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物理學家葉軍:做出世界上最準的鐘
葉軍是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物理學教授、美國國家標準和技術局(NIST)與科羅拉多大學聯合建立的實驗天體物理實驗室(JILA)研究員。2006~2007年,他的研究小組做成一臺世界上最準確——每7000萬年僅誤差1秒——的鍶原子光鐘 (optical atomic clock) ,精度超過了目前存放于美國國家標準和技術局的銫原子鐘,并有望取代銫原子鐘成為世界新的計時標準。 6月21日,在德國慕尼黑召開的2007年度國際應用激光、光電技術貿易博覽會上,葉軍被德國科學促進者協會愛思斯特·阿貝(Ernst Abbe)基金會授予2007年度卡爾·蔡司(Carl Zeiss) 研究獎和2.5萬歐元獎金,以表彰他在飛秒激光和頻率光梳的實驗研究方面取得的卓越成就。卡爾·蔡司研究獎的新聞公告這樣寫道:“葉軍今年只有40歲,但已被國際同行公認為光學領域偉大的人物之一。” 卡爾·蔡司研究獎是世界光學領域最著名的獎項之一,此前不久,因為......閱讀全文
華人物理學家葉軍:做出世界上最準的鐘
葉軍是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物理學教授、美國國家標準和技術局(NIST)與科羅拉多大學聯合建立的實驗天體物理實驗室(JILA)研究員。2006~2007年,他的研究小組做成一臺世界上最準確——每7000萬年僅誤差1秒——的鍶原子光鐘 (optical atomic clock) ,精度超過了目前存放于美國
俄羅斯成功發射天體物理觀測衛星
俄羅斯航天部門于莫斯科時間7月18日6時31分(北京時間當日10時31分)在哈薩克斯坦境內的拜科努爾發射場成功將“波譜-R”天體物理觀測衛星發射升空。借助該衛星,研究人員可以獲取銀河系內外天體的高精度圖像。 俄聯邦航天署發布消息說,裝載著“波譜-R”天體物理觀測衛星的“天頂-3SLB
錦屏深地核天體物理實驗項目取得階段性進展
“我們離到深深的地下去觀察天上星星的演化規律,又邁近了一步。”12月27日,記者從中核集團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獲悉,錦屏深地核天體物理實驗項目(JUNA)近日取得重要階段性進展。 據項目負責人、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柳衛平介紹,JUNA實驗的重要設備ECR離子源和400kV高壓加速器主體建
中意將加強天體物理科研的合作
位于意大利撒丁島的射電望遠鏡(SRT)落成于2013年9月30日,是目前世界上研究天體射電輻射以及地球動力學和空間科學應用最先進最強大的望遠鏡之一。該望遠鏡由意大利國家天體物理研究院、意大利空間局和撒丁島大區共同建成,建造成本約7000萬歐元。望遠鏡高約70米,天線直徑約64米,憑借其500
核天體物理研討會在上海舉行
2012年核天體物理研討會日前在中科院上海分院舉行,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教授錢永忠作了題為《核天體物理的概況》的主題報告,來自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學、中科院蘭州近代物理研究所的數十位專家學者出席研討會。 核天體物理是研究微觀世界的核物理與研究宏觀世界的天體物理相融合形成的交叉學
錦屏深地核天體物理實驗揭示古老恒星鈣豐度之謎
從世界最深的實驗室來窺探我們宇宙中的奧秘。(北師大供圖) 第三星族恒星中鈣的豐度(實心圓為計算值,虛線為觀測值)。(課題組供圖) ? 中國錦屏地下實驗室(CJPL),是目前世界上最深的地下實驗室,垂直巖石覆蓋達2400米,可將宇宙射線通量降到地面水平的千萬分之一至億分之一。在這里,
X光的物理特性
1、穿透作用。X射線因其波長短,能量大,照在物質上時,僅一部分被物質所吸收,大部分經由原子間隙而透過,表現出很強的穿透能力。X射線穿透物質的能力與X射線光子的能量有關,X射線的波長越短,光子的能量越大,穿透力越強。X射線的穿透力也與物質密度有關,利用差別吸收這種性質可以把密度不同的物質區分開來。
粒子天體物理重點實驗室:年味雖淡 科味正濃
2月13日,大年初二。盡管外面年味正濃,中國科學院粒子天體物理重點實驗室里依然是冷靜嚴謹的科學氣氛。 趙一是“慧眼”衛星值班人員,對于和大家一起留在實驗室過年這件事,他欣然接受,因為對于他來說,盯住“慧眼“衛星正是他喜歡的工作。 “‘慧眼’的值班任務簡單來說就是三條,一是監測載荷的狀態,二
關于深地實驗室核天體物理關鍵反應研究的重要進展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批準號:11490560、11490562、11825504)等資助下,北京師范大學何建軍教授團隊與國內外合作者利用中國錦屏深地核天體物理實驗裝置(JUNA),對關鍵核天體反應19F(p,αg)16O進行了反應截面的直接測量,將測量范圍推進到世界最低能區。相關研究結果以“
錦屏深地核天體物理實驗室啟動 將沖擊最關鍵“圣杯”反應
記者2日從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簡稱原子能院)獲悉,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支持下,錦屏深地核天體物理實驗室(JUNA)在位于四川西昌的中國錦屏地下實驗室(CJPL)正式啟動。項目負責人、原子能院副院長柳衛平在現場介紹,項目啟動后,將向核天體物理研究領域最關鍵的“圣杯”反應發起沖擊,為理解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