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俄羅斯衛星網報道,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稱,日本制造的世界上最小的SS-520火箭被載入吉尼斯紀錄。 據悉,今年2月成功發射的SS-520是世界上能夠將人造衛星送入軌道的最小火箭。它的高度只有9.5米,直徑50厘米,重量2.6噸。 火箭和衛星的這一尺寸可以將研制和發射成本降低至原來的幾十分之一。其成本只有4億日元。這是使用傳統火箭發射成本的五分之二:H2A火箭的發射成本超過10億日元。 項目負責人羽生宏人稱,“造出世上無二的如此小的火箭,靠的是日本的科技水平以及多年來致力于火箭開發和運輸基礎的建立”。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表示,希望借助新型火箭和降低發射價格,使太空在日常生活中、科學和工業方面為盡可能多的人所廣泛利用。......閱讀全文
在航天領域,美國依舊扮演著全球航天領導者的角色,有序推動空間研究和深空探索任務的開展。2020年2月,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與歐洲空間局攜手研制的“太陽軌道飛行器”成功發射,并在4個月后完成了首次掠日飛行,開始幫助科學家揭示太陽磁場的奧秘;7月,NASA的“毅力號”火星探測器發射升空,開始人
“全球航天發射自1990年以來首次破百!”俄羅斯衛星網26日稱,截至12月26日,2018年全球航天發射次數達到112次,這個突破性的數字很大程度上歸功于中國航天翻番的密集發射。據《環球時報》記者統計,今年中國一共將進行39次航天發射,目前已首次超過美國,位列發射次數全球第一。 全年預計將發射
圖表:神舟八號將于11月初擇機發射 神舟八號飛船即將起航、中國首次空間交會對接即將拉開序幕之際,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10月30日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對這次任務的意義、中國未來空間站的建設及載人航天工程的發展進行了全面解讀。 周建平,1957年出生,湖南望城人,國防科技大
自從1962年進入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工作以后,何質彬的一生就一直和中國航空航天事業緊緊聯系在一起。 50多年來,作為新中國培養的第三代航天專家,何質彬曾參與了“兩彈一星”的研發工作,擔任過多種衛星型號工程的副總經濟師,發起并主持了海南航天發射中心項目,成為一名中國航天夢的見證者、
11月21日,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CEO埃隆·馬斯克的“星際飛船”(Starship,以下簡稱星船)的第一枚完整尺寸試驗箭MK1,在美國得克薩斯州進行地面壓力測試時艙壁爆裂,頂端炸飛。 這是繼可重復使用的重型運載火箭系統“大獵鷹火箭”(Big Falcon Rocket,2018
據日本《共同社》5月4日報道,北海道大樹町的航天創新企業“星際科技”(Interstellar Technologies)4日早晨5點45分左右在町內的試驗場發射了自主開發的小型火箭“MOMO”3號機。該企業表示火箭已抵達被視為太空的100公里以上高度,宣布發射成功。民間主導開發的火箭抵達太空在
中共中央、國務院2月20日上午在北京隆重舉行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黨和國家領導人胡錦濤、溫家寶、曾慶紅、黃菊、李長春出席大會并為獲獎代表頒獎。溫家寶代表黨中央、國務院在大會上講話。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劉東生,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王永志,獲得20
