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所發現麋鹿對歷史捕食者存有“記憶”
在捕食者-獵物生存競賽中,獵物在聽覺、視覺和運動等各個方面進化出逃避捕食者的行為對策。以往研究表明,捕食者的消失可導致獵物反捕食行為的快速丟失,相反的觀點認為捕食者消失后獵物的反捕食行為不會立即消失。“多捕食者假說”解釋為,現存的捕食者使得獵物對歷史上其它捕食者的痕跡(聲音、圖像等)仍然會發生行為反應。而“隔離時間”理論推測,與捕食者隔離的時間越長,獵物的反捕食行為就消失得越徹底。 麋鹿已有一千多年的圈養歷史,這為人們研究獵物長時間與捕食者隔離后的行為反應提供了模式動物。通過回放捕食者的聲音和展示捕食者影像圖板,中科院動物研究所野生動物與行為生態研究組研究人員發現,麋鹿對它們歷史上曾經的捕食者依然存有“記憶”,并對它們的聲音和圖像表現出恐懼與警戒反應。尤其是,麋鹿對虎吼叫聲和影像圖板的警戒反應最強,推測虎可能是早期麋鹿重要捕食者。這一研究結果揭示了獵物的反捕食行為能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傳遞給后代,并為“多捕食......閱讀全文
緬甸琥珀揭示甲蟲高度特化的捕食行為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蔡晨陽團隊通過對緬甸琥珀中大量的隱翅蟲化石進行系統研究,發現了兩種突眼隱翅蟲化石。該研究2月18日在線發表于美國《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上。 近幾年,蔡晨陽和南京古生物所研究員黃迪穎對大量緬甸琥珀昆蟲化石進行系統的收集和
研究揭示仙琴蛙捕食行為偏側性
偏側性在脊柱動物和無脊椎動物中普遍存在。偏側性一般是指生物體在行為和感知過程中偏愛使用單側肢體、感覺器官和大腦半球的現象,包括結構偏側性和功能偏側性。視覺偏側性指動物行為主要依賴于單側視野信息的現象。大部分脊椎動物的視覺通路以不完全交叉投射的方式為主,即左視野的視覺信息主要投射到右側大腦半球,反
南京古生物所等揭示緬甸琥珀中甲蟲“吐舌”式捕食行為
昆蟲綱是自然界中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類群,而隱翅蟲科(鞘翅目)是昆蟲中多樣性最高的一個龐雜類群,分為32個現生亞科,已描述的種類大約70000種。目前隱翅蟲化石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探討它們形態特征的演化,而對某些隱翅蟲特殊行為的演化歷史知之甚少。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蔡晨陽研究團隊
PNAS:捕食行為與海洋生物多樣性具有一致步調
美國科學家利用化石記錄進行的最新研究,確定了捕食行為與進化過程的一個重要聯系,即幾億年來海洋生物數量的漲落與捕食者和獵物的大規模遭遇步調幾乎一致。相關論文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幾十年來,考古學家、生物學家和生態學家對生態相互作用(比如捕食行為)對動物長期進化模式的影響存在廣泛
群居蝗蟲以苯乙腈為防衛武器,抵御入侵者的捕食行為
中國自古就是一個蝗災頻發的國家,受災范圍、受災程度堪稱世界之最。蝗蟲可以形成大群,并具有群居警示性反捕食策略,是研究群體防御的模式系統。群居有利于提高覓食效率、避難、配偶選擇以及團體防御,同時群居又會使個體暴露于捕食者的風險提高。因此,群居動物會使用顯著和復雜的警示信號進行防御【1-3】。飛蝗(
古生物學者發現:億年前兩棲動物的捕食行為
來自中國和英國的古生物學者23日聯合宣布:他們在中國內蒙古自治區東部的白堊紀地層發現了罕見的蛙類胃容物化石,這對于了解史前兩棲動物之間的捕食關系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該發現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英良集團·世界石材自然歷史博物館執行館長鈕科程和英國倫敦大學學院教授蘇珊·E.埃文斯(Su
獵鷹捕食:盯住固定點
?一只斯溫氏鵟在美國新墨西哥州的一個蝙蝠洞里攻擊巴西犬吻蝠群。 圖片來自:Caroline Brighton????一只斯溫氏鵟在美國新墨西哥州的一個蝙蝠洞里攻擊巴西犬吻蝠群的合成幀序列,白線連接的是這只猛禽與所捕獲獵物,這條線隨時間推移方向不變,說明蝙蝠的位置是不變的。圖片來自:Caroline
阿米巴原蟲捕食細菌機理研究獲進展
中科院城市環境研究所朱永官和Christopher Rensing團隊,成功構建了兩套原生動物模型,從全新角度闡述了原生動物對細菌銅抗性基因(簇)的選擇作用。相關研究成果近日在線發表于《分子微生物學》。 重金屬污染可以誘導細菌對重金屬和抗生素等的抗性,這些抗性微生物大多具有潛在的致病性,甚至可能
流浪星體誤入歧途喚醒黑洞遭“捕食”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道,歐洲空間局(ESA)通過國際伽馬射線天體物理實驗室太空望遠鏡(Integral)發現,在距我們4700萬光年遠的NGC 4845星系中,一個黑洞正從“沉睡”中醒來,“吞吃”誤經它身邊的低質量星體——褐矮星或巨行星,此前的幾十年里它一直很安靜。天文學家預測,這類“吞噬
科學家用人造蛛網模擬蜘蛛捕食
如果你是一只蜘蛛,坐在網上尋找下一頓晚餐似乎非常容易:如果一根蛛絲振動,朝著那個方向前進就對了。但英國廣播公司報道稱,用一個直徑兩米長的人造網進行試驗后發現,事情并沒有那么容易。 研究人員用兩種繩索建造了一張網,代表了構成蜘蛛網不同的蛛絲類型,甚至還包含一只坐在網中間感應振動的“蜘蛛”。根據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