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土壤污染治理技術研究日益受到重視并顯得迫切需要。為探索重金屬重度污染土壤治理技術,評價不同修復材料和植物聯合治理重金屬污染土壤的效果,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員周靜課題組通過在南方某典型重金屬污染區建立的長期修復工程試驗,研究不同材料和植物聯合修復下土壤及其團聚體中重金屬銅、鎘的形態變化,及其修復后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的響應機制,以期為不同技術方法修復重金屬污染土壤效果提供評價依據。 在不同修復材料同種修復植物試驗中,向土壤中施加含微米羥基磷灰石修復材料、堿渣、石灰等不同修復材料,種植海州香薷作為修復植物,土壤和土壤團聚體中鎘和銅的生物可利用態含量均顯著降低,且這3種修復材料均能顯著增加土壤干、濕團聚體的穩定性;在土壤團聚體重金屬鎘、銅總量分布中,粒徑<0.053mm的團聚體銅和鎘濃度最高,在0.053-0.25mm和0.25-2mm的土壤團聚體中銅和鎘的質量負載量最高。材料修復土壤中的銅、鎘形態變化是因為重金......閱讀全文
我國土壤污染治理技術研究日益受到重視并顯得迫切需要。為探索重金屬重度污染土壤治理技術,評價不同修復材料和植物聯合治理重金屬污染土壤的效果,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周靜研究員課題組依托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課題“微/納米材料對重金屬重度污染土壤修復的原理及其示范(2013CB934302)”、國
我國幅員遼闊,地形復雜,從南到北縱貫7個氣候帶,從東到西橫跨4000米高差,自然條件千差萬別,相應的經濟社會發展程度也不相同。 我國耕地便是廣泛分布于如此多樣化的本底條件下,既有雨熱同期、風調雨順下的雨養農業,又有完全依賴灌溉的綠洲農業;既有高度規模化、機械化經營的連片農場,又有錯
今年春節期間,人們或外出旅游、或與家人團聚,沉浸在節日的喜慶之中,然而,設在南寧玉洞的廣西土壤污染狀況詳查樣品制備中心,卻是另一番忙碌景象,廣西檢驗檢疫局技術中心的領導、專家和其他工作人員放棄節日休息,堅守崗位,馬不停蹄地開展土壤樣品風干、制樣、質控管理等工作。針對環保這一新興業務,檢驗檢疫系統尚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