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資源所水與糧食安全研究取得進展
以Lester Brown為首的研究人員,對中國的糧食安全產生了深刻的懷疑。他們認為,隨著人口的持續增長和可耕地減少,尤其是水資源的短缺將導致中國糧食生產的下降、進而危及世界糧食安全。 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人員利用1978-2008年間分省的糧食產量數據和相關影響數據,定量分析灌溉用水和糧食產量之間的關系,否定了Lester Brown等人的不實之詞,論證了中國的水資源可以保障中國的糧食安全。 研究表明,在1997年以后中國農業用水與糧食產量表現為相反的趨勢:產量增加而用水減少!歷史數據顯示,糧食產量的波動主要取決于糧食作物的種植面積和糧食價格,而農業用水與糧食產量不存在顯著相關。其中的主要原因是灌溉水生產率的提高。1980年,每噸灌溉水僅生產0.667公斤;到2007年,它已上升到1.393公斤/噸,平均每年增長率為2.67%。水生產率提高的主要原因有:噴灌、滴灌、膜下灌等節水技術的推廣應用,非充分灌溉技術的......閱讀全文
微氣候環境影響糧食產量
以色列巴依蘭大學的科研人員艾塔馬爾·萊恩斯基和烏瑞·達楊研究發現,小區域的微氣候環境對農作物生長有直接影響。 他們是通過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氣候遙感衛星數據得出這一結論的。為弄清以色列北部地區的氣候環境,他們收集了該地區10年的衛星觀測數據,并根據當地地形,用數學方法將這些數
地理資源所水與糧食安全研究取得進展
以Lester Brown為首的研究人員,對中國的糧食安全產生了深刻的懷疑。他們認為,隨著人口的持續增長和可耕地減少,尤其是水資源的短缺將導致中國糧食生產的下降、進而危及世界糧食安全。 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人員利用1978-2008年間分省的糧食產量數據和相關影響數據,定量分析灌溉用
二十大記者報告會——我國糧食安全保障能力持續提升
10月17日,二十大新聞中心在梅地亞新聞中心二層新聞發布廳舉辦第一場記者招待會。請發展改革委黨組成員、副主任趙辰昕,發展改革委黨組成員、糧食和儲備局黨組書記、局長叢亮,能源局黨組成員、副局長任京東介紹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有關情況,并回
世界性“糧荒”引發全球關注糧食安全
到2050年,全球人口將達到91億,這意味著未來40年,全球糧食需求預計將增長50%到65%,這無疑對全球農業提出嚴峻考驗。 在8月11日于吉林省長春市舉行的第三屆中歐農業研討會上,與會中外專家學者認為,世界糧食安全正逐漸面臨越來越大的挑戰,世界性“糧荒”——對糧食安全問題的擔憂,引
研究發現氣候變暖可能影響中國糧食產量
中國農業大學的這項研究發表于《中國農業科學》 記者從近日舉行的中國科協科技期刊與新聞媒體見面會上了解到,《中國農業科學》刊載的一項中國農業大學科研人員的研究發現,全球氣候變暖對中國種植制度氣候區劃北界和糧食產量可能產生影響。 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第四次評估報告,過去10
2016年我國糧食產量同比下降0.8%
國家統計局根據對全國31個省(區、市)農業生產經營戶的抽樣調查和農業生產經營單位的全面統計,于12月8日公布了2016年全國糧食播種面積、單位面積產量、糧食總產量數據。 全國糧食播種面積113028.2千公頃(169542.3萬畝),比2015年減少314.7千公頃(472.1萬畝),減少0.
我國糧食安全面臨諸多挑戰 保障糧食安全難度加大
日前,國家軟科學研究計劃項目《全球化背景下我國糧食安全對策研究》發布階段性研究成果。研究報告指出,我國糧食安全面臨諸多挑戰,保障糧食安全的難度在加大。 報告指出,2012年我國糧食產量實現“九連增”,總產量達到了5.9億噸,比2011年增加1836萬噸,增長3.2%;比2003年增加了
黑龍江糧食產量連續7年全國居首
記者從黑龍江省農委獲悉:2017年,黑龍江糧食總產量達到1203.76億斤,實現“十四連豐”,連續七年居全國首位。圖片來源于網絡 近年來,黑龍江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顯著提升,農業綜合機械化率、科技貢獻率分別高于全國平均水平30、10.5個百分點。去年,該省良種覆蓋率穩定
城鎮化與糧食安全不矛盾
十八屆三中全會針對農業發展提出“要健全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完善城鎮化健康發展體制機制,建立城鄉統一建設用地市場”的目標。對此,中國工程院院士朱英國表示,政策是好的,關鍵靠執行,要把科技、政府、市場結合起來,最終依靠我們自己來解決糧食安全問題。 去年,我國糧食實現了“
中國耕地可持續利用研究獲進展
6月14日,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研究院再生資源遙感技術研究室副研究員左麗君以第一署名在Nature子刊Nature Sustainability上發表題為Progress towards sustainable intensification in China challenged by l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