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限塑令”效果遭疑治理白色污染前路如何
近期,國家發改委向社會征集塑料垃圾污染防治的建議,“限塑令”發布十年后,中國治理“白色污染”的成效再度引發輿論熱議。 一方面是社會對“限塑令”效果的質疑,一方面是快遞、外賣等新業態對塑料包裝的剛需,中國與“白色污染”的拉鋸戰前路如何? 發改委:正研究制定防治塑料垃圾污染的政策 近日,國家發改委網站發布《我為塑料垃圾污染防治建言獻策》的消息,邀請社會各界圍繞不同領域塑料制品的管理要求,提出意見建議。 這份由國家發改委環資司發出的邀請指出,近年來隨著電商、快遞、外賣等新業態的發展,塑料餐盒、塑料包裝等的消耗量快速上升,造成新的資源環境壓力。塑料垃圾被隨意丟棄會引起白色污染,不規范處理塑料垃圾存在著環境風險。 國家發改委環資司還透露,正在研究制定防治塑料垃圾污染的政策文件,按照“限制一批、替代一批、規范一批”的原則,對不同生產、生活、消費等情形中使用的塑料制品,分領域、分品類提出政策措施。 2007年12月31日,國務......閱讀全文
限塑”緣何令難行?
截至今年6月,“限塑令”已實行8年,但是效果并不明顯。緣何“限塑令”難行?值得各方思考。 筆者認為,“限塑令”難行的主要原因有:塑料購物袋方便、實用、廉價,其使用性能與現代快捷生活方式吻合,已完全被社會接受。替代產品開發缺位,要么價格高,沒有競爭優勢;要么實用性不強,與需求還有差距。環保宣傳
限塑令升級 云南全面禁塑
晨報昆明訊 從禁用超薄塑料袋,到付費使用國標塑料袋;從2008年6月1日,到2009年1月1日,半年后,云南省在迎接新年的同時,也迎來了全面禁塑時代。昨天起,云南省范圍內禁止生產、銷售、使用一切塑料購物袋,同時停止塑料購物袋生產企業進行注冊登記和年檢。 半年前,云南省政府辦公廳印發《云南省
限塑令出臺-明日施實
國家發改委昨天公布了《商品零售場所塑料購物袋有償使用管理辦法》。國家發改委有關人士表示,“新辦法的出臺是為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引導消費者減少使用塑料購物袋。”“辦法”明確,商品零售場所除了各類超市、商場,還包括集貿市場。 從6月1日起,商品零售場所“不標明塑料購物袋價格”或“向消費者無償或變相
“限塑令”9年轉嫁消費 別淪為“賣塑令”
兩頭蒜、一個西紅柿、幾個小芒果……別看筆者就買了這么點東西,超市導購依然盡職盡責地用透明手撕連卷塑料袋將它們分類裝好、稱重、貼價簽。結賬時,收銀員還會問一句:您需要塑料袋嗎?大部分人都選擇花幾毛錢買個塑料袋,然后窸窸窣窣地裝好物品走人。 您還記得嗎?9年前的“六一”不僅是兒童節,更是“限塑令”
白色污染:戒不掉的憂愁 “限塑令”成了“購塑令”
圖片來源:百度圖片 塑料,這種跟人類才打了100多年交道的現代工業“明星”,如今正因為隨之而來的各種問題,聲譽一落千丈,從創新發明淪落為環境噩夢,成為人們戒不掉的憂愁。 保護地球,人人有責!隨著2015年的到來,我們更應該從生活中的點滴做起,從而建立我們的綠色家園。 “最近年關,快遞偷包頻發,
限塑令實施細則正起草 專家稱限塑范圍還將擴大
今天是“限塑令”實施滿月,羊城晚報記者近日專訪參與制定“限塑令”的中國塑協塑料再生委員會副會長董金獅,了解“限塑令”推行情況。 無紡布袋市場已經飽和,不要再盲目發展 連卷袋將要求標明“食用”或“非食用”字樣 羊城晚報:“限塑令”實施至今已有一個月,您能給我們介紹一下整體的情況么? 董金獅:第
"限塑令"兩周年:農貿市場為何成為"限塑"死角?
“限塑令”已經走過了兩個年頭。這個旨在限制塑料購物袋的使用、遏制白色污染的政策兩年來已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習慣。但在各大農貿市場,違反“限塑令”的行為仍司空見慣。攤主、監管者、消費者三方,究竟誰應該對“限塑令”執行不力負責?怎樣才能讓綠色購物成為消費行為的主
“新版限塑令”下的外賣垃圾難題
國家發改委、生態環境部1月19日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了未來一段時間內塑料污染治理的具體時間表和路線圖。“新版限塑令”的到來也直接將大眾目光重新引向近年來討論聲量越來越高的外賣垃圾。目前大家的焦點也相對集中在對于外賣垃圾的回收處理、如何有效減少外賣垃圾
限塑令兩年半后漸成賣塑令 消費者從抵制到習慣
時間能夠淡化一切,“限塑令”似乎也未能幸免,與兩年半前“限塑令”實施的轟轟烈烈相比,現如今,“限塑”熱度幾近消退,塑料袋的使用量明顯反彈。事實表明,單純依靠讓消費者付費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污染問題,必須適時調整措施,推動替代品的廣泛使用,同時要借助一些先進的經驗。但最關
激活“限塑令”,不能依賴單一價格杠桿
按照國務院辦公廳下發的《關于限制生產銷售使用塑料購物袋的通知》,自2008年6月1日起,所有商品零售場所實行塑料購物袋有償使用制度。遺憾的是,這一規定一直難以嚴格落實。在很多消費者看來,相比便攜的需求,塑料袋幾毛錢的成本感受不明顯,在不少超市,每年僅出售塑料袋就能賺上千萬元,“限塑令”甚至淪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