日本政府正面臨嚴峻的財政挑戰,但文部科學省的預算前景似乎充滿希望。有消息稱,日本或許準備再次大規模支持基礎研究。文部科學省近日提出了一個雄心勃勃的預算計劃,要求該國挑戰世界上最快的超級計算機、建立一個X射線空間天文臺替代者,并推進新粒子探測器項目。圖片來源:HYPER-KAMIOKANDE C
實踐十號衛星模擬圖 中國科學院國家微重力實驗室試驗裝置 微重力環境下盛開的花 人類未來能否能穿越星際,在宇宙中長期生存?人類能否到太空中去繁衍后代?宇宙飛船或者空間站著火了怎么辦?如今困擾各大城市的霧霾如何治理?……對于這些問題,現在我們或許還沒辦法全面回答,不過中國科學家未來兩周將在太空
新華社北京3月2日電(記者白國龍、姜瀟)我國重型運載火箭研制工作已正式啟動先期關鍵技術攻關、方案深化論證,目前火箭發動機技術攻關已取得突破性進展。 “火箭的運載能力有多大,航天的舞臺就有多大。”全國人大代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六院科技委主任譚永華說,當前,世界航天強國紛紛重啟重型運載火箭研制
雖然科技發展日新月異,但人類面臨的命運卻十分脆弱,我們面臨的重大自然災難除了地震、火山、海嘯外,還包括小天體撞擊、地球磁極倒轉、超新星爆發、超級太陽風暴等。生命體即使龐大如恐龍,也能在一夕間滅亡殆盡。因此,人類必須保持足夠的危機感和緊迫感。 然而,在可預見的將來,人類還不具有飛出太陽系的能力。
印度1月5日首次成功發射自行研制的低溫發動機運載火箭,將一顆近2噸的通信衛星送入地球靜止軌道。 這使印度成為世界第6個擁有低溫發動機火箭技術的國家。此間輿論認為,首枚國產低溫發動機火箭發射成功,意味著印度將在全球商業發射市場擁有一席之地,并可在此基礎上實施載人航天等計劃。 當日下午1
各國航天機構和企業在展示各型月球車,科研人員在暢談最新的探月科技,公眾參與熱情越發高漲……在德國不來梅舉行的國際宇航大會上,月球成為最熱門的話題之一。 “阿波羅”首次登月已過去近半個世紀,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和探月參與者的增加,人類正在加速推進重返月球的計劃,而且這樣的“重返”有更深遠的意義。
太空電梯給航天活動帶來的收益是充滿了誘惑的,人類將來從地球靜止軌道起飛進入深空,或將帶來未來航天模式的改變。 日前有媒體報道,日本靜岡大學工學部的科研團隊與日本建設公司大林組合作開發了迷你版太空電梯,將視天氣情況在本月進行實驗。 負責研發的日本靜岡大學教授能見公博表示,實驗在國際空間站進行,
今天絕大多數人,都不會懷疑錢學森的人生是成功的。他的成功原因可以歸納出若干條,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們就從錢學森人生的五次選擇講起,或許能為當今年輕人提供一點啟迪和參考。 人們一般把錢學森留美及以后的人生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留學美國階段,從1935年到1955年二十年。這個階段錢學森作為技
充滿喧嘩與騷動、也充滿驚喜與美好的2017年已經過去。展望2018年,科技同樣是推動我們前行的偉大力量。近日,英國廣播公司(BBC)為我們展望了今年可能會發生的重大科技事件和科技突破,囊括太空探索、下一代火箭動力超級跑車等領域。 太空探索精彩紛呈 BBC在1日的報道中指出,最引人矚目的當屬太
近年來,全球經濟發展迅速,對能源的需求越來越大。伴隨著經濟的發展,環境問題顯得越來越突出,急需尋找到一種可以代替能源又環境污染小的經濟發展方式。燃料電池行業便應運而生,早在50世紀年代50年代初,熔融碳酸鹽燃料電池(MCFC)由于其可以作為大規模民用發電裝置的前景而引起了世界范圍的重視。其它種類
俄羅斯聯邦航天署10月5日宣布,國際空間站首次利用激光通信手段將電子數據傳送到地面。 俄航天署發表聲明稱:“國際空間站的俄羅斯區段在本月2日首次通過激光將寬帶信息傳輸到地面站。傳輸數據量為2.8GB,傳輸速度達到每秒125MB。” 俄羅斯的太空激光通信系統由俄精密儀器制造系統公司和“
