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探測器同時發現第四次引力波
歐洲“處女座”(Virgo)引力波探測器外景圖片來源:Virgo官網 科學家第四次捕捉到引力波。美國和歐洲兩個引力波項目組27日在意大利都靈召開新聞發布會稱,兩個項目組的3臺干涉儀首次共同探測到了“時空漣漪”,不僅再次驗證了廣義相對論,還更準確地定位了產生引力波的黑洞位置。 發布會稱,2017年8月14日,激光干涉儀引力波天文臺(LIGO)的兩臺干涉儀和歐洲“處女座”(Virgo)引力波探測器的一臺干涉儀,從三個地點幾乎同時(先后相差僅幾毫秒)捕獲到了最新引力波事件,編號為GW170814。 第四次引力波由距地球18億光年的兩個超大黑洞合并產生,質量分別為太陽質量的31倍和25倍,合并后的黑洞質量約為太陽質量的53倍,剩余約3個太陽的質量轉變成能量以引力波的形式釋放出來。 2015年9月、2015年12月和2017年1月先后3次探測到的引力波,都由LIGO單獨完成。新加入的Virgo探測器位于意大利比薩,項目組由20個歐......閱讀全文
引力波背后:基礎研究須“容錯”
令人矚目的原初引力波事件雖以“悲傷”告終,但卻引發了國際科學界對其更加熱切的期待;相比之下,由于國內對科研失敗容忍度極低,“中國連想犯這樣‘錯誤’的機會都沒有”—— 近日,歐洲空間局的一份報告宣告了自去年3月份以來關于原初引力波爭議的最終結局。彼時,美國BICEP2合作組宣布了通過宇宙微波背景
科學家探測到引力波“海嘯”
兩個黑洞合并成一個。圖片來源:NASA 一個國際科學家團隊公布了迄今為止探測到的最大數量的引力波。這些發現將有助于解決宇宙中一些最復雜的謎團,包括物質的構建模塊以及時空的運作。這項新研究近日在線發表于預印本文庫ArXiv。 2019年11月至2020年3月期間,科學家利用美國LIGO探
科學家探測到引力波“海嘯”
兩個黑洞合并成一個。圖片來源:NASA 一個國際科學家團隊公布了迄今為止探測到的最大數量的引力波。這些發現將有助于解決宇宙中一些最復雜的謎團,包括物質的構建模塊以及時空的運作。這項新研究近日在線發表于預印本文庫ArXiv。 2019年11月至2020年3月期間,科學家利用美國LIGO探測器和歐洲
打造捕捉引力波高能輻射的天網
日前,中國科學院宣布啟動了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空間科學(二期)”。在本次宣布的項目中,將首先發射的衛星名叫“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GECAM)。 這個項目針對近年來新出現的引力波研究重大機遇,采取了“短平快”的策略,成為空間先導專項實施以來首個機遇型項目。 抓機遇:寶貴機會不容
從脈沖星計時陣列到桌面探測器,四種新工具全力“捕捉”引力波
引力波也被稱為“時空的漣漪”。1916年,愛因斯坦基于廣義相對論做出預言,劇烈的天體活動會帶動周圍的時空一起波動,這就是引力波。約100年后,2015年9月,宇宙中一次僅持續五分之一秒的“漣漪”改寫了物理學的篇章,科學家首次直接探測到引力波。此后,包括美國激光干涉儀引力波天文臺和歐洲“處女座”引力波
空間激光干涉測距系統研究獲進展
空間引力波探測和地球重力場空間測量兩大科學計劃具有重大科學意義和廣泛的應用價值。空間引力波探測不僅可以檢驗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還可開啟一個觀測宇宙早期的新窗口;而先進重力場測量將為人們研究陸地水循環、冰川變化、海洋環流及大氣循環等地球大質量時空分布、變化與遷移現象提供有效的分析依據。這兩大科學計
激光干涉儀檢測圖譜
這要看交叉多大。有交叉不是說就不好。他是地位精度。你要看哪上邊的數值,這是不是在一定范圍,然后檢完要要進行補償,然后再撿,一般的不好的都是三遍每一遍到最后線越來越寬的。叫喇叭口,這種的不好。只要在系統的補償值范圍內就沒事,機械不要做得太次,要不沒法過。
激光干涉儀的分類
激光干涉儀一般分為單頻和雙頻,中圖儀器激光干涉儀產品采用美國進口高穩頻氦氖激光器、激光雙縱模熱穩頻技術、高精度環境補償模塊、幾何參量干涉光路設計、高精度激光干涉信號處理系統、高性能計算機控制系統技術,實現各種參數的高精度測量。通過激光熱穩頻控制技術,實現快速(約6分鐘)、高精度(0.05ppm)、抗
什么是激光干涉儀
激光干涉儀以光波為載體,其光波波長可以直接對米進行定義,且可以溯源至國家標準,是迄今公認的高精度、高靈敏度的測量儀器,在高端制造領域應用廣泛。SJ6000激光干涉儀具有測量精度高、測量范圍大、測量速度快、最高測速下分辨率高等優點,結合不同的光學鏡組,可實現線性測長、角度、直線度、垂直度、平行度、平面
