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能物理所重夸克偶素強衰變寬度的次次領頭階輻射修正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賈宇研究員,與中國礦業大學、高能所客座學者馮鋒副教授,以及西南大學的桑文龍副教授,在國際上首次成功計算了贗標重夸克偶素強衰變寬度的次次領頭階(NNLO)輻射修正,并結合最新的實驗測量值進行了深入的唯象討論。相關論文于12月20日發表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物理評論快報》 (Phys. Rev. Lett. 119, 252001 (2017))。該工作代表了重夸克偶素理論研究的一個重要進展。 解釋重夸克偶素的湮滅衰變,歷史上對確立量子色動力學的漸進自由的性質起過關鍵作用。大約40年前,贗標夸克偶素的單舉強衰變寬度在非相對論極限下的次領頭階(NLO)輻射修正已被意大利和日本的兩組理論家獨立完成。NLO修正的貢獻十分重要,因此人們自然好奇下一階輻射修正的大小。由于技術上的巨大挑戰,在將近40年的漫長時間內,人們對于ηc強衰變寬度的NNLO修正始終一無所知。隨著近年來量子場論高階微擾計算技術的迅速發展,20......閱讀全文
高能物理所重夸克偶素強衰變寬度的次次領頭階輻射修正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賈宇研究員,與中國礦業大學、高能所客座學者馮鋒副教授,以及西南大學的桑文龍副教授,在國際上首次成功計算了贗標重夸克偶素強衰變寬度的次次領頭階(NNLO)輻射修正,并結合最新的實驗測量值進行了深入的唯象討論。相關論文于12月20日發表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物理評論快報》 (
四夸克物質的發現入選2013年物理學重要成果
美國物理學會主編的《物理》雜志12月30日公布了2013年國際物理領域重要成果,“發現四夸克物質”位列十一項成果之首。《物理》雜志評選真正在物理學界內外引起轟動的成果,綜合考慮了在網絡上的影響力,出人意料的成果和發現,或者導致更先進的技術的可能性。 下面是《物理》雜志網站對“四夸克物質”的簡介
北京譜儀實驗發現新的Zc結構
北京譜儀III(BESIII)實驗國際合作組于2013年3月宣布發現了一個新的共振結構Zc(3900),該發現引起國際廣泛關注,《物理評 論快報》、《自然》等雜志做了熱點報道。因為其中含有一對正反粲夸克且帶有和電子相同或相反的電荷,提示其中至少含有四個夸克,極有可能是科學家們長期尋 找的介子分
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發現新共振結構
北京譜儀Ⅲ(BESⅢ)實驗國際合作組26日在北京宣布,科學家們在最近采集的數據中發現了一個新的共振結構,暫時命名為Zc(3900)。新發現的Zc(3900)含有粲夸克和反粲夸克且帶有和電子相同或相反的電荷,提示其中至少含有4個夸克,可能是科學家們長期尋找的一種奇特強子。 中國科學
北京譜儀III實驗發現類粲偶素新衰變模式
近日,北京譜儀III(BESIII)合作組發現了類粲偶素Y(4660)和Y(4360)粒子的新衰變模式π+π-ψ2(3823),是Y(4660)粒子自發現以來的第二個含粲偶素衰變模式。這是粒子物理領域的一項重要進展,相關研究已在《物理評論快報》上發表。ψ2(3823)粒子是丁肇中先生1974年發現的
首次觀察到希格斯玻色子最重要衰變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11日報道,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大型強子對撞機(LHC)超環面儀器實驗組(ATLAS)在官網公布實驗證據,宣布其首次觀察到希格斯玻色子衰變成兩個底夸克這一重要過程,兩輪實驗數據結合后,標準誤差為3.9西格瑪,符合“觀察到某種現象”的統計學要求。 希格斯玻色子可以衰變成
北京譜儀III(BESIII)組發現D介子第二種純輕衰變
《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發表了北京譜儀III(BESIII)合作組發現D介子第二種純輕衰變D+→τ+ν以及利用這個測量檢驗“輕子味道普適性”的結果。本篇作為編輯推薦文章發表。 純輕衰變過程D+→τ+ν中粲夸克和反下夸克通過一個虛的W玻色子湮滅成帶
北京譜儀完成Y(2175)數據獲取
從5月1日至6月17日,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與北京譜儀實驗人員通力合作,克服了低能區運行的種種困難,保證對撞機和譜儀高效穩定運行。短短一個半月時間內,累計采集100pb-1數據,按計劃完成了在質心系能量2.125 GeV的數據采集任務,為研究Y(2175)粒子及其衰變奠定了良好基礎。
