部署 三、加快實施國家科技重大專項 四、大力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 五、推進重點領域核心關鍵技術突破 (一)加強農業農村科技
1.組織農業科研攻關 在瓶頸性與緊迫性的科技領域超前部署,在一些農業應用基礎與前沿高技術領域開展自主創新,形成自主知識產權成果,構筑現代農業發展的技術高地。 ——新一代動植物新品種培育。重點研究動植物遺傳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技術,應用常規技術、轉基因技術、分子定向育種技術以及航天誘
今年是“十二五”國家科技計劃全面開展的一年,國家863計劃現代農業技術領域圍繞發展現代農業和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突破前沿技術、創制重大產品、培育新興產業、引領著現代農業。 今年5—9月,國家863計劃現代農業技術領域辦組織主題專家組對“十二五”該領域2011年和2012年啟動的7個主題、2
有機食品技術規范 為了推動我國農村環境保護事業的發展和農業清潔生產,減少和防止農藥、化肥等農用化學物質和農業廢棄物對環境的污染,促進農村社會、經濟和環境的持續發展,保證有機食品生產和加工的質量,規范有機食品認證工作,制定本標準。繁殖本標準根據聯合國關于有機食品生產、加工、標識和貿易的指南(
小桐子計劃繁華難現? “小桐子是一種可以在干旱條件下茂盛生長的灌木,其種子可以生產類似于柴油的燃油,但目前人們將其當做綠色金子的期望正在減退——許多人曾把小桐子當做邊際土地上最有潛力的拯救者,一種可以使發展中國家擺脫貧窮并將其帶入一個可持續的、油料供應充足的未來能源植物。” 這段話,
科技部消息,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2007年度立項項目前兩年經費預算和2004年度立項項目后三年經費預算,經過預算評估和審核程序,初步方案已經確定。按照《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專項經費管理辦法》(財教[2006]159號)的規定,現予公布,公開征求意見。 社會各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