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洋院士:農業發展須更加依靠科技
中國農業科學院2012年工作會議1月9日召開。農業部副部長、中國農科院院長李家洋分析了農業科技發展新形勢、新要求、新挑戰,提出我國步入了必須更加依靠科技進步促進現代農業發展的歷史新階段。 據介紹,“十一五”期間,我國農業科技取得了長足進步,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已由“一五”時期不足20%提高到“十一五”期末的52%,但與建設現代農業的現實相比,與國際農業科技先進水平相比,還存在巨大差距。 會議指出,2012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及前不久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全國農業工作會議突出強調農業科技創新問題,把推進農業科技創新作為新時期促進農產品穩定增產和發展現代農業的根本出路,這在我國農業科技發展史上具有重大里程碑意義。 李家洋指出,作為農業科研的國家隊,中國農科院要承擔起發展我國農業科技的歷史重任。 李家洋強調,未來的5到10年,中國農科院要圍繞建設“世界一流農業科研院所”的總目標,引領我國農業科技發展,在解決我......閱讀全文
15億!廣東省實驗室核心實驗室(總部)落戶華農
為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系列指示批示和重要講話精神,加快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廣東省對標國家實驗室,從2017年開始大力建設省實驗室,前兩批7家省實驗室建設正穩步推進。2019年8月29日,廣東省實驗室(第三批)建設啟動會在廣州舉行。省委書記李希、省長
第五屆國際生物技術與農業峰會在京召開
今天,由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主辦的第五屆國際生物技術與農業峰會在京召開。峰會圍繞新形勢下種業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從政府、園區、聯盟、企業、院校等多維度,針對作物、畜禽籽種兩大生物農業技術領域熱點話題進行了深入交流。科技部副部長張來武,農業部副部長、中國農科院院長李家洋,北京市市委常委趙鳳桐等出席會
中科院動物所建成首個大動物研究基地
“北方大動物研究基地”啟動儀式日前在北京昌平區燕嶺農業生態園舉行,該基地是中科院動物所著眼我國畜牧業和人類醫學未來發展需要而籌建的一個戰略研究基地。中科院副院長李家洋、中國工程院副院長旭日干等出席儀式。 李家洋希望研究人員能借助這個得天獨厚的平臺,在豬重要功能基因的挖掘、人類重大疾病研究模
中國農科院提出“十三五”期間十八項重點攻關目標
聚焦國際科學前沿和產業重大需求,以產生一批具有革命性意義的世界級科技成果為目標,中國農科院提煉出“十三五”期間科技創新工程18項重點科技任務。這是農業部副部長、中國農科院院長李家洋在今天召開的該院年度工作會議上披露的。 這18項重點攻關任務是:農作物定向設計育種,著重運用生命科學、基因編輯
李家洋出席第五屆中國生物產業大會新聞發布會
1月21日,“第五屆中國生物產業大會”新聞發布會在京舉行。中科院副院長李家洋出席發布會并致辭。 李家洋在致辭中對國家有關部門、地方政府長期以來對中國科學院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的發展給予的支持表示感謝。他概要分析了生物產業作為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意義,高度評價了前四屆中國生物
破解水稻高產優質“密碼”
一粒種子可以改變世界,然而如何才能“多快好省”地培育出高產又優質的“黃金”種子?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李家洋課題組、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韓斌課題組和中國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錢前課題組經過了20多年的密切合作、協同創新,給出了答案——這粒種子可以在“水稻高產優質性狀形成的分子
農業部公告:“洋草藥”成功化身“中獸藥”
日前,農業部發布公告稱,由華南農業大學主持研發,聯合廣州華農大實驗獸藥有限公司等4家公司申報的紫錐菊根和紫錐菊根末獲得兩個《國家二類新獸藥注冊證書》。 “這是廣東省歷史上首次獲得的國家二類中獸藥證書,使我國二類中獸藥從目前的三個增加至五個。”華南農業大學副校長吳鴻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表
“系統生物學與遺傳組學”研討會在京開幕
3月31日,由中國科學院和德國拜耳作物集團共同主辦的“系統生物學與遺傳組學”研討會在京開幕。中國科學院副院長李家洋出席開幕式并致辭。 李家洋首先代表中科院對研討會的順利召開表示了祝賀。李家洋回顧了中科院與拜耳集團自2001年簽署雙邊框架協議以來的合作歷程和成果,并表示中科院
