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Immunology》:腸道菌群免疫耐受時間確定!
腸道內的微生物達萬億計。在這些微生物中,宿主與健康腸道微生物之間是互利共贏的關系,宿主為微生物提供了生存的環境,而微生物則幫助宿主更好的生長發育、防御病原體以及促進新陳代謝。 但是在人體和微生物共生的過程中,有一個很重要的過程——那就是建立免疫系統和良好菌群之間的聯系,防止在免疫過程中良好的腸道菌被清除。 在正常的免疫背景下當有益的共生腸道菌被識別時,長效的免疫反應將會發揮作用。而人體中對于共生腸道菌群免疫缺乏耐受性的,會對正常的腸道菌產生免疫應答,就被認為是炎性腸病(一種慢性胃腸道炎性疾病,IBD)。 當人體對于正常的共生腸道菌產生不適當的炎癥時,會誘導整個腸道菌群失調,從而導致多種疾病,并且會持續促進宿主的免疫炎癥反應。 那么腸道菌群的免疫耐受性到底是如何建立和維持的呢? 在最新一期發表的《Science Immunology》上面,一篇名為“Microbial antigen encounter during......閱讀全文
什么是免疫耐受性?
免疫耐受性指對特定抗原的免疫反應受到抑制的狀態。動物對自身成分是處在耐受性狀態,而狹義的免疫耐受性是指與這自身耐受性相同的狀態。
免疫耐受性的表現特征
(1)對自身成分的免疫無應答性不決定于遺傳,而是后天形成的。(2)自身耐受性形成的原因是自身抗原。(3)淋巴系細胞的抗原反應性無論自身抗原及非自身抗原均無定向表達,若將其中對自身的反應性細胞除去,結果可形成僅對非自身的免疫機制。不僅對自身成分,而且對外來抗原的免疫耐受性也可在后天形成。
免疫耐受性的誘發條件
機體方面因素①動物的年齡:在胚胎期建立免疫耐受性最易,新生期次之,成年期比較困難。這可能與機體在各時期的免疫系統成熟程度有關;②免疫反應性的強弱:免疫反應性強的個體不易產生免疫耐受性,有免疫缺陷的動物,不管是自發的還是使用免疫抑制劑,都很容易誘發免疫耐受性;③動物的種屬:腸鼠和綿羊難以誘發免疫耐受性
腸道免疫系統由腸道微生物守護!
科學家們早就知道腸道細菌對宿主有各種各樣的作用,例如分解膳食纖維、制造維生素K和B7等等。然而,一項新研究揭示,微生物還有另一個作用。 布朗大學的研究小組發現,小鼠體內腸道微生物正在參與調控宿主免疫。與其說宿主的防御系統可能攻擊這些有益細菌,不如說細菌可以與動物的免疫系統和平共存。 對立的外
綠葉蔬菜有益腸道免疫細胞群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道,吃綠色蔬菜也許要比我們之前認為的更為重要,因為最新研究發現,對于腸道健康至關重要的免疫細胞群受到飲食中的綠葉蔬菜控制。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免疫學》雜志上。 在消化系統內壁新發現的這些免疫細胞被稱為固有淋巴細胞(ILC),可保護身體免遭腸道內“壞”菌的傷害。其還被
Science發現腸道免疫耐受關鍵因子
來自西奈山Icahn 醫學院的一個研究人員小組在一項小鼠研究中證實,GM-CSF蛋白在維持腸道免疫耐受中起至關重要的作用,該蛋白發生缺陷會增加炎性腸病(IBD)的易感性。炎性腸病是一種因對細菌和食物抗原產生異常失調的免疫反應,導致的以慢性腸道炎癥為特征的嚴重疾病。在發表于3月13日《科學》(
Nature: 腸道菌群提供機體免疫正能量
根據波士頓兒童醫院的研究人員發表的一項小鼠新研究,腸道細菌顯著地影響了免疫系統的B淋巴細胞。盡管以往曾報道過腸道細菌對于T淋巴細胞的影響,這是研究人員第一次證實B細胞在腸道中早期發育,并且微生物影響了這一過程。 腸道菌群微觀攝影,圖片來源:《華夏地理雜志》,攝影師:MARTIN OEGGERL
Nature:揭秘腸道細菌“免疫休戰”背后的機制
免疫系統如何與“好”的腸道細菌和平共處? 胃腸道中差不多包含了數萬億的腸道細菌,它們的主要功能是幫助機體消化食物,然而免疫系統卻似乎對它們視而不見。在一些慢性人類疾病,如炎癥性腸病(IBD)、HIV/AIDS、癌癥、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中,免疫系統卻會攻擊這些通常有益的細菌,由此導致慢性炎癥,促
缺乏人群多樣性不利癌癥免疫治療
科學家發現,高腫瘤突變負荷(TMB,在癌細胞內發現的突變數量)可能無法在不同的癌癥患者群體中作為一個準確的生物標志物。該研究結果可能對免疫檢查點抑制劑(一種免疫療法)治療的臨床決策具有重要意義。相關研究近日發表于《癌細胞》雜志。 “這項研究發現了在不同人群中作為生物標志物的TMB的潛在技術問
Science:維生素缺乏可增強先天免疫
維生素A缺乏癥與一些健康問題,如夜盲癥和哮喘風險增高有關聯。與其他的營養缺乏癥一樣,眾所周知它還破壞了免疫系統特化T細胞介導的適應性免疫。因此當研究人員發現維生素A缺乏還可以激活免疫系統,幫助小鼠防止寄生蟲感染時感到非常的驚訝。他們的研究工作發表在1月23日的《科學》(Science)雜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