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在建核電機組裝機容量居世界首位。核電安全問題一直是國際關注的重大問題。為確保核電建設、使用過程中的安全,提高核電站緊急救災能力,核電救災裝備研發具有迫切需求。開發核電站緊急救災機器人已成為核電救災領域的發展前沿,但由于救災機器人設計面臨著重載操作與狹小空間內靈巧運動的行為沖突、多自由度冗余驅動導致的機構和結構過約束沖突兩大挑戰,已成為世界性難題。 上海交通大學高峰教授主持的973計劃項目“核電站緊急救災機器人的基礎科學問題”,根據核救災機器人“功能-構型-結構”創新設計要求,建立了3類26種GF過約束子集,篩選出了3類9種實用步行機器人GF子集,形成了核電救災機器人整機構型設計方法。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機液耦合原理,形成了電機-液壓復合驅動技術,發明了抗污染能力強、功率密度高的新型電機-液壓復合驅動器,共創新研發出消防救援、靈巧操作、重載裝運、靈巧探測等功能的8款核電救災機器人。 該項目使我國掌握了核心技術,......閱讀全文
面對可怕的核泄漏,如果讓機器人代替人類搶險該多好 目前世界范圍內,僅有個別型號的機器人具備耐高強輻射的能力 為什么不用救災機器人盡量替代人的工作?日本9級地震引發核危機后,應急人員冒死堅守在核電站,讓很多人提出了這個問題。 機器人也怕強輻射 目前國內外的救災機器人本領如何?《科學
“日本的機器人無處不在,除了核電站。” 隨著福島救援工作的持續延長,日本救災手段的技術含量之低引致一輪批評聲浪。事實上,記者查閱文獻資料表明,防核輻射機器人其實并不新鮮。 最早開展研制的是美國,上世紀40年代,美國阿貢實驗室研制出一臺可操作放射性物質的機械手。1977年,日本早稻田
近日,科技部發布了關于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含重大科學研究計劃 )2017年結題項目驗收結果的通知。 此次,一共有186個項目通過驗收,56個項目驗收結果為“優秀”,包括中國農業大學沈建忠“畜禽重要病原菌抗生素耐藥性形成、傳播與控制的基礎研究”,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曹雪濤“免疫識別
科技部關于國家重點基礎研究計劃(973計劃)2013年立項183個項目后三年預算安排初步方案的公示 經過中介機構評估、預算管理部門的綜合審查,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2013年立項的183個項目前兩年預算方案初步確定(見附件)。按照《國家重點基礎研
目 錄 一、形勢與需求 二、總體思路、發展目標和戰略部署 (一)總體思路 (二)發展目標 (三)戰略部署 三、加快實施國家科技重大專項 四、大力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 五、推進重點領域核心關鍵技術突破 (一)加強農業農村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