激光干涉儀怎樣調光
激光干涉儀,關鍵字是激光和干涉。干涉(interference)是兩列或兩列以上的波在空間中重疊時發生疊加從而形成新的波形的現象。對光源有一定的要求,而激光的三個特性能夠較好的發生干涉。所以就出現了用激光干涉實現某種應用的儀器。一般性應用都是測面型,距離,速度等。因為兩束滿足特定要求的激光能夠產生干
雙頻激光干涉儀原理
干涉儀是以激光波長為已知長度、利用邁克耳遜干涉系統測量位移的通用長度測量工具。 激光干涉儀有單頻的和雙頻的兩種。單頻的是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出現的,最初用于檢定基準線紋尺,后又用于在計量室中精密測長。雙頻激光干涉儀是1970年出現的,它適宜在車間中使用。激光干涉儀在極接近標準狀態(溫度為20℃、大
激光干涉儀的應用
激光干涉儀是檢定數控機床、坐標測量機位置精度的理想工具,可按照規定標準處理測量數據并輸出誤差曲線,為數控機床的誤差修正提供可靠依據,現場使用尤為方便。 激光干涉儀配有各種附件,可測量小角度、平面度、直線度、平 行度、垂直度等形位誤差。 激光干涉儀也是一種高精度位移傳感器,可直接用于高精度、大
雙頻激光干涉儀原理
干涉儀是以激光波長為已知長度、利用邁克耳遜干涉系統測量位移的通用長度測量工具。 激光干涉儀有單頻的和雙頻的兩種。單頻的是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出現的,最初用于檢定基準線紋尺,后又用于在計量室中精密測長。雙頻激光干涉儀是1970年出現的,它適宜在車間中使用。激光干涉儀在極接近標準狀態(溫度為20℃、大
激光干涉儀使用技巧
1、Z軸激光光路快速準直方法 用激光干涉儀進行線性測量時,Z軸測量時激光光路的準直相對X、Y軸準直來說,要困難的多。尤其是在Z軸距離較長的情況下,要保證激光光束經反射鏡反射后回到激先探測器的強度滿足測量對對光強的要求,準直激光光路往往需要很長時間。 Z軸激光光路快速準直方法具體調整方法如下:
激光干涉儀怎樣調光
調整半導體準直光源,使小孔光束在通過導軌中心線的垂面并與導軌表面平行。調節全反射腔鏡的四維調整架,使小孔光束通過其中心,并讓反射光束沿原路返回小孔。裝好聚光腔體,調節其支架,使小孔光束通過激光棒兩端面的中心,并讓其前端面的反射光點返回小孔。調節輸出境和反射鏡。調節偏振片和調Q晶體。垂直光路的調節
力學所等在空間引力波探測星間激光鏈路構建研究進展
太極計劃通過衛星編隊的形式進行空間引力波探測,而構建星間激光鏈路是其中的關鍵環節之一。相比應用于星間激光通信、重力場測量等領域的傳統星間激光鏈路構建任務,太極計劃需應用有限的星上資源實現三百萬公里超遠距離激光捕獲及1 nrad/Hz1/2量級超高精度指向,因此其實現難度要大得多。為此,科學家提出采用
歐美探測器同時發現第四次引力波
歐洲“處女座”(Virgo)引力波探測器外景圖片來源:Virgo官網 科學家第四次捕捉到引力波。美國和歐洲兩個引力波項目組27日在意大利都靈召開新聞發布會稱,兩個項目組的3臺干涉儀首次共同探測到了“時空漣漪”,不僅再次驗證了廣義相對論,還更準確地定位了產生引力波的黑洞位置。 發布會稱,2017年
我國科學家提出高頻引力波探測新方案
拿地球當引力波探測器?沒錯!記者14日從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獲悉,來自該所以及香港科技大學的科研人員在高頻引力波探測方面提出了一種新的實驗方案。他們認為,具有磁層的太陽系行星,比如地球和木星等,可以被用作探測高頻引力波信號的巨型探測器。相關研究成果發表于《物理評論快報》。所謂引力波,其實是物質和
天體引力場對日心軌道空間引力波探測計劃信號影響分析
在空間引力波探測日心軌道方案任務當中,太陽系內天體引力場引起的星間觀測信號大于引力波引起的星間觀測信號。例如,中國科學院太極計劃中,天體引力場引起的星間距離變化約為3萬千米,而引力波信號只有幾個皮米量級,有必要通過詳細數值分析探測頻段0.1mHz到1Hz內天體引力場引起的星間觀測信號是否小于引力
日本引力波望遠鏡開始試運行
日本大型低溫引力波望遠鏡(KAGRA)25日開始試運行,預計2017年正式投入使用。 KAGRA位于岐阜縣一個礦山地下,由日本高能加速器研究機構和東京大學宇宙射線研究所等設計建造。該礦山中還有著名的“超級神岡”大型中微子探測器,日本科學家小柴昌俊、梶田隆章等人曾因在此進行的中微子研究先后獲得諾
宇宙膨脹速度是多少-引力波告訴你
