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性污泥法是市政污水和工業廢水凈化處理的主流技術,超過90%的市政污水和50%的工業廢水處理采用活性污泥法,而微生物菌膠團的形成是活性污泥法成功的關鍵。菌膠團形成菌所產生的膠質狀胞外多聚物(簡稱EPS)是活性污泥菌膠團形成所必需的“黏合劑”。為此,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邱東茹學科組對微生物菌膠團形成與調控的分子機制開展了深入系統的研究。 邱東茹學科組曾發現,除了胞外多糖合成相關基因和基因簇,兩個編碼天冬酰胺合成酶的旁系同源基因(Water Research 102: 494-504)以及RpoN sigma因子(sigma54)對菌膠團的形成有重要作用。近日,該學科組鑒定出一個依賴于RpoN sigma因子的雙組分系統(Two-component system)PrsK(感受器組氨酸激酶)和PrsR(響應轉錄調控因子),共同調控一類稱為PEP-CTERM的特殊胞外蛋白質的表達。PEP為靠近羧基端、高度保守的脯氨酸-谷氨酸......閱讀全文
近年來,每到夏季,太湖、巢湖、滇池和許多大小湖泊和水庫、甚至水流速度慢的江段頻繁出現藍藻水華爆發現象,水面上覆蓋一層厚厚的“綠油漆”。而有些藍藻產生肝毒素、威脅飲用水和水產品的安全性,令人談虎色變。圖1 水華現象(圖片來自網絡) 為了治理水華,科學家和工程師們想了很多的辦法。活性污泥法,是
活性污泥法是全球市政污水和工業廢水凈化處理的主流技術。我國科學家成功揭示活性污泥法關鍵環節——活性污泥菌膠團形成的分子調控機制,為進一步改進這一技術打下良好基礎。 這是記者20日從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獲得的消息。據該所專家介紹,我國每年產生的城鎮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量達765億噸。目前,我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