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淡水可用性變化趨勢出爐
據英國《自然》雜志17日發表的一篇地球科學研究,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科學家發布了一份全球淡水可用性的變化趨勢報告。了解陸上蓄水趨勢對于管理人類和生態可持續性至關重要,因此,該結果為評估水與糧食安全面臨的新威脅提供了指南。 所有陸地生命都依賴于淡水,它決定著地球上生命的分布。全球淡水可用性正在發生變化,但遺憾的是,想要在全球尺度上評估淡水可用性變化非常困難,我們對全球淡水可用性的理解主要來自于有限的、基于地面的現場觀測,這些觀測成本高昂,卻無法提供全面的評估。 與此同時,人們又亟待了解全球水供應究竟是如何響應人類影響和氣候變化的,從而才能做出正確的決策。 此次,NASA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科學家馬修·羅戴爾及其同事,利用GRACE重力測量衛星提供的數據,分析了2002年至2016年的陸地儲水記錄。GRACE衛星是NASA與德國航空中心的合作項目,可以觀測地球重力場變化,進而讓科學家能推測出地下水的變化。 最新......閱讀全文
研究揭示淡水沼澤濕地螺類環境指示功能
腹足綱(螺類)是水生生態系統無脊椎動物的重要組成部分,廣泛分布于河流、湖泊、濱海和沼澤等生態系統中。中國關于水生螺類的研究以往集中在湖泊、河流和濱海等底棲動物的研究中,對其在沼澤濕地中的分布和功能研究比較罕見。 為此,中科院東北地理所濕地生態系統管理學科組研究員武海濤和博士研究生管強等研究人員,
研究揭示淡水沼澤濕地螺類環境指示功能
?? 腹足綱(螺類)是水生生態系統無脊椎動物的重要組成部分,廣泛分布于河流、湖泊、濱海和沼澤等生態系統中。 中國關于水生螺類的研究以往集中在湖泊、河流和濱海等底棲動物的研究中,對其在沼澤濕地中的分布和功能研究比較罕見。 為此,中科院東北地理所濕地生態系統管理學科組研究員武海濤和博士研究生管強等研
研究:到2030年全球淡水供應短缺將達40%
在聯合國2023年水事會議前夕,一項最新發布的研究顯示,世界正面臨嚴重水資源危機,到2030年,全球淡水供應將短缺40%,在水資源緊張的地區會出現更嚴重短缺。報告指出,各國必須將水資源視作一項全球共同利益來管理,而水資源過度使用、污染和氣候問題都在威脅著全球的供水。根據《衛報》(The Guardi
新疆發現我國已知最古老的淡水節肢動物
動物登陸是生命演化過程中的革命性事件之一。節肢動物作為后生動物的重要代表之一,在志留紀之前均生活在海洋環境或海陸過渡相的環境。分子生物鐘證據顯示,在寒武紀-奧陶紀時期節肢動物可能已脫離海洋登上陸地,甚至遺跡化石記錄顯示在奧陶紀時期可能存在有兩棲類節肢動物。然而,以多足綱為代表的陸生/淡水節肢動物
揚大研發無需能耗的海上淡水收集裝置
??近年來,我國不斷加大對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在深海資源開發過程中,工作人員經常要遠離陸地到深海海域開展工作,如何保證他們工作期間的淡水供應是一個必須解決的關鍵問題。 揚州大學電氣與能源動力工程學院科研團隊利用兩年時間,研發了一款面向深海資源開發的仿蜘蛛絲捕霧集水纖維。依托這種材料開發的集水裝置
我國最大淡水湖鄱陽湖水質持續改善
中新網南昌2月28日電 (吳鵬泉 劉玉潔)中國最大淡水湖鄱陽湖水質持續改善。記者27日從江西省生態環境廳獲悉,去年鄱陽湖水質優良比例22.2%、同比上升5.5個百分點,總磷濃度0.063mg/L、同比下降7.4%。 江西省生態環境廳水生態環境處處長董良云在會上表示,去年江西深化鄱陽湖水環境保護,
淡水微塑料環境污染研究取重大突破
尺寸小于5毫米的微塑料形體微小,是環境污染物和病原微生物的傳播載體。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獲悉,科研人員通過調查武漢湖泊群以及三峽庫區微塑料污染狀況,為世界了解微塑料在淡水系統中的污染水平提供了重要參考數據。 塑料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便利,同時帶來了環境污染問題。塑料制品在陸地和水生環境中