現代農業發展與國家糧食安全高峰論壇召開
7月17日~18日,由中國科學院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局、沈陽軍區直屬農副業基地管理局、科學時報社共同主辦的現代農業發展與國家糧食安全暨東北農業現代化戰略高峰論壇在齊齊哈爾市召開。中國科學院原副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李振聲,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李家洋,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國科學院
李家洋:華人生物學家對國內學界有五大積極影響
中國科學院副院長李家洋8月1日表示,30年前挑選具有天賦的中國學生赴美留學學習生命科學如今成就顯著,并對國內學界產生五大積極影響。 李家洋是在張家界舉行的“華人生物學家協會第九屆雙年會”上作此表述。他說,這五大影響表現在:活躍科學思想、寬闊學術視野;帶來新技術;強化團隊合作精神;促進中外科
山西運城:水果出“洋”助推特色農業提檔升級
山西省運城市水果出口量占到全國水果出口總量的11.5%,出口覆蓋了近40個國家和地區,從過去盛產糧棉到如今靠產業增收致富,運城市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推動特色農業提檔升級。 今年上半年,山西省運城市臨猗縣的果業大戶王萬保一點兒也沒閑著,他打算把自己的品牌打入阿聯酋、德國、法國等國際高端市場。
中國科學家成功克隆水稻增產基因
中國科學家在新一期英國《自然·遺傳學》雜志上報告說,他們成功克隆了一個可幫助水稻增產的關鍵基因,該基因能使水稻向稈壯穗大的理想株型發展,在高產育種中具有重要應用前景。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李家洋院士和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水稻研究所錢前研究員等組成的科研團隊取得了這一突破性進展。李家
“舌尖上的革命”登上國家科技最高領獎臺
1月8日,一個和“吃”有關的科學研究登上了我國科技的最高領獎臺,項目全稱聽上去略有些拗口:“水稻高產優質性狀形成的分子機理及品種設計”(以下簡稱分子設計育種),但研究的問題卻很接地氣,即破解糧食生產“優質不高產,高產不優質”矛盾難題,說白了不僅讓老百姓吃飽,而且要吃好。2017年10月31日,江
崖州灣國家實驗室與華南農業大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
8月26日上午,崖州灣國家實驗室與華南農業大學在三亞簽署戰略合作協議。 中國科學院院士、崖州灣國家實驗室主任李家洋出席簽約儀式并講話。他介紹說實驗室以解決國家重大科技問題和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為導向,圍繞主糧、油料、畜禽等三大食物需求,開展突破性、戰略性、顛覆性科技創新,突破核心關鍵技術,創新
崖州灣國家實驗室與華南農業大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8/507302.shtm8月26日上午,崖州灣國家實驗室與華南農業大學在三亞簽署戰略合作協議。 中國科學院院士、崖州灣國家實驗室主任李家洋出席簽約儀式并講話。他介紹說實驗室以解決國家重大科技問題和服務國家
國家植物基因研究中心(上海)揭牌
6月24日,國家植物基因研究中心(上海)揭牌儀式在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召開。中科院副院長李家洋、上海市農業委員會副主任陳洪凡、上海生科院院長陳曉亞,以及方榮祥院士、蓋鈞鎰院士、洪孟民院士、林鴻宣院士,和國家植物基因研究中心(上海)11個成員單位近50位領導專家參加了揭牌儀式
科學家破譯“橡膠草”基因組
天然橡膠是與石油、鋼鐵、煤炭并重的世界四大工業原料之一,而中國是天然橡膠消費大國,目前對外依賴度超80%。記者從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了解到,我國科學家已成功繪制出橡膠草基因組草圖。該成果將加快橡膠草替代橡膠樹,成為新的橡膠“生產者”的進程。 據了解,巴西三葉橡膠樹一直是天然橡膠的主
我國科學家分子育種技術獲重大突破
記者11月1日從中國科學院獲悉,該院遺傳發育所李家洋研究組與浙江省嘉興市農業科學院李金軍研究組合作,運用“分子模塊設計”技術育成的水稻“嘉優中科系列新品種”近日獲得突破,兩塊“嘉優中科1號”水稻田實收測產表明,平均畝產分別為913公斤和909.5公斤,比當地主栽品種畝產增產200公斤以上。 這
田間地頭的“農業科技”
在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區趙川鎮,有一塊“張雜谷”種植區。春節期間,已經過了收割期的土地一片空曠,附近經過的農民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去年9月份的時候,這里的谷子長得特別好。”智慧農業科技設施 河北張家口市農科院總農藝師、谷子研究所所長趙治海,正是“張雜谷”的締造者。經過團隊10多年的鉆研,“