北京譜儀III實驗:在粲物理能區尋找新物理——進展與展望
近日,南京大學陳申見教授、中國科學院大學Stephen Olsen教授在《國家科學評論》雜志在線發表綜述文章,回顧了BESIII實驗在粲物理能區尋找新物理的研究中取得的代表性成果,并對未來相關研究前景做了評述和展望。 利用BESIII探測器采集的實驗數據,該合作組多方面開展了新物理的尋找:1)
“上帝粒子”常見衰變終于被“捕獲”
歐洲核子研究中心28日宣布,在發現“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6年后,研究人員終于觀測到它衰變為被稱為底夸克的基本粒子。這一“常見衰變”的捕獲被研究人員看作是探索希格斯玻色子的里程碑。圖片來源于網絡 根據粒子物理學標準模型預測,約60%的時間內希格斯玻色子都會衰變成一對底夸克,也就是6種夸克中
首次觀測粲介子在正反物質間“變身”
據美國趣味科學網站23日報道,英國牛津大學的科學家分析了大型強子對撞機(LHC)第二輪運行產生的數據,首次捕捉到粲介子從物質“變身”到反物質的過程,這一發現有助于理解現在的宇宙為何由物質而非反物質組成。 每個粒子都擁有一個與其質量、壽命和原子自旋相同但電荷相反的反粒子。光子等是自己的反粒子;而
解釋暗物質與可見物質起源有了統一模型
盡管科學家用了精確的宇宙測量方法,但據目前所知,宇宙能量中僅有約4.6%是由重子物質(正常原子)構成,23%由暗物質構成,剩下約72%由暗能量構成。而且,在可見宇宙中,幾乎所有的重子物質都是物質(重子帶正電荷)而不是反物質(重子帶負電荷)。物理學家最近提出了一種新機制,能同時解釋宇
中國科學家主導發現新型粒子-到底有何意義?
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大型強子對撞機(LHC)上的底夸克探測器(LHCb)實驗組宣布發現雙粲重子,歐洲核子研究中心專門進行了新聞發布。而中國研究團隊在新發現中作出關鍵性貢獻。 什么是雙粲重子,為什么科學家要尋找這種粒子,它的發現有何重要意義? 雙粲重子含有兩個c夸克(“粲夸克”)和一個u
正—反物質不對稱性有了新證據
近日,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宣布,大型強子對撞機(LHC)上的LHCb實驗發現了D介子的正—反物質不對稱性,并表示這項發現“絕對會被寫進粒子物理的教科書”。這一發現被CERN研究和計算主任Eckhard Elsen稱為“粒子物理學歷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科學家到底發現了什么?這次發現為什
夸克膠子等離子體“整體極化”理論獲證
宇宙在最初誕生的百萬分之幾秒內以“夸克膠子等離子體”的形式存在,這種類似“電漿”的狀態被認為是固體、液體、氣體之后的第四種物質形態。近日,我國科學家首次提出的夸克膠子等離子體“整體極化”理論,被美國布魯克海文實驗室重離子碰撞實驗證實,該實驗室RHIC-STAR國際合作組織發言人許長補教授認為,超
中國科學家為首次發現雙粲重子作出突出貢獻
近日,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大型強子對撞機(LHC)上的底夸克探測器(LHCb)實驗組宣布發現雙粲重子,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高原寧、楊振偉、張黎明和朱相雷等組成的研究團隊在發現新粒子中作出重要貢獻。 底夸克探測器是歐洲核子研究中心大型強子對撞機上的粒子物理實驗裝置之一,專門進行含有重夸克粒
兩大團隊同時預測四夸克重粒子存在
《物理評論快報》近日發表以色列和美國科學家的論文,兩個研究團 隊使用不同的理論方法同時預測了一種穩定的四夸克態粒子的存在,這種粒子由兩個底夸克以及一個上反夸克和一個下反夸克組成。論文稱,升級后的歐洲核子研究 中心大型強子對撞機(LHCb)以及中國正在討論建設的新對撞機,將很快會發現這類四夸克態新
近物所研究S波底介子的隱底雙Pion衰變取得系列成果
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核理論組科研人員新近系統研究了S波底介子的隱底雙pion衰變過程,提出了5S的隱底雙Pion衰變過程的衰變機制,取得了系列成果。 研究發現,在這些衰變過程中,除了直接衰變過程的貢獻外,還有末態相互作用的貢獻以及首次提出的初態單Pion出射機制。利用這三種機制
解碼夸克-科學家有望發現基本粒子新形態
歐洲核子能中心LHCb探測器內部,質子撞擊形成轉瞬即逝的不穩定粒子。 在粒子物理學家中間,Sheldon Stone有著高標準和極其真誠的聲譽。他為人所知的一件事情是,在一位同事講話過程中,喊叫著打斷人家的話,指出其中缺乏證據。所以當Stone討論自己和一位同事近期作出的觀察時,他的話應該有一定分
企鵝是怎樣走進粒子物理學的
