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類腦智能研究中心類腦信息處理(BRAVE)研究組,在研究員張兆翔的帶領下,在借鑒生物神經結構、認知機制與學習特性的神經網絡建模與類人學習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進展。該研究組在“視聽模態的生成、融合”以及“智能體之間的知識遷移”取得了重大突破,系列成果發表在AAAI 2018上。 在“視聽模態的融合”問題中,該研究組提出了有效將聽覺信息融合在視頻描述生成框架中的特征融合策略,并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在“視聽模態的生成”問題中,該研究組提出了一個跨模態循環對抗生成網絡、一個聯合對應對抗損失函數和一個動態多模態分類網絡,構建出更有效的視聽跨模態相互生成模型;在“智能體之間的知識遷移”問題中,該研究組將一種新類型的知識——交叉樣本相似性引入到深度度量學習中,將知識形式化成一個教師和學生網絡間的排序匹配問題,將經典的基于列的學習轉換成排序學習算法,這一方法可大幅提高學生網絡的性能,也可得到較傳統方法更好的......閱讀全文
2016年3月,AlphaGo與職業圍棋選手的對局引發了人們對于人工智能的高度關注。計算機在一個公認的非常復雜的計算與智力任務中,打敗了人類的頂尖選手,靠的是類人腦的智能嗎?從系統的結構看,AlphaGo結合了深度神經網絡訓練與蒙特卡洛模擬[1]。廣義的說,深度神經網絡是類腦的計算形式,而蒙特卡
1968年,當斯坦利·庫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上映時,即將實現首次登月壯舉的人類自信爆棚,對片中口蜜腹劍、想要謀害人類宇航員的電腦HAL嗤之以鼻。25年后,當史蒂文·斯皮爾伯格拍攝《人工智能》時,人們依舊堅信,有能力與人類一較高下的人工智能,還離得很遠很遠。 但今天,人們意識到,我們低
在北京市腦科學研究專項引領下,中科院自動化所類腦智能研究中心在類腦人工智能的研究方面,已取得初步進展。 一個小小的機器人,從它的視角望出去的正前方,擺放著一個搖鈴。機器人問:“這是什么?”一個聲音告訴它:“這是搖鈴。”機器人先進行了緩慢地觀察,之后伸手握起搖鈴晃動,然后放回。當再次向機器人展示
清華大學“類腦計算研究中心”近日舉行了揭牌儀式。信息、生物、材料、物理、微電子等7個院系的掌門人共同按動啟動鈕,多學科共同支持類腦研究。清華大學新任校長邱勇到場致辭。他表示,希望類腦計算推動跨學科的研究發展。 類腦計算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張鈸院士說,類腦計算比曼哈頓計劃更有挑戰性。研究中心
清華大學“類腦計算研究中心”近日舉行了揭牌儀式。信息、生物、材料、物理、微電子等7個院系的掌門人共同按動啟動鈕,多學科共同支持類腦研究。清華大學新任校長邱勇到場致辭。他表示,希望類腦計算推動跨學科的研究發展。 類腦計算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張鈸院士說,類腦計算比曼哈頓計劃更有挑戰性。研究中心主
為加快我國腦科學研究,2014年3月召開的香山科學會議專門探討了中國腦科學研究計劃的目標、任務和可行性,經多次論證,今年3月發布的“十三五”規劃綱要將“腦科學與類腦研究”列為“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也被稱為中國“腦計劃”。 中國腦計劃的“一體兩翼” 中國“腦計劃”分兩個方向:以探索大
2018年,人工智能告別喧鬧,投融資市場漸趨冷靜,底層技術研發持續推進,從衣食住行到教育醫療,人工智能全方位改變著生活的樣貌。 近日,由斯坦福大學主導、來自MIT、OpenAI、哈佛、麥肯錫等機構的多位專家教授聯合發布的人工智能指數年度報告出爐,報告顯示,在人工智能這一領域,美國依然是當仁不
隨著計算機硬件、互聯網、大數據的發展和深度學習的廣泛應用,模式識別作為人工智能的一個重要分支,其方法不斷更新發展,并已在許多領域中被推廣應用,關注度與日俱增。 實際上,過去20多年中,互聯網搜索、視頻監控、文字識別、語音識別、人臉識別、人機交互等技術成功應用的背后都有模式識別方法作為支撐。
