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1月31日晚,“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接受了該國前首相馬哈蒂爾為他頒發的2011年度“馬哈蒂爾科學獎”。 這是該獎項首次頒發給中國科學家,以表彰袁隆平“以獨創性思維和膽識,在水稻這一熱帶主要作物的育種中沖破經典理論束縛,使雜交水稻這一創新性成果帶來全球水稻生產及可持續性革命化的發展”。馬哈蒂爾在典禮上表示,希望中國雜交水稻成果能早日惠及馬來西亞。 記者從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了解到,目前雜交水稻已在越南、印度、菲律賓等亞洲國家,美國、巴西等美洲國家,以及贊比亞、埃及等非洲國家成功推廣。馬來西亞作為亞洲水稻主產區之一,目前主要作物以棕櫚油、橡膠、熱帶水果等為主,糧食自給率僅為60%,全國水稻種植面積約40萬頃,主要品種是當地的常規水稻,平均產量為每公頃5噸左右。 由袁隆平主持研發的一批雜交稻品種不久前在大馬水稻主產區吉達州的試驗田剛完成兩季雜交稻收割。試種結果顯示,該品種在當地試種增產......閱讀全文
4月9日,“超級稻”在互聯網上又火了一把。伴隨《隆平超級稻減產絕收被下逐客令》成為各大網站、朋友圈轉載的頭條與熱點,半年前發生的安徽萬畝超級稻減產絕收事件,再度引發超級稻有多“超級”的熱議。巧合的是,就在同一天,袁隆平團隊與超級稻領域諸多專家,正在海南,舉行“第五期超級稻觀摩培訓會”。 超級稻
“袁院士,我謹代表所有學生,在這個特別日子里,表達我們對先生的敬意。”9月12日,在長沙舉行的“中國超級稻二十周年暨第二屆袁創超級稻論壇”上,雜交水稻國家重點實驗室首席科學家鄧啟云,為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頒發“金果獎”。第32個教師節剛過,這是袁隆平首次獲得由學生頒發的獎項。 一篇宏文 開宗
海水里也能產稻米?沒錯!7日,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揭牌儀式在青島國際院士港舉行,這標志著青島的“鹽堿地”變身“良田”的步伐又邁進了一步。“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介紹,他將帶領團隊利用三年時間,在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培育出可推廣種植的海水稻品種。 “我們有信心在2020年培育出抗鹽堿度1%
來自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等處的研究人員通過系統遺傳學的途徑,綜合表型組、基因組和轉錄組等組學信息,通過對二個永久性分離群體的遺傳分析和圖位克隆揭示了兩系雜交稻兩優培九的雜種產量優勢的關鍵性狀及相關的基因和QTLs。 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
此前著名華人科學家楊振寧曾獲此獎 近日,“世界因你而美麗——2007影響世界華人盛典”之最受矚目獎項“終身成就獎”獲獎人已經確定。“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最終榮膺2007年度“影響世界華人盛典”終身成就獎。至此,袁隆平先生成為繼著名華人科學家楊振寧先生后,第二位“影響世界華人終身成就獎
國際雜交水稻大會日前在印度海德拉巴舉行,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中心主任袁隆平提出,超級雜交稻未來株型將走“超模”路線,身高將長到1.8米,甚至2米,三年內大面積超級稻畝產將實現超過1000公斤的目標。這是袁隆平院士第五次來印度推廣雜交水稻,他向來自美國、越南、菲律賓
“我夢想著將長沙建設成‘國際種都’,提升中國在農業領域的話語權和影響力。”在日前舉行的首屆“隆平國際論壇”上,“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這樣闡述自己的夢想。 “打造‘國際種都’,中國優勢明顯。”袁隆平以長沙為例說,湖南是水稻大省,種植面積和總產量位居中國第一,同時也是雜交水稻發源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4日在香港理工大學發表題為“發展雜交水稻,保障世界糧食安全”的演講。他說,發展雜交水稻對保障世界糧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如果世界上一半的稻田種上雜交水稻,按每公頃增產兩噸來計算,可以多養活4億至5億人口,希望各方能夠共同努力。 袁隆平表示,目前世界人口數量已達到70億,很快