中科院生命科學領域“十二五”規劃編制啟動會在京召開
5月28日,中國科學院生命科學領域“十二五”規劃編制啟動會在京召開,中科院副院長李家洋、副院長丁仲禮、副秘書長潘教峰、資源環境科學與技術局局長范蔚茗以及基礎科學局和戰略規劃局的領導出席了會議。 李家洋在講話中強調,中國科學院生命科學領域“十二五”規劃編制啟動會是非常重要的會議。
作物科學創新為糧食安全保駕護航
2050年,世界人口將超過97億。如何養活這近100億人口? 8月15日,在被譽為國際作物科學領域的“奧林匹克”的第7屆國際作物科學大會上,來自70多個國家的2000多位作物科技工作者一起探討了全球糧食安全問題。 國際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所長樊勝根認為,要回答上述問題,發展中國家的
廣西出臺政策規范農業科技園區管理推進農業科技創新
為貫徹《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干意見》精神,進一步完善廣西農業科技示范、創新平臺和體系,培育國家級的園區,自治區人民政府于2014年11月出臺《廣西農業科技園區建設實施方案(2014-2020年)》,正式啟動建設自治區級農業園區,計劃到2020年建成3
加強農業氣象科技創新-提升農業生產服務能力
農業氣象科技始終堅持把為農業生產服務作為氣象服務的重中之重,強化農村氣象災害監測預報預警技術水平,建立適應農業生產需求的農業氣象科技支撐體系,提高氣象服務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能力,為農業生產防災減災和趨利避害提供了科學指導。 1.面向農業氣象業務發展需求,深入開展關鍵技術研究 依托國家
華南農業大學節水抗旱稻綠色產業研究院成立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2/518148.shtm2月28日,華南農業大學與上海市農業生物基因中心在廣州簽署全面戰略合作協議,并揭牌成立華南農業大學節水抗旱稻綠色產業研究院。華南農業大學黨委書記李鳳亮在致辭時表示,今年正值華農建校11
IBM牽手百洋智能科技在華推動“認知醫療”
對于醫生來說,認知智能就是一個感性的“超人類大腦”,它可以學習常人醫生窮極一生都無法學習到的經驗、文獻、案例、醫學影像等知識,它還可以快速提取這些數據、基于證據匹配出最為精準的治療方案,并用自然的語言告訴醫生他想要知道的一切。 醫療是IBM認知智能部分最先涉足的領域,為幫助醫生應對“信息爆炸
IBM-牽手百洋智能科技-在華推動-Watson-Health
3 月 28 日,百洋醫藥集團與 IBM 在京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旗下百洋智能科技將成為 Watson Health(沃森健康)中國地區的戰略合作伙伴,獲得 Watson for Oncology 在中國市場三年獨家總代分銷權,同時獲得其未來部分新產品在中國市場的優先談判權和上市新產品的研發合作權
天洋新材投資成立紡織科技新公司
最新消息顯示,近日,江蘇德法瑞紡織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法定代表人為陳賦,注冊資本1000萬元,經營范圍包含:面料紡織加工;家用紡織制成品制造;產業用紡織制成品生產等。企查查股權穿透顯示,該公司由天洋新材全資子公司江蘇德法瑞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楓竑企業管理(上海)合伙企業(有限合伙)共同持股。
973天然草原生產力調控機制與途徑研究項目召開工作部署會
2月16日,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草原研究所主持的973計劃項目“天然草原生產力調控機制與途徑研究”工作部署會在呼和浩特市召開。973計劃專家顧問組成員李家洋、朱作言,專家咨詢組張家驊、盧欣石、李保國以及項目組成員共50余人參加了會議,科技部基礎司、農業部科教司、內蒙古科技廳以及中國農業科學院相關負責
遺傳發育所等揭示水稻抗性淀粉合成分子機理
隨著人們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的改變,全球糖尿病患者的數量急劇增長,到21世紀糖尿病已成為危害人類健康的三大殺手之一。抗性淀粉(Resistant Starch,RS)是健康人體小腸內難以消化吸收的淀粉及淀粉降解物的總稱,攝入高抗性淀粉食品可有效預防和控制糖尿病,并對肥胖癥和腸道疾病起到積極預防作用
浙大,中科院發表PNAS文章:抗性淀粉合成新機理
隨著人們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的改變,全球糖尿病患者的數量急劇增長,到21世紀糖尿病已成為危害人類健康的三大殺手之一。抗性淀粉(Resistant Starch,RS)是健康人體小腸內難以消化吸收的淀粉及淀粉降解物的總稱,攝入高抗性淀粉食品可有效預防和控制糖尿病,并對肥胖癥和腸道疾病起到積極預防作用。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