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快速建立腸出血性大腸桿菌檢測法
建立了覆蓋近50種EHEC的診斷血清 近日,我國細菌學科學家、生物技術科學家聯手,快速建立腸出血性大腸桿菌O104H4檢測方法和鑒定方法,并已開始向全國推廣。中國CDC(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傳染病預防控制所所長徐建國研究員日前在接受記者專訪時稱,該方法的建立,為我國各地及時捕捉可能入侵的這一新發病原提供了有力武器。 徐建國介紹,已知常見腸出血性大腸桿菌(EHEC)血清型有3個:O157、O26、O111;不常見的血清型有40多種。最近在德國引起暴發疫情的O104H4是EHEC家族中的一種罕見的血清型,含有志賀毒素2(vtx2a)的基因和腸積聚性黏附大腸桿菌毒力質粒上的3個基因:aatA,aggR,aap。 中國CDC傳染病預防控制所此前已建有一套針對EHEC-O157H7的檢測和鑒定方法,也建立了腸積聚性黏附大腸桿菌的毒力質粒的檢測方法。由此,近日該所快速研究建立了針對EHEC的4個基因(志賀毒素1、2,溶血......閱讀全文
出血性大腸桿菌及檢驗
一、概況 腸出血性大腸桿菌(EHEC)是能引起人的出血性腹瀉和腸炎的一群大腸埃希氏菌。以O157:H7血清型為代表菌株。 腸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可引起輕度腹瀉、出血性結腸炎(HC)、溶血性尿毒綜合癥(HUS),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TTP)等。其中HUS病程兇險,易造成急性腎衰竭乃至死亡。
腸出血性大腸桿菌(EHEC)
腸出血性大腸桿菌(EHEC)大腸桿菌(E.coli)是一種在人和溫血動物腸道內常見的細菌。大多數大腸桿菌菌株無害。然而,一些菌株,例如腸出血性大腸桿菌(EHEC)可引起嚴重的食源性疾病。它主要通過食用被污染的食物傳染給人類,這些食物如生的或烹調不徹底的絞碎肉制品和原料奶。它作為一個公共衛生問題的重要
腸出血性大腸桿菌的介紹
腸出血性大腸桿菌(EnterohemorrhagicE. coli, EHEC)是大腸桿菌的一個亞型,以O抗原分型,EHEC可分為O157、O26、O111血清型,主要致病菌株為O157:H7,可引起感染性腹瀉,因能引起人類的出血性腸炎而得名。在1982年一次出血性結腸炎流行中被分離出。
腸出血性大腸桿菌的相關介紹
腸出血性大腸桿菌(Enterohemorrhagic E. coli, EHEC)是大腸桿菌的一個亞型,以O抗原分型,EHEC可分為O157、O26、O111血清型,主要致病菌株為O157:H7,可引起感染性腹瀉,因能引起人類的出血性腸炎而得名。在1982年一次出血性結腸炎流行中被分離出。
腸出血性大腸桿菌的治療原則
O157H7大腸桿菌可引起出血性腸炎、溶血性尿毒綜合癥和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等。對出血性腸炎的治療應根據腹瀉病的一般治療原則,即支持療法和適當使用抗生素。飲食宜以流質量少為主,避免在直腸及結腸中有過多糞便。有條件時,抗生素的選擇應根據藥敏試驗結果。江蘇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對1999年分離到的89
腸出血性大腸桿菌的生長環境
1、腸出血性大腸桿菌產生的毒素稱為志賀樣毒素或類志賀毒素,這是因為它們與志賀氏痢疾桿菌產生的毒素相似。腸出血性大腸桿菌可在7℃-50℃的溫度中生長,其最佳生長溫度為37℃。 2、一些出血性大腸桿菌可在pH值達到4.4和最低水活度(Aw)為0.95的食物中生長。通過烹調食物,使食物的所有部分至少
腸出血性大腸桿菌腹瀉的簡介
腸出血性大腸桿菌腹瀉是一個病癥名稱。腸出血性大腸桿菌(enterohemorrhage E.Coli,EHEC)是在1982年一次出血性結腸炎流行中分離出的,為小兒出血性腸炎的重要病原。 依賴出血性腹瀉的臨床表現及糞便培養陽性可診斷。有條件的情況宜進一步測定EHEC的志賀樣毒素。
腸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的簡介
家禽家畜為本病儲存宿主和主要傳染源,人群普遍易感,但以老人、兒童為主。有明顯季節性,7、8、9 叁個月為流行高峰。典型的表現是急性起病,腹瀉,初為水樣便,繼之為血性便。伴痙攣性腹痛,不發熱或低熱,可伴惡心、嘔吐及上感樣癥狀。無合并癥者,7~10 天自然痊愈。少數病人于病程1~2 周。
腸出血性大腸桿菌的發病機制
動物試驗研究結果表明O157H7大腸桿菌進入人體后主要侵犯小腸遠端和結腸、腎臟、肺、脾臟和大腦。引起腸粘膜水腫、出血、液體蓄積、腸細胞水腫、壞死及腎臟、脾臟與大腦的病變。 O157H7大腸桿菌主要依靠它產生的志賀樣毒素、溶血素和對上皮細胞的粘附力引起人體的損害。O157H7大腸桿菌能產生一種細胞
腸桿菌和大腸桿菌的區別
這是分類學上的差異。腸桿菌,是一個“科”;大腸桿菌,是“腸桿菌科”下的一個“種”。————————————中文名稱: 大腸桿菌外文名稱: 學名:Escherichia coli (T. Escherich 1885)界: 細菌界門: 變形菌門(Bacteria)綱: γ-變形菌綱(Proteob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