哈勃常數是衡量當前宇宙膨脹速度的重要參數。武漢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引力波天文學研究團隊提出,對透鏡化的引力波及其電磁對應體的觀測,能大幅提高哈勃常數的測量精度。該成果論文發表在10月27日出版的《自然·通訊》上。 1929年,美國天文學家埃德溫·哈勃發現星系退行速度與它和地球的距離成正比,哈
“嬰兒宇宙”新理論助力“捕捉”原初引力波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蔡一夫教授帶領國際合作團隊發現“嬰兒宇宙”處在高能物理的“沙漠”能區時,存在原初引力波共振非線性理論現象。原初引力波信號通過該現象過程,能被放大4至6個數量級乃至更大,從而被探測器檢出,可用于驗證某些傳統物理“不可觸及”的宇宙起源理論模型。該成果日前發表于《物理評論快報》。 在
“嬰兒宇宙”新理論助力捕捉原初引力波
記者19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蔡一夫教授帶領國際合作團隊發現,“嬰兒宇宙”處在高能物理的“沙漠”能區時,存在原初引力波共振非線性理論現象。原初引力波信號通過該現象過程,能被放大4至6個數量級乃至更大,從而被探測器檢出,可用于驗證某些傳統物理“不可觸及”的宇宙起源理論模型。該成果日前發表于
FAST探測到納赫茲引力波存在證據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1/515813.shtm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供圖)由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等單位科研人員組成的中國脈沖星測時陣列研究團隊,利用中國天眼FAST,探測到納赫茲引力波存在的關鍵性證據,表明我國納赫
中國天眼是怎么探測到引力波的
中國天眼FAST(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又立一功!近日,由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等單位科研人員組成的中國脈沖星測時陣列(CPTA)研究團隊利用中國天眼FAST,探測到納赫茲引力波存在的關鍵性證據,表明我國納赫茲引力波研究已與國際同步達到領先水平。相關論文在線發表于我國天文學術期刊《天文與天體
捕捉時空漣漪-LISA項目啟動
近日,歐洲空間局(ESA)批準了首個觀測太空引力波的實驗——激光干涉儀空間天線(LISA)項目。LISA的任務是尋找由超大質量黑洞合并引起的巨大時空漣漪以及其他事件。 據《自然》報道,ESA宣布,這項耗資數十億歐元的任務將于2025年開始建設,計劃于2035年發射LISA。有研究者稱,LISA
捕捉時空漣漪---LISA項目啟動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1/516874.shtm?LISA任務想象圖。圖片來源:NASA本報訊?近日,歐洲空間局(ESA)批準了首個觀測太空引力波的實驗——激光干涉儀空間天線(LISA)項目。LISA的任務是尋找由超大質量黑洞合并引
科學家提出高頻引力波探測新方案
近期,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理論物理室副研究員任婧聯合香港科技大學的科研人員,在高頻引力波探測方面提出了新的實驗方案。該研究建議利用具有磁層的太陽系行星如地球和木星等,作為探測高頻引力波信號的巨型探測器。該研究發現通過現有的衛星數據可以在廣泛的頻率范圍內對高頻引力波給出更強的限制。此前,激光干涉儀
五花八門的引力波探測器中,為什么是LIGO笑到了最后?
從2015年9月至今,“引力波之發現”的消息像一只調皮的幽靈,以形形色色的版本穿梭于天文和物理學界,它時隱時現,像劑量不斷增強的興奮劑,一次次激起人們的窺探欲。在北京時間2月11日晚11點30分,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就探測引力波的研究進展進行報告。LIGO科學合作組織面向全社會宣布,LI
天琴計劃”牽頭國內引力波研究-基礎設施建設已啟動
記者2月14日從中山大學獲悉,該校正牽頭國內引力波研究,計劃用20年時間,完成總投資約為150億元的“天琴計劃”。目前,中山大學珠海校區正在建設引力波研究所需的地面基礎設施。已經啟動山洞超靜實驗室和激光測距地面臺站基礎設施建設,部分技術研究已有具體進展。 據了解,引力波是加速中的質量在時空中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