“中國人完全有能力自主解決吃飯問題。”5月26日,在中國稻作文明發祥地浙江余姚,“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表示,糧食問題不僅關系“三農”,更關系國民經濟的命脈;糧食庫存不僅具有應急和戰略儲備的功能,也是國家的調控手段。 近日,袁隆平院士就耕地保護、糧食安全、轉基因水稻等問題,接
袁隆平接受專訪時重申:超級稻絕對不含轉基因。圖為袁隆平在察看超級稻的長勢。 昨日(9月28日)上午,“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接受了南方日報記者專訪,就公眾關心的轉基因食品、耕地保護、糧食安全以及超級稻在全世界的推廣等問題進行了闡釋。 水稻不打農藥不能存活 記者:畝產900公斤的超
結合隆平高科的“兩優0293”在安徽出現大面積絕收事件,一些媒體報道認為,這應該引發農業界對“重產量不重質量”的反思。 袁隆平農業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隆平高科)生產的“兩優0293”在安徽出現大面積減產、甚至絕收事件被媒體報道后,立即引發社會廣泛關注。 人們的關注點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兩優
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右)在袁隆平院士陪同下,來到位于三亞的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海南南繁基地,察看超級雜交稻第四期攻關的“種子選手”。 昨日(4月9日),農業部部長韓長賦來到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海南南繁基地,與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共同宣布超級雜交稻第四期攻關啟動。 在袁隆平院士陪同下,
湖南省隆回縣羊古坳鄉超級稻試驗田基地,攻關團隊中最年輕的是22歲的趙葉朋。他正在幫忙搬運稻谷。 他是打著手機走進會面室的,又在采訪結束與記者握手言別后,迅疾起身飛快地跑著步離去,一轉眼就不見了。他的助手們也說:在研究中心這個大院,你看見他幾乎都是在“跑”,很少用“走”;他還常常
從2002年開始,袁隆平團隊在Science,PNAS,Nature Communications ,Genome Research ,PLOS Biology 等雜志發表了23項研究成果,iNature系統介紹一下以袁隆平為通訊作者的典型研究成果,由于版面限制,我們只介紹其中典型的文章: 【
2019年即將過去,至此年末,生物谷對本年度生命科學領域熱點人物及事件進行簡要梳理,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 屠呦呦、袁隆平先生共獲“共和國勛章” 2019年9月1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簽署主席令,根據主席令,授予于敏、申紀蘭、孫家棟、李延年、張富清、袁隆平、黃旭華、屠呦呦“共和國勛章”,并于
袁隆平接受記者采訪。 廣東省農業廳與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簽署了“超級雜交稻高產示范工程項目”。項目啟動后,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將在廣東的東南西北中各選一個點,每個點布置100-300畝,實驗兩三個品種,看哪個品種適合廣東的種植。 昨日(11月25日),有著“雜交水稻之
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當習近平總書記講到這一句時,我的內心格外激動!”現場聆聽黨的十九大報告后,今年87歲的袁隆平深感重任在肩,“我們從事農業科研的人,要勇于把確保糧食安全這副擔子挑起來。” 悠悠萬事,吃飯
百畝示范田高產攻關項目測產在邯鄲舉行 圖為袁隆平院士、宋福如董事長(左一)在示范田參加實打實收測產活動 10月15日,由“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領銜的超級雜交水稻科研組,與河北硅谷農科院、河北硅谷肥業有限公司合作開展的高產攻關項目,在河北邯鄲市永年區河北硅谷農科院超級雜交水稻百
4日,記者從湖南省農科院、湖南省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獲悉,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將攜團隊,全面開展耐鹽堿雜交水稻(海水稻)試種。目前,“技術路線圖”已獲形成。據報道,全球現有6%以上陸地面積受鹽堿危害。可耕地中,19.5%的水田和2.1%的旱地已受鹽堿危害。在東南亞國家,每年有上百萬公頃的適宜水稻種植土地