日前,在教育部科技司、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政策局、華東師范大學主辦的“交叉融合的教育科學基礎研究”研討會上,中科院院士裴鋼、張旭等表示,必須全力推進“以腦科學為基礎的人工智能”研究。布局在當天的研討會上,中科院上海分院副院長張旭在主旨報告中介紹了正在推進中的上海腦—智特色集群,包括從傳統中科院大院
楊雄里 “目前,類腦人工智能技術正在快速推廣到互聯網、金融投資與調控、醫療診斷、新藥開發、公共安全等一系列關系到國計民生的重要領域,或將引發新一輪產業革命。”這是中科院院士、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院教授楊雄里日前在以“腦信息與人工智能”為主題的東方科技論壇上表達的觀點。 作為我國腦科學研究的有力推動
像人一樣思考,這是人們對人工智能和機器人的期待。大踏步前進的人工智能,似乎走到了十字路口。 “機器綜合智能水平和人腦相差較大,機器學習需要較多人工干預,不同人工智能模態之間交互協同較少……”近日,在香港召開的第S43次香山科學會議上,與會科學家細數當前人工智能發展面臨的瓶頸。 解鈴還須
“我們無法忍受人類仍舊對大腦如何工作知之甚少”。20多年前,英國生物學家、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者之一弗朗西斯?克里克(Francis Crick)如此抱怨。 時至今日,大腦依舊是人類認知的黑洞。人類大腦大約有1000億個神經元,它們如何連接以及連接錯誤導致精神錯亂或是出現嚴重的神經
你還記得巴西世界杯開幕式上那個身著“機械戰甲”開球的高位截癱少年嗎?作為一項通向未來的新技術,腦機接口通過這一記開球向全世界得到了成功的展示。6月13日,這套裝備的設計者、被稱為“機械戰甲之父”的美國杜克大學醫學院神經生物學教授米格爾.尼科萊利斯帶著新書《腦機穿越》中文版來到清華大學,暢想腦機接
12月1日,973計劃專家顧問組在北京組織召開基于腦認知的信息科學發展研討會,鄔賀銓、周炳琨、林惠民及國內神經科學、影像學、認知心理學、計算機科學等領域的近30位專家參加了研討會。 與會專家圍繞“腦認知與認知計算”、“神經教育學”、“智能信息處理與類腦計算系統”、“腦認知神經成像與分析”、
新華社南京12月6日電 為什么有的大腦能洞見美妙的宇宙法則,有的能創作出扣人心弦的樂曲與畫作?記憶和意識是如何產生的?駱清銘在檢查實驗結果。(受訪者供圖) 人類雖已能觀察億萬星辰、探測時空漣漪,卻對自己認知世界的大腦所知甚少,大腦的精細結構如何都還只是估測。 為揭開大腦的奧秘,中國科學家計劃
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戰略情報研究所研制的“2016全球最受公眾關注的科學成果”,通過計量統計遴選出天文學與天體物理[1]、物理學、化學、地球科學、生命科學這五個學科中受到科技界熱切關注的科學成果,及中國研究者參與的每個學科TOP30受公眾關注的科學成果,為科技工作者把握最新的科學研究熱點
人腦的復雜性遠遠超出了我們當前的認識能力,傳統的細胞生物學等的實驗室研究對于解決人腦對復雜信息的獲取、處理與加工及高級認知功能的機制,猶如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時至今日,大腦依舊是人類認知的黑洞。腦科學研究不僅是當前國際科技前沿的熱點領域,也是理解自然和人類本身的終極目標。 中國腦計劃的“一體兩翼
11月3日,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與戴爾(中國)有限公司合作建立的“人工智能與先進計算聯合實驗室”在自動化所舉行揭牌儀式。 自動化所與戴爾(中國)有限公司共同建設的“人工智能與先進計算聯合實驗室”將面向人工智能領域開展研究,重點關注認知功能模擬、類腦智能信息處理等領域的新計算架構研究和應用,
10月31日,清華大學醫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系洪波研究組在《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在線發表題為《漢語聲調類別處理的大腦皮層協作網絡》(Cooperative cortical network for categorical processing of Chinese lexical tone)
