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數地熱來自放射性物質衰變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7月17日報道,一個以日本東北大學為主的研究小組利用位于日本中部岐阜縣地下千米處的裝置KamLAND,根據多年觀測數據重新計算了地球內部放射性元素產生的熱量。研究發現,地球自身熱量大約有一半來自放射性物質衰變,另一半則是從地球剛形成時保存至今的原始熱量。新數據不僅和目前公認的地質物理模型預測相一致,還有助于完善這些模型。該研究發表在最近出版的《自然·地質科學》雜志上。 海洋底層擴展、大陸板塊運動、地球外核融化、產生地磁場,這些都離不開熱量,地殼和地幔層放射性元素如鈾、釷和鉀的衰變是這些熱量形成的主要原因。地質學家根據來自全球2萬多個鉆井的溫度測量數據,計算出從地球散失到太空中的熱量約為44太瓦(44萬億瓦特)。此前的研究人員利用通行的主體硅酸鹽地球模型計算出約8太瓦來自鈾-238(238U),8太瓦來自釷-232(232Th),4太瓦來自鉀-40(40K)。 當地球內部放射性元素......閱讀全文
半數地熱來自放射性物質衰變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7月17日報道,一個以日本東北大學為主的研究小組利用位于日本中部岐阜縣地下千米處的裝置KamLAND,根據多年觀測數據重新計算了地球內部放射性元素產生的熱量。研究發現,地球自身熱量大約有一半來自放射性物質衰變,另一半則是從地球剛形成時保存至今的原始熱量。新數據不
意大利科學家首次觀測到地球中微子
該實驗開辟了地球內部控制機制研究的新時代 意大利科學家在最新一期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物理世界》(Physics World)上報告說,他們在實驗中首次觀測到了地球中微子,即來自地心的反粒子。 實驗室負責人貝利尼稱,利用意大利核物理研究所格瑞·薩蘇國家實驗室安裝在地下1000多米深處
μ中微子“變身”τ中微子直接證據找到
意大利格蘭·薩索國家實驗室的OPERA(采用乳膠徑跡裝置的振蕩實驗項目)實驗組表示,他們首次捕獲到了μ中微子“變身”為τ中微子的直接證據。 2011年9月,OPERA實驗組宣布,發現中微子的行進速度超過了光速。此言一出,引發公眾一片嘩然,因為這顯然違背了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實驗組隨后在測量中
江門中微子專項:撐起中微子研究的新輝煌
熟悉中國科學院先導專項的人都知道,自2011年起,中科院組織實施了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并把它分成了A、B兩類,A類側重于前瞻戰略科技,B類側重于基礎與交叉前沿方向布局。 不過,細心的人會發現,在A類先導專項的名單里,有一個特殊的條目——“江門中微子實驗”。與所有其他專項都不同,“江門中微子實
非放射性電離源-爆炸物探測儀研究取得新進展
基于離子遷移譜技術(IMS)研制的爆炸物探測儀是一種高靈敏的爆炸品的檢測儀,可以在幾秒內完成對郵件、包裹等物品內隱匿爆炸物品的檢測,該技術為各級安全保衛機構提供了良好的檢測手段,并被成功用于軍隊及機場安檢的爆炸物檢測。 目前,國內外離子遷移譜爆炸物探測儀多用放射性63Ni源
法提出搜尋第四種中微子方案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11月30日(北京時間)報道,法國物理學家提出了一個實驗方案,希望能搜尋到第四種中微子的“芳蹤”。科學家們表示,如果實驗證實第四種中微子確實存在,那么,不僅會給中微子科學帶來巨大影響,也將改變人類對物質組成的根本理解。相關研究發表在最新一期的《物理評論快報》雜志上。 粒
中國中微子實驗取重大進展 發現新中微子振蕩
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國際合作組發言人、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王貽芳8日下午在北京宣布,大亞灣中微子實驗發現了一種新的中微子振蕩,并測量到其振蕩幾率。 據介紹,這一重大物理發現結果的論文已于3月7日送交美國物理評論快報發表。今天晚些時候,王貽芳還將在中科院高能所就新發現的中微子振蕩做學術報
科學家測定地球內部發射的“反中微子”
科學家通過測定來自地幔物質發射的反中微子,測定了地球產生的熱量并確認地球形成于原始太陽物質。 反中微子屬于反物質(antimatter),是基本粒子的一種,它能夠幾乎毫無阻礙地貫穿地球。每一種粒子都有對應的反粒子,質量相等、電荷相反。當粒子與反粒子相遇時,它們就會彼此發生湮滅。 當地球形成的
最輕中微子質量首次限定
據美國趣味科學網站近日報道,英國科學家使用與整個宇宙結構有關的數據,限定了宇宙間最小、最難研究的組成部分之一——中微子家族中最輕成員的質量:不超過0.086電子伏特,約為單個電子質量的600萬分之一。 中微子無處不在,但由于它們幾乎不與普通物質發生反應,所以被稱為“幽靈粒子”,很難被探測到。盡
中微子告訴你地球內部熱量的秘密
古靈精怪的中微子最近又要搞事情。不過這次,它和地球扯上了關系。 科學家在近期發表的《自然通訊》雜志上撰文認為,最新方法可通過中微子來分析地球內部熱量的準確來源。 中微子這種極小的、虛無縹緲的粒子與地球有什么關系?科學家們又是如何通過它透露出的蛛絲馬跡來研究地球內部秘密的? 利用中微子研究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