? 1975年7月,三位俄羅斯理論物理學家Arkady Vainshtein、Valentin Zakharov和MikhailShifman在前蘇聯的專業物理學期刊JETP Letters上發表了一篇討論K介子衰變的論文,其中第一次計算了奇異夸克(strange quark)通過下面左圖所進行的單
優勢互補-揭開“奇特強子”之謎
2018年底,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以下簡稱自然科學基金委)發布的一則項目指南引起了苑長征的注意。 項目指南開頭寫著:“根據自然科學基金委與以色列科學基金會于2007年10月簽署的合作備忘錄和之后達成的合作共識,2019年雙方將共同資助合作研究項目,支持兩國科學家開展實質性的創新研究與合作。
探索物質世界存在之謎-諾貝爾物理學獎獲獎成果解讀
現代物理學理論認為,宇宙大爆炸時應產生同等數量的粒子與反粒子,二者相遇會湮滅,同時釋放能量。如果真是如此,整個紛繁復雜的物質世界、包括人類自身都將不會存在。 物質為何會多出反物質?對稱性破缺是背后的關鍵原因。據測算,宇宙中物質粒子的數量只要比反物質粒子多出百億分之一,就足以形成我們今天的物
正負電子湮滅直接產生非矢量粒子過程首次被觀測
近日,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上北京譜儀III(BESIII)實驗發現了軸矢量粲偶素χc1(1P)的新產生方法,在歷史上首次觀測到正負電子湮滅直接產生非矢量粒子的過程,為強子物理研究提供了新思路。相關研究已在《物理評論快報》上發表。 正負電子對撞機在粒子物理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正負電子通常湮滅產生一
歐核中心發現不同能態全新5粒子系統
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近日在著名論文預印本網站arxiv.org上發文稱,該中心大型強子對撞機底夸克實驗組(LHCb)發現了一種新的5粒子系統,而其最獨特之處在于,這5個粒子分別處于不同的能態。 LHCb捷報頻傳,各種重要物理實驗結果層出不窮。僅最近幾個月,該實驗組就頻頻宣布一系列
LHCb實驗首次發現雙粲重子
北京時間7月6日,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大型強子對撞機(LHC)上的LHCb實驗組宣布發現雙粲重子,歐洲核子研究中心專門對該研究成果進行了新聞發布。LHCb國際合作組已將研究論文提交至《物理評論快報》。 按照夸克模型的分類,重子由三個夸克組成,質子和中子是最廣為人知的重子。自然界中存在六
四夸克粒子家族迎來新成員-“四味”不同如何結合待研究
四夸克粒子家族近日迎來新成員。據費米實驗室官方網站消息,費米實驗室DZero團隊的科學家發現了一種由底、奇、上、下四味不同夸克構成的四夸克粒子,該粒子有望自成一派,成為一種新的粒子“物種”。 夸克有6種類別或“味”,包括上、下、頂、底、奇、璨夸克。每個夸克都存在一個反物質“伴侶”。一般
四夸克粒子家族迎來新成員-“四味”不同如何結合待研究
四夸克粒子家族近日迎來新成員。據費米實驗室官方網站消息,費米實驗室DZero團隊的科學家發現了一種由底、奇、上、下四味不同夸克構成的四夸克粒子,該粒子有望自成一派,成為一種新的粒子“物種”。 夸克有6種類別或“味”,包括上、下、頂、底、奇、璨夸克。每個夸克都存在一個反物質“伴侶”。一般情況下,
3個四夸克新粒子首次“現形”
據歐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官網消息,大型強子對撞機底夸克實驗(LHCb)團隊近日報告稱,他們通過分析大型強子對撞機(LHC)獲得的數據,發現了3個新的“奇異”粒子并證實了第四個“奇異”粒子的存在。這些“四胞胎”粒子全由4個夸克組成,但擁有不同的質量和屬性。 1964年,美國物理學家默里·蓋
質子“身負”三大未解之謎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8/506131.shtm 質子潛伏于每個原子的核心深處,原子中質子的數量決定了其是氫、碳、氧還是鈾。質子占宇宙中可見物質質量的86%以上,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盡管質子無所不在,但它就像“最熟悉的陌生人”
美首次觀察到粲夸克與反粲夸克“混合”
據美國趣味科學網站1月3日(北京時間)報道,美國費米國家加速器實驗室的科學家宣稱,他們首次觀察到了粲夸克(charm quark)衰變成其反粒子(反粲夸克)現象。1974年,科學家首次預測了這種名叫“混合”的現象,但至今實驗室未觀察到。科學家們表示,最新實驗不僅有助于回答為什么宇宙由物質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