4日,記者從湖南省農科院、湖南省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獲悉,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將攜團隊,全面開展耐鹽堿雜交水稻(海水稻)試種。目前,“技術路線圖”已獲形成。據報道,全球現有6%以上陸地面積受鹽堿危害。可耕地中,19.5%的水田和2.1%的旱地已受鹽堿危害。在東南亞國家,每年有上百萬公頃的適宜水稻種植土地
今天,在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米蘭世博會中國企業聯合館形象大使袁隆平院士接受了意大利廣播電視公司、西班牙埃菲社等境內外媒體的采訪。在談到雜交水稻對世界糧食安全的重大作用時,袁隆平透露,將在下月向全國政協提交提案,呼吁國家出臺優惠政策支持鼓勵種業龍頭企業走出國門。 袁隆平說,“雜交水稻覆
雜交水稻同時實現高產和優質,難度很大,但產量和質量不是對抗性的矛盾。針對一些人對雜交水稻高產低質的質疑,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正面回應。這位86歲的老科學家精神抖擻地參加在北京舉行的2016年世界生命科學大會,輕松回答新華社記者的辣問。格子襯衣、薄毛衣外套一件半舊西服,袁隆平穿得比采訪他的
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9月8日日在北京舉行的“21世紀論壇”2010年會議上表示,解決糧食短缺問題的唯一途徑是科技進步,大幅提高單位土地的糧食作物產量。 7日,袁隆平度過了自己80歲生日。他表示到90歲,要實現畝產一千公斤。他透露,原計劃2015年實現的畝產900
新華網北京11月5日電(閻冬)“雜交水稻發展至今,我們要調整育種戰略,高產優質并行,以推廣大眾化平價優質米作為目標。”近日,“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在2016世界生命科學大會上接受新華網采訪時如是說。 自上世紀60年代研究雜交水稻至今,袁隆平率研究團隊不斷科研攻關,從大面積推廣“
近日,“超優千號”兩系雜交稻新組合在海南省三亞市海棠區基地實施的百畝示范項目,經專家實地驗收平均畝產達到941.79公斤,創造了我國海南水稻最高紀錄。 對我國第五期超級稻的這一驗收結果,項目主持人、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的態度是“滿意卻不滿足”。他表示:“‘高產更高產’是育種永恒的主題。”
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透露自己正在進行轉基因水稻相關研究的一則消息昨天引發關注。然而事實上早在2008年國家啟動轉基因科技重大專項時袁隆平已承擔“高產轉基因水稻新品種培育”項目,“子承父業”的兒子袁定陽也發表過多篇轉基因技術的研究論文。 稱轉基因是發展方向 昨天人民網一則消息稱,
圖① 9月25日,中國國際航空公司的CA9597次航班從北京大興國際機場起飛。當日,北京大興國際機場正式通航。新華社記者 鞠煥宗攝圖② 5月23日10時50分,我國時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試驗樣車在青島下線。這標志著我國在高速磁浮技術領域實現重大突破。圖為在青島拍攝的我國時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試驗樣車
“海水雜交稻的研發剛剛起步。我們計劃通過三年時間,獲得可抗海水濃度0.8%—1%、畝產產量達300公斤的海水雜交稻品種。”20日,在海南省三亞市召開的首屆國際海水稻學術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向科技日報記者表示。而這一研究項目,還將結合最新研發成功的第三代雜交稻技術進行。 3億畝鹽堿地,可
9月15日,雜交水稻國家重點實驗室首席科學家鄧啟云在創造1000公斤畝產紀錄的第四期超級稻品種“Y 兩優900”種植基地。 “萬畝絕收”風波后 超級稻遭遇新挑戰 “超級稻”說法會被廢止嗎 “超級稻品種”萬畝絕收、盲目追求超高產目標,高水高肥不環保、增量不增產、米質口感差……自1996年農業
19年來,超級稻試驗產量高歌猛進,中國稻谷總產量和單產卻未見顯著提高。2013年,中國實際水稻平均畝產量僅為447.8公斤,與1000公斤的試驗水平相去甚遠。 隆平高科的超級稻在安徽出現大面積絕收,再度引發農業界對“重產量不重質量”的反思。 超級稻的提法最早源于日本,然而日本發展超級稻是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