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大學張浩力教授到蘭州化物所進行學術交流
4月6日,應固體潤滑國家重點實驗室邀請,蘭州大學功能有機分子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張浩力教授來到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進行學術交流,并做了題為“新型有機半導體材料的設計與性質研究”的學術報告。 報告中,張浩力教授介紹了有機功能分子最新的設計、合成方法及其應用領域,以及該研究的發展趨勢和一些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并探討了這些功能材料在納米電子器件與傳感器等領域的應用前景。與會人員就功能有機分子制備技術和發展前景等一系列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報告人簡介: 張浩力教授1994 年于蘭州大學化學系有機化學專業獲得學士學位,1999 年經蘭州大學化學系與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聯合培養獲理學博士學位,1999年和2002年先后在英國利茲大學與牛津大學從事博士后研究,2004 年6 月被蘭州大學聘為教授,現任功能有機分子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張浩力教授曾獲 “甘肅省十佳科技新星”,“蘭州大學科技新星”,......閱讀全文
大連化物所金屬有機骨架分子篩膜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楊維慎和李硯碩帶領的研究團隊在金屬有機骨架(Metal-organic frameworks, MOFs)分子篩膜領域取得新進展,研究成果以通訊形式發表于《德國應用化學》上(Angew. Chem. Int. Ed. 2015, 54, 15483-154
蘭州大學張浩力教授到蘭州化物所進行學術交流
4月6日,應固體潤滑國家重點實驗室邀請,蘭州大學功能有機分子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張浩力教授來到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進行學術交流,并做了題為“新型有機半導體材料的設計與性質研究”的學術報告。 報告中,張浩力教授介紹了有機功能分子最新的設計、合成方法及其應用領域,以及該
蘭州大學秦勇教授到蘭州化物所進行學術交流
10月27日下午,應固體潤滑國家重點實驗室邀請,蘭州大學納米科學與技術研究所所長、翠英特聘教授秦勇到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進行學術交流,并作了題為Nanogenerator and Nanowires UV sensor的學術報告。科研人員和研究生60余人參加了學術報告會。
蘭州大學PLOS解析赤霉素信號轉導分子機理
2014年7月10日,國際學術期刊《PLOS Genetics》(五年影響因子9.44)在線發表了蘭州大學的一項最新研究成果“Arabidopsis DELLA Protein Degradation Is Controlled by a Type-One Protein Phosphatase
蘭州大學PLOS解析赤霉素信號轉導分子機理
2014年7月10日,國際學術期刊《PLOS Genetics》(五年影響因子9.44)在線發表了蘭州大學的一項最新研究成果“Arabidopsis DELLA Protein Degradation Is Controlled by a Type-One Protein Phosphatase
矮星系鄰居存有機分子
阿塔卡瑪大型毫米波/亞毫米波陣列望遠鏡。圖片來源:ESO/S. Guisard/Wikimedia Commons 研究臨近一個矮星系的天文學家發現了大量的有機分子,這表明生命的基本化學構建模塊可以在比太陽系更原始的地方形成。 由碳和氧、氫等其他元素組成的復雜有機分子在銀河系中非常普遍,但并
大連化物所發表金屬有機骨架材料研究綜述文章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孫立賢研究員應邀為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雜志撰寫了題為Mesoporous Metal Organic Frameworks: Design and Applications的綜述文章。該文詳細介紹了中孔金屬有機骨架材料
有機大分子轉變為小分子的過程
