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寒灌叢土壤碳循環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博士研究生王東在導師劉慶和尹華軍的指導下,研究了青藏高原東緣窄葉鮮卑花高寒灌叢土壤碳收支對不同氮添加水平的響應。相關研究結果發表于《農業和森林氣象學》期刊。 高寒灌叢是陸地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高寒灌叢生態系統的特點以及研究歷史等原因,與森林和草地相比,目前還十分缺乏高寒灌叢生態系統碳循環過程的研究。在全球大氣氮沉降背景下,如何準確區分和量化土壤碳循環過程對氮添加的響應,進而評估全球大氣氮沉降背景下高寒灌叢生態系統碳匯功能的潛在變化,更加深刻地認識高寒灌叢生態系統碳循環過程具有重要意義。 研究表明,窄葉鮮卑花灌叢土壤為“碳平衡系統”,凋落物和細根的年碳輸入量約等于土壤呼吸年碳輸出量。氮添加通過增加細根生產增強了土壤的碳匯功能,使土壤從碳平衡轉變為碳匯。因此,全球大氣氮沉降的增加可能通過增加高寒灌叢地下細根的碳輸入使高寒灌叢成為大氣二氧化碳的匯。......閱讀全文
高寒灌叢土壤碳循環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博士研究生王東在導師劉慶和尹華軍的指導下,研究了青藏高原東緣窄葉鮮卑花高寒灌叢土壤碳收支對不同氮添加水平的響應。相關研究結果發表于《農業和森林氣象學》期刊。 高寒灌叢是陸地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高寒灌叢生態系統的特點以及研究歷史等原因,與森林和草地相比,目前
ACS Catalysis:人工固碳循環研究取得進展
工業快速發展導致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不斷增加,促使各國加速開發二氧化碳捕集利用技術。其中,設計和創建具有高效生物固碳能力的酶、生化途徑、工程生物或微生物組,已成為合成生物固碳領域的研究熱點。 自然界中,植物和微生物可利用六條天然固碳途徑將二氧化碳轉化為有機物,其中重要途徑之一就是以1,5-二
深海冷泉甲烷碳循環研究獲新進展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5/500478.shtm
碳循環模擬和數據同化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模型數據融合方法和多模型集成分析是研究陸地生態系統碳循環過程時空變化的有效手段。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何洪林研究小組應用中國生態系統研究網絡(Chinese Ecosystem Research Network, CERN)長期動態監測數據,結合生態系統過程模型和模型數據融合方法,取得一
地理資源所生態系統碳循環研究取得進展
目前,有關碳循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植被生態系統的碳儲量及對各種氣候情景的預測。但植被生態系統固定的碳向下級食物鏈流失的動態,及對全球變化各種情景的響應目前還很少得到系統的研究。 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張揚建研究員與合作者利用沿著緯度梯度的溫度變化來模擬在未來全球升溫情景下,森林生態系統固
研究揭示西太平洋暖池全球碳循環效應研究新進展
近日,國際地學刊物《第四紀科學評論》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常鳳鳴課題組研究員徐兆凱在西太平洋暖池的全球碳循環效應研究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據了解,科研人員利用國際海洋全球變化計劃(IMAGES)在西太平洋暖池西部邊緣地區獲取的多根高質量長海洋沉積物巖芯,基于多學科交叉,從地球系統多圈層
20年,這項工程見證中國碳循環研究三次浪潮
隨著“雙碳”行動的深入推進,當前與“碳匯”相關的研究正如火如荼展開。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主力軍,中科院很早就對生態系統碳循環和碳匯功能研究進行了布局,其中就包括我國首個生態系統碳循環研究基礎工程——中國陸地生態系統通量觀測研究網絡(ChinaFLUX)。自2002年建成以來,ChinaFLUX這項誕
碳同位素技術在土壤碳循環研究中的應用
碳在土壤中的儲量和存儲時間是陸地生態系統碳庫中最大和最長的,而土地利用方式會影響到土壤碳儲量及其循環周期,因此有效的土地利用管理可使土壤成為一個碳匯。土壤儲存碳的過程就是土壤有機碳動態平衡的變化,因此認識土壤有機碳的動態變化是揭示土壤碳循環過程及其調控機制的重要方面。首先介紹了碳的一種穩定性同位素(
土壤微生物介導的碳循環過程研究獲進展
土壤微生物碳利用效率表示微生物同化、吸收以及轉移碳的能力,是反映土壤微生物介導和調控短期碳循環的關鍵參數。較高的土壤微生物碳利用效率反映了微生物將枯落物或根沉積物轉化為微生物生物量的高效率,這可能有利于提高土壤碳固存的潛力;而較低的碳利用效率則意味著大量的碳通過微生物的呼吸作用釋放到大氣中,進而
光合碳循環 (photosynthetic carbon cycle)
光合作用中碳同化(二氧化碳轉化為糖或其磷酸酯)的基本途徑。又稱卡爾文循環、還原戊糖磷酸循環、還原戊糖磷酸途徑。在綠色植物、藍藻和多種光合細菌中普遍存在。其他碳同化途徑如 C4 途徑和 CAM途徑(見景天科酸代謝)所固定的 CO2 ,最終仍須通過光合碳循環才能被還原成糖。因此它是地球上絕大部分有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