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研究人員利用機器人探解浮游植物藻華現象
浮游植物藻華是形成北大西洋碳匯效應的最重要因素之一。為了更好理解這一現象,由法國維利法蘭海洋學實驗室研究人員牽頭的歐盟“ERC remOcean1”項目開發出了一種新型機器人——生物地球化學監測浮標,即能夠全年在海洋中采集數據的機器人。研究人員利用首次得到的數據,已經確定了北大西洋春季爆炸性浮游植物藻華的發端。 2012年至2013年間,研究人員就部署了這些“生物地球化學監測浮標”機器人。它們在地表和2000米深度之間穿梭,記錄了人類從來沒有收集過的整個年度周期的數據,不僅包括水的深度、溫度和鹽度,還包括光照強度、懸浮顆粒密度以及葉綠素(浮游植物的存在指標)和氧氣的濃度。 利用收集到的數據,科學家能夠克服以往用衛星觀察礙于云層等困難,準確確定何時以及如何觸發北大西洋浮游植物的生長。研究結果表明,在冬季藻華減少的一個階段后,北大西洋春季會出現浮游植物的爆炸性增長。冬季浮游植物藻華減少是由于一年中的這個時間缺乏光照,浮......閱讀全文
歐洲研究人員利用機器人探解浮游植物藻華現象
浮游植物藻華是形成北大西洋碳匯效應的最重要因素之一。為了更好理解這一現象,由法國維利法蘭海洋學實驗室研究人員牽頭的歐盟“ERC remOcean1”項目開發出了一種新型機器人——生物地球化學監測浮標,即能夠全年在海洋中采集數據的機器人。研究人員利用首次得到的數據,已經確定了北大西洋春季爆炸性浮
南海海洋所揭示臺風導致海洋浮游植物發生藻華及其機理
臺風是全球最重要的氣象災害之一,對全球海洋生態系統有著重要影響。近日,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LTO)唐丹玲研究員的研究團隊,利用多年船測數據并借助衛星遙感手段,研究發現臺風能引起海洋浮游植物藻華,并揭示了其機理。 研究成果表明,臺風可引起海洋表層浮游植物藻華,增加
全球浮游植物水華20年間加劇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3/495076.shtm南方科技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馮煉和合作者研究發現,近海浮游植物水華的規模和頻率在2003~2020年間均有所增加。這一全球尺度的水華模式地圖提供了評估此類事件的寶貴資源,可為制
秦皇島海域水色異常、海灣扇貝滯長原因初步查明
自2009年以來,秦皇島周圍海域連續出現海水顏色異常、海灣扇貝滯長的現象,引起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國家貝類產業技術體系組織病害控制功能實驗室、秦皇島綜合試驗站以及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有害藻華專家周名江研究員及相關專家成立工作小組,連續在秦皇島周圍海域進行實地調研,對海水理化因子變動
全球浮游植物水華地圖顯示:2003-2020年間水華事件加劇
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發表由中國科學家領銜完成的全球尺度的水華模式地圖顯示,近海浮游植物水華的規模和頻率在2003-2020年間都有所增加。這項環境研究提供了評估此類事件的寶貴資源,可為制定相關環境政策提供信息。 該論文介紹,浮游植物水華是微藻的積聚,在海洋和淡水生態系統的表層都有發生。
全球浮游植物水華地圖顯示:2003-2020年間水華事件加劇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3/495042.shtm
唐丹玲小組探明南海西部藻華斑塊狀分布原因
近日,記者從中科院南海海洋所獲悉,該所博士唐丹玲領銜的研究團隊發現風應力驅動的營養鹽變化是導致南海西部浮游植物藻華呈斑塊狀分布的重要原因。相關研究成果日前發表于《深海研究》。 據介紹,該研究揭示,南海西部春季葉綠素濃度增加,次表層葉綠素最大值層從75米抬升至 50米,在50~200米深
浮游植物的調查和鑒定實驗
實驗方法原理浮游植物主要由藻類植物中的一些種類組成,其類群主要有藍藻門、綠藻門,裸藻門、金藻門、黃藻門、硅藻門和甲藻門七類。浮游植物一般為小型,肉眼難以看到,需借助顯微鏡方能觀察其細微結構。它們之中有單細胞體、群體,有的則是絲狀體(大多不分枝)。水體中的大部分動態特征,如清晰度、營養狀況、浮游動物和
浮游植物的調查和鑒定實驗
實驗方法原理:浮游植物主要由藻類植物中的一些種類組成,其類群主要有藍藻門、綠藻門,裸藻門、金藻門、黃藻門、硅藻門和甲藻門七類。浮游植物一般為小型,肉眼難以看到,需借助顯微鏡方能觀察其細微結構。它們之中有單細胞體、群體,有的則是絲狀體(大多不分枝)。水體中的大部分動態特征,如清晰度、營養狀況、浮游動物
浮游植物的調查和鑒定實驗
實驗方法原理?浮游植物主要由藻類植物中的一些種類組成,其類群主要有藍藻門、綠藻門,裸藻門、金藻門、黃藻門、硅藻門和甲藻門七類。浮游植物一般為小型,肉眼難以看到,需借助顯微鏡方能觀察其細微結構。它們之中有單細胞體、群體,有的則是絲狀體(大多不分枝)。水體中的大部分動態特征,如清晰度、營養狀況、浮游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