化學起源學說認為:地球上的生命是在地球溫度逐步下降以后,在極其漫長的時間內,由非生命物質經過極其復雜的化學過程,一步一步地演變而成的.化學起源說將生命的起源分為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從無機小分子生成有機小分子的階段;第二個階段,從有機小分子物質生成生物大分子物質:這一過程是在原始海洋中發生的,即氨基
大連化物所多孔金屬有機骨架材料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孫立賢研究員領導的研究團隊在多孔金屬有機骨架材料研究取得新進展,研究成果已發表在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DOI: 10.1039/c1ee01380g)上,并將于11月作為封面文章正式發表。此前,孫立賢還受邀撰寫了三篇關于儲氫材
現代有機高分子與有機元素分析儀的原理
CHN測定模式下,樣品在可熔錫囊或鋁囊中稱量后,進入燃燒管在純氧氛圍下靜態燃燒。燃燒的最后階段再通入定量的動態氧氣以保證所有的有機物和無機物都完全燃燒。如使用錫制封囊,燃燒最開始時發生的放熱反應可將燃燒溫度提高到1800°C,進一步確保燃燒反應完全。 樣品燃燒后的產物通過特定的試劑后形成CO2
上海有機所在基于薁的有機光電功能分子方面取得進展
有機半導體材料作為有機光電器件的核心組成部分,成為有機電子學的研究熱點。材料的分子結構從根本上決定了材料的性能,因此,有機半導體材料的結構創制與合成一直是有機電子領域合成化學家關注的焦點。薁(Azulene)是一種青藍色的具有較大分子偶極矩的非苯芳香化合物。從分子結構上看,薁是由缺電子的七元環和
大連化物所等生物分子功能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生物技術研究部轉化醫學科學研究中心生物分子功能研究組研究員樸海龍團隊與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肝膽外科教授譚廣團隊合作,解釋了肝癌細胞中去泛素化酶USP10的生物分子功能及分子機制。相關研究結果發表于《癌癥快訊》(Cancer Letters)雜志。 肝癌是異
有機分子可在非生物環境下形成
據英國《自然·通訊》雜志近日發表的一項天文學研究,在實驗室的標準天體物理學條件下,美國科學家在紫外線輻射冰混合物后產生的殘留物中,檢測到了2-脫氧核糖(DNA的糖組分)和若干脫氧糖衍生物。這項研究還首次在碳質隕石樣本中鑒定出了若干脫氧糖衍生物,但目前無法明確證實更大的糖類(如2-脫氧核糖)的存
新有機分子可用于高效廉價電池
電池儲能能力對風能、太陽能等清潔能源的使用至關重要。美國哈佛大學研究人員新發現一種有機分子,有望用于長效、高質量的液流電池,比目前使用的電池更安全廉價。 液流電池是一種電化學儲能裝置,在存儲大規模清潔能源方面比傳統鋰電池更安全經濟。目前常見的是正負極使用釩鹽溶液的釩液流電池,但這種電池的成本及
有機分子可在非生物環境下形成
據英國《自然·通訊》雜志近日發表的一項天文學研究,在實驗室的標準天體物理學條件下,美國科學家在紫外線輻射冰混合物后產生的殘留物中,檢測到了2-脫氧核糖(DNA的糖組分)和若干脫氧糖衍生物。這項研究還首次在碳質隕石樣本中鑒定出了若干脫氧糖衍生物,但目前無法明確證實更大的糖類(如2-脫氧核糖)的存在
有機大分子色譜儀種類
有機大分子色譜儀種類有多種。1、按功能可分:分析型有機大分子色譜儀和制備型有機大分子色譜儀。2、按色譜柱可分:有機大分子填充柱色譜儀和有機大分子毛細管柱色譜儀。3、按作用可分:有機大分子定量分析色譜儀和有機大分子定性分析色譜儀。4、按流動相物理狀態可分:有機大分子氣相色譜儀和有機大分子液相色譜儀。5
有機物分子量的測定
有機物分子量的測定質譜技術是一種鑒定技術,在有機分子的鑒定方面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快速而準確地測定物質的分子量。關于質譜技術對有機物分子量的測定原理及方法,相關文章已有介紹,本節再補充部分說明。1.分子量的概念有機質譜分子量的概念與采用周期表中原子量計算的分子量是不同的,有機質譜中分子量是分子
有機高分子材料有哪些
有機高分子材料分為傳統有機高分子材料,例如塑料、橡膠、纖維、薄膜、膠粘劑和涂料等許多種類,其中塑料、合成橡膠和合成纖維被稱為三大高分子材料。聚合物或高聚物。新型有機高分子材料:聚合物或高聚物。一類由一種或幾種分子或分子團(結構單元或單體)以共價鍵結合成具有多個重復單體單元的大分子。有機高分子材料是一
大連化物所發現全新AIEE分子及動態共價鍵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生物分離與界面分子機制創新特區研究組研究員卿光焱團隊發現了一種全新的聚集誘導發光增強(AIEE)分子:2-氨基苯硼酸二聚體,并基于該二聚體的分子結構及熒光性質,進一步發現了一種新型的B–N和B–O動態共價化學鍵。該研究拓展了對AIEE分子結構特點的認識,為AIE
蘭州大學回應:消息不實!