關于印發“十三五”國家基礎研究專項規劃的通知國科發基〔2017〕162號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科技、教育廳(委、局),國務院各有關部門科技、教育主管司(局),中科院各分院: 為貫徹落實《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加快推動基礎研究發展,科
3月30日,《神經元》(Neuron)雜志在線發表了題為《局部和整體物體感知中高級腦區精細視覺的腦機制》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靈長類神經生物學重點實驗室和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王偉研究組完成。左側部分展示了本研究提出的視覺
不久前,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腦認知與腦疾病研究所研究員朱英杰與美國斯坦福大學生物系教授陳曉科合作發現,大腦存在一個動態評估外界信息重要性的關鍵腦區——丘腦室旁核(PVT),該腦區能夠在不同環境和生理狀態下評估事件的重要性,從而幫助我們做出恰當選擇。 他們利用光遺傳學技術結合電生理和光纖
人類時刻面臨著癢的侵襲,但“癢癢”究竟是怎么回事呢?這是神經科學研究里面的一個重大謎團。 8月18日,《科學》雜志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孫衍剛研究組題為《癢覺的中樞環路》的研究論文。 研究人員利用光遺傳學、藥理遺傳學
8月18日,《科學》雜志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孫衍剛研究組題為《癢覺的中樞環路》的研究論文。 該研究利用光遺傳學、藥理遺傳學、在體光纖鈣成像、腦片電生理等技術手段解析了癢覺信息傳遞的神經環路機制。該項研究發現癢覺經由脊
8月18日,藍色巨人IBM公布了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他們通過模擬大腦結構,首次成功構建出兩個具有感知認知能力的硅芯片原型,可以像大腦一樣具有學習和處理信息的能力。IBM公司領導該研究項目的負責人德哈門德拉·莫德哈表示,這兩個計算機芯片結合了神經元的計算能力、突觸(或神經節)的記憶能力和軸突的通信
5月31日,由上海交通大學與人工智能公司Versa聯合組建的校級“上海交大-Versa腦科學與人工智能聯合實驗室”,在上海交通大學徐匯校區浩然樓報告大廳舉行了揭牌儀式。上海交通大學科研院副院長李衛東教授,上海交通大學電子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黨委書記蘇躍增,上海交通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黨委書記、聯合實
用意念指揮臺燈、無人機甚至小白鼠運動,不用目測就能判斷一個人注意力是否集中,癱瘓病人動動腦子就能依靠機器重新站立……這些似乎只有在科幻電影中才會出現的場景,如今部分已經成為現實。 在美國,馬斯克創立腦機交互公司;扎克伯格成立項目組研發意念高速打字;幾天前,來自不同國家的科學家,在美國神經科學
大腦暗能量 最新研究顛覆了我們對大腦的一貫看法:當我們休息或發呆時,大腦并未停止運行,一些神秘的“背景”神經活動始終存在。 大腦的默認模式 ● 神經科學家長期認為,當我們休息時,大腦中的神經回路處于關閉狀態。 ●然而,大腦成像實驗表明,大腦內存在一些持續的“背景活動”。 ●這種默
大腦中部的丘腦室旁核(PVT) 圖片來源: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 周末該在家看書還是出去K歌?寒冬將至,該堅持健身還是涮個火鍋?每天,人們都會面臨上百種選擇。以往,人們認為這種選擇理所當然。 然而,美國斯坦福大學生物系教授陳曉科與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腦所研究員朱英杰日前合作
2013年以來,人腦科學研究在全球掀起新的熱潮—— 美國,6位科學家提出一項“人腦活動圖譜”計劃,受到政府高度重視,被列為國家級別的大科學計劃,初步獲得1億美元研究預算,目前,一個規模更大的研究計劃正在積極謀劃中。 歐洲,人腦工程進入歐盟“未來新興旗艦技術項目”名單,并將在未來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