北京時間12月18日消息,美國宇航局網站最近日前公布了美國宇航局在2008年取得的十大科學成就,國際空間站建設接近尾聲,鳳凰號圓滿完成火星探測任務,以及NASA幫助設計的第四代鯊魚皮泳衣均上榜。 以下是美宇航局2008年十大科學成就名單: 1.國際空間站建設接近尾聲 國際空間站建設接近尾聲
日企稱2035年開建月球太陽能電站 11月28日,英國《每日電訊報》報道,日本清水公司計劃在月球表面鋪設太陽能電池板,以此緩解能源危機。消息中指出,日本一家建筑業巨頭建議沿月球赤道帶鋪設長約合400公里的太陽能電池板帶,并通過激光和微波將電能傳送回地球,從而將月球變成一座巨大的太陽能發電站
日本2019財年科學預算要超百億美元?超算、中微子探測器等基礎研究大項目最“受寵”圖片均來自網絡美國《科學》雜志官網在9月4日的報道中指出,盡管日本政府正面臨著嚴峻的財政挑戰,但其科學部門仍希望國家能再次大力支持基礎研究。日本文部科學省(MEXT)近日提出了一項超百億美元的雄心勃勃的預算提案,希望政
事件 8月22日,歐空局(ESA)的Aeolus衛星發射升空,執行為期3年的全球風監測任務。Aeolus是世界上第一顆測風衛星,它在法屬圭亞那庫魯的歐洲航天中心通過Vega火箭發射升空。任務控制人員將在接下來的幾個月里對該探測器的儀器進行校準,其中包括一個紫外線激光系統,它將測量30公里處最低
4月17日0—24時,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報告新增確診病例27例,其中17例為境外輸入病例,10例為本土病例(黑龍江7例,廣東2例,四川1例);無新增死亡病例;新增疑似病例5例,均為境外輸入疑似病例(上海3例,黑龍江2例)。 當日新增治愈出院病例50例,解除醫學觀察的密
俄羅斯載人航天系統總設計師、能源火箭太空公司第一副總經理米克林1月23日介紹說,俄方打算在國際空間站退役后以其部分艙段為基礎建造新的軌道空間站。 米克林當天在莫斯科舉行的一次航天會議上透露說,俄計劃在2019年年底前向國際空間站再發射3個新艙,完成現行國際空間站俄羅斯艙段的建設。在國際空間站停
“PM2.5,是大家很熟悉的微小顆粒物,直徑小于或等于2.5微米。但我們研制這種制造芯片的關鍵材料,在過程中如果進入了哪怕PM1.0的粉塵,這個材料就是廢品,就不能被應用到芯片當中。”圖片來源于網絡 唐一林簡單一句話,道出了集“超純凈”與“超均勻”于一體的制芯新材料——“光刻膠用線性酚醛樹脂
喜歡流行音樂,著西裝,戴眼鏡,善直言,開朗,成果多,是人們對2013年新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吳立新的印象。 在院士榮耀的背后,吳立新還有艱苦的成長記憶,勤奮的求學時光,執著的他鄉尋夢,以及對科研的熱情,對生活的熱愛,對學生的關懷,對老友的感激,對新身份的思索……吳立新教授(右三)在指導學生
聚酰亞胺薄膜(PI膜) 1.聚酰亞胺薄膜(PolyimideFilm)定義 聚酰亞胺薄膜(PolyimideFilm)是世界上性能蕞好的薄膜類絕緣材料,由均苯四甲酸二酐(PMDA)和二胺基二苯醚(DDE)在強極性溶劑中經縮聚并流延成膜再經亞胺化而成。 2.聚酰亞胺薄膜(PI膜)
聚酰亞胺薄膜(PI膜)1.聚酰亞胺薄膜(PolyimideFilm)定義聚酰亞胺薄膜(PolyimideFilm)是世界上性能蕞好的薄膜類絕緣材料,由均苯四甲酸二酐(PMDA)和二胺基二苯醚(DDE)在強極性溶劑中經縮聚并流延成膜再經亞胺化而成。2.聚酰亞胺薄膜(PI膜)特性呈黃色透明,相對密度1.
圖為大亞灣實驗項目三號實驗大廳。 圖為三名航天員在天宮一號實驗艙內。 圖為“蛟龍”進行7000米級海試下潛試驗。 圖為殲—15艦載機在“遼寧艦”上準備滑躍起飛。 圖為嫦娥二號衛星拍攝的圖塔蒂斯小行星。 圖為10月25日,第16顆北斗衛星成功發射。 最玄 發現新的中微子振
中國的探月飛行和世界的諾貝爾獎湊在一起,使我們在本周更多地接觸到科學的信息。但是,大眾傳媒幫助人們接近這些偉大科學成果的方法,仍然是大量訴諸生活經驗的修辭,而不是超越于生活經驗的科學知識和科學思維。 比如,探月飛行最重要的影響因素是“引力”——地球的和月球的,實際上是普遍存在于宇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