地處西部的蘭州大學人才流失問題近年來屢次引起社會輿論關注。 澎湃新聞記者3月15日注意到,近期在微信公眾號、知乎、微博等網絡平臺上流傳一則消息稱“中國工程院院士、蘭州大學副校長王銳教授已任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執行所長”,并指稱蘭州大學又一知名學者離職。 該辦工作人員明確表示,王銳教授離開
新平臺讓有機分子定向發強光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道,更好地對有機分子發射出的光進行強化和操縱能促進有機發光二極管設備、生物成像、生物分子探測等多個技術領域的進步。現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的研究人員創建了一個新平臺,使人們得以精確操控有機分子發射出的光。研究發表在最新出版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 有機分子
新藥研發加快 有機分子合成如同搭積木
本報訊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4月8日(北京時間)報道,英國布里斯托大學化學系教授瓦利德·阿加沃爾及其團隊開發出一種新技術,可有的放矢地激活小分子“組件”上特定位點,進而設計出了一條有機分子合成“流水線”,可更加方便地制造出具有特定形狀和功能的有機分子。有關專家指出,該方法或將加快新藥的
美用有機分子創建新型鐵電性晶體材料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8月23日(北京時間)報道,美國西北大學一個研究小組利用兩個小有機分子之間的極強吸引力,創建出具有鐵電性理想特性的長晶體,這種材料具有很強的記憶力,未來有望成為低廉易制的計算機和手機內存應用程序(包括云計算)的應用材料。該研究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自然》雜志上。 常規的鐵電材
“菲萊”在彗星表面檢測到有機分子
據歐洲媒體報道,歐洲航天局的科學家19日證實“菲萊”號登陸器在降落的“丘留莫夫—格拉西緬科”彗星表面檢測到了有機分子。 據悉,含碳有機分子是地球生命基礎,這個發現可以為人類了解地球形成早期的化學成分提供線索。科學家還表示,“菲萊”的傳感器在穿過了10至20厘米厚的灰塵之后,觸碰到了一層像冰一樣
新途徑:過渡金屬輔助有機小分子碳化
碳納米材料因具備高的導電性、優異的化學穩定性、獨特的微觀結構等物理性質,在環境、能源、催化、電子器件和聚合物等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特別是擁有高的比表面積、多孔結構、理想的雜原子摻雜等特征的碳納米材料,其應用將更加具有競爭力。傳統碳化低蒸氣壓的自然產物(如纖維素和淀粉)很難控制所得碳材料的微觀結構
大分子碳結構有機半導體問世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8月29日報道,一個國際科研團隊首次研制出了一種含巨大分子的有機半導體材料,其結構穩定,擁有卓越的電學特性,而且成本低廉,可被用于制造現代電子設備中廣泛使用的場效應晶體管。科學家們表示,最新突破將會讓以塑料為基礎的柔性電子設備“遍地開花”。相關研究發表在材料科學
李紅梅:我國有機小分子到大分子的純度評估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2016年6月1日-3日,在國際檢驗醫學溯源聯合委員會(JCTLM)的指導下,由國際計量局(BIPM)、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NIM)和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NIFDC)主辦、成都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中國分析測試協會(CAIA) 承辦、全國臨床醫學計量技術委員會協辦的“蛋白和
大連化物所專家到蘭州化物所進行學術交流
12月14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李興偉研究員和鄧偉僑研究員應邀訪問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并分別作了題為Rhodium- and iridium-mediated C-H activation and O-atom transfer in oxidative and Red
大連化物所新型光催化與高級氧化耦合有機污水處理技術
近日,大連化物所節能與環境研究部廢水處理工程研究組(DNL0902組)孫承林研究員、衛皇曌研究員團隊與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李仁貴研究員等合作,發展了一種新型光催化水氧化和傳統催化過氧化氫濕式氧化(CWPO)耦合的技術,實現了有機污染物的高效去除,并將其應用于工業有機廢水處理中。 將有機化合物
大連化物所等開發出從氮氣出發合成含氮有機物方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氫能與先進材料研究部復合氫化物材料化學研究組研究員陳萍、郭建平團隊,與北京大學教授席振峰團隊合作,運用均相和多相交叉融合的研究范式,開發了從氮氣出發合成多種重要含氮有機物的方法。 氮氣的高效活化與轉化是化學學科中頗具挑戰性的科學難題。除低溫低壓合成氨外,由氮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