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納米科學技術成為推動科技經濟發展的新引擎趙宇亮
“十八大以來,我國納米科技成就斐然,世界矚目,成為我國為數不多、正與世界并跑的科技領域之一。從事過納米科技研究的學者,已經有88位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近1/3的國家杰出青年稱號獲得者在從事與納米科技有關的研究工作,已經成為我國在諸多關鍵領域能打大仗、打勝仗的一支強大的戰略科技力量。我國正處在從科技‘大國’向科技‘強國’進軍的關鍵歷史時期。面對新時代的新要求,我國納米科技如何發力超越,提升源頭創新能力,成為我國科技經濟的動力引擎,在國家的科技布局層面上,是一個非常值得重視的事情。”全國政協委員、國家納米科學中心副主任、中科院院士趙宇亮開門見山地說。 納米科學技術以其多學科交叉型、綜合型、平臺型的獨特特征,支撐著我國諸多學科、諸多領域科學前沿的快速發展。趙宇亮表示,我國科學家在該領域的基礎研究,如發表SCI學術論文、申請的發明專利數量以及相關指數等均已進入世界前列。但是,我國原始創新能力、應用技術、科研成果的工業轉化等還有很大......閱讀全文
納米科技之父:Paul Alivisatos
Paul Alivisatos現任美國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主任,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三星(Samsung)杰出教授”。美國科學院和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兩院院士,同時擔任國際納米領域頂刊Nano Letters創刊主編、Science的資深編委、已在Science、Nature等世界頂級期刊
北京科技周展示多項納米科技最新成果
5月19日,2013年科技活動周暨北京科技周正式拉開帷幕。在本次科技周上,碳納米管觸摸屏、納米材料綠色印刷電子門票、納米阻燃抗熔滴面料、OLED照明、納米纖維太陽能電池等近十項北京納米領域科技成果集中亮相,展示了納米科技給人們生活帶來的美好改變。 納米技術是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新一代共性技術
納米科技如何助力免疫療法
近年來納米技術變得越來越火,在生物醫學領域的應用也越來越多,尤其是在各種疾病的診療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如腫瘤化療、放療及免疫治療、免疫學疾病的干預、疫苗運輸及增效等。在此,小編為大家盤點了納米技術如何助力各種疾病的免疫療法。 【1】Nano Res:納米金顆粒可明顯增強細胞因子抗癌療法的效力
“納米科技”重點專項指南解讀
納米科技匯聚了現代多學科領域在納米尺度的焦點科學問題,促進了多學科交叉融合,引領新的技術變革,是全球范圍內最大和最有競爭力的研究領域之一。納米科技是指在納米尺度(1-100納米)上研究物質在原子、分子水平的特性和相互作用,以及利用這些特性多學科交叉的科學和技術,目標是直接利用原子、分子及物質在納
納米科技破譯人骨“密碼”
骨骼雖為人體最大的組織器官,卻最容易引起缺損。在我國,每年因骨折、骨腫瘤等骨科疾病造成骨缺損或功能障礙的患者就超過300萬人。隨著納米與生物技術在醫用材料領域的不斷滲透,患者看到了“斷骨再生”的曙光。 從高分辨電子顯微鏡和原子力放大鏡分析,人體骨骼有一套非常精巧的結構:一束束膠原
專訪白春禮:納米科技將重塑未來
——專訪2013年中國國際納米科學技術會議主席、中科院院長白春禮2013 年中國國際納米科學技術會議(ChinaNANO 2013)5日在北京召開,來自全球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000多名代表出席了這次會議。在三天的會期中,不僅有世界一流的納米技術領域專家作精彩的學術報告,還有近50家企業帶
大力納米:科技成果轉化的尖兵
大力納米生產車間。 十年前,大力集團還是個名不見經傳的房地產小公司;如今,大力納米已經成了國內材料工業的響當當的字號。這巨大的轉變,緣自于十年前那次跨界的轉型――一次影響深遠的科技成果轉化。 選擇材料工業,緣于大力集團對于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認識。縱觀產業發展,“一代材料、一代裝備”,無論是
掃描探針顯微鏡與納米科技
? ? ? 人類僅僅用眼睛和雙手認識和改造世界是有限的,例如:人眼能夠直接分辨的最小間隔大約為O.07mm;人的雙手雖然靈巧,但不能對微小物體進行精確的控制和操縱。但是人類的思想及其創造性是無限的。當歷史發展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一種以物理學為基礎、集多種現代技術為一體的新型表面分析儀器——掃描隧道顯
納米科技暢想:從清除腫瘤到太空電梯
據國外媒體報道,今天一些最偉大的科學創新正在極小的尺度上發生著。納米技術(1納米等于1米的10億分之一)描述的是一些從分子甚至原子尺度上能夠完成復雜任務的技術。具體來說,納米管就是直徑1納米的管狀結構,這比人類頭發直徑還要小大約10萬倍。 借助納米技術,工程師們可以為你的智能手機設計出體積更小
淺談納米科技在新型研發機構的孵化
納米技術是我國為數不多能與發達國家并跑且部分領跑的科技領域。中國納米文獻的領域加權引用影響(FWCI)從2000年的1.3提升至2019年的1.9,實現超越美國。同時,2000~2019年,我國納米科技領域專利量近31萬件,占全球45%。此外,我國培養了一支從事納米技術研究的專業隊伍,迄今已有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