我國最大淡水湖鄱陽湖水位持續走低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3/495083.shtm 中新社南昌3月2日電(記者 李韻涵)中國最大淡水湖鄱陽湖標志性水文站星子站3月2日8時水位跌至7.47米,江西省水文監測中心當日升級發布枯水黃色預警。 江西省水文監測中心2日
深圳疾控中心表示部分淡水魚感染肝吸蟲
生魚片含有多種寄生蟲,食用應該慎重。 廣東省為肝吸蟲病的高發地區,而珠江三角洲感染最嚴重。昨日,深圳疾控中心表示,深圳淡水魚部分感染了肝吸蟲,其中,鯇魚、鯽魚、福壽魚、生魚依然是肝吸蟲污染較多的魚類。 肝吸蟲污染多的四大魚類 肝吸蟲病是人獸共患的重
ICPMS測定淡水蝦中鎘、鉛的含量
環境保護是現代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指標,人類生活質量的提高特別是飲食的安全與健康有很大關系。工業化造成江河水重金屬鎘、鉛的污染,通過食物鏈進入人體,并能蓄積,引發疾病[1]。蝦對鎘、鉛等重金屬離子具有很強的富集能力[2,3],能否安全地食用蝦,一直是人們關心的問題。目前用于食品中重金屬檢測方法很多
破解世界最大淡水湖中奇異“冰環”的謎團
幾十年來,世界上最大淡水湖存在的一個謎團一直困擾著科學家。位于俄羅斯寒冷西伯利亞的貝加爾湖每年冬天都結冰。但是在湖上形成的冰面并不完美,經常看到冰上有奇怪的環和孔,這令人無法解釋。 正如LiveScience報道的那樣,研究人員曾經認為應該歸咎于從湖底升起的甲烷氣泡,但是一項新的研究
農業部淡水漁業健康養殖重點實驗室揭牌
農業部淡水漁業健康養殖重點實驗室日前在省淡水水產研究所啟動建設。 來自國內知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水產專家,就重點實驗室“十二五”發展規劃、主要學科研究方向等舉行專題論壇;還舉行了“農業部淡水漁業健康養殖重點實驗室”暨“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東海水產研究所浙江研究中心”授牌儀式。中國水產
JKMLD系列淡水流量計-儀表選型
JKM-LD系列淡水流量計 儀表選型:1、量程范圍確認:淡水流量計 一般工業用淡水流量計 被測介質流速以2~4m/s為宜,在特殊情況下,?? 流速應不小于0.2m/s,? 應不大于8m/s。若介質中含有固體顆粒,常用流速應小于3m/s,防止襯里和電極的過分磨擦;對于粘滯流體,流速可選擇大于2
亞馬孫河浮現上百具淡水豚尸體,疑與高溫有關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0/509677.shtm
研究揭示淡水湖泊生態系統生物固氮
生物固氮作用為陸地及水生態系統提供了大量的氮源。目前,關于生物固氮作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陸地和海洋生態系統。然而,淡水湖泊生態系統生物固氮作用的研究相對較少。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與中國科學院前沿重點項目的資助下,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吳慶龍團隊通過對撫仙湖表層和真光層固氮微生物空間分布特征進行研
我所研發出海水制氫聯產淡水新技術
原文地址:http://www.dicp.cas.cn/xwdt/kyjz/202310/t20231019_6903916.html 近日,由我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能源與環境小分子催化研究中心(509組群)鄧德會研究員和劉艷廷副研究員團隊圍繞近岸/離岸海上風電制氫的需求,研發出一條以海水為原
赤潮和淡水藻花治理新技術獲國家發明ZL
來自海洋研究所的消息,近日,由中科院海洋所研究員俞志明等完成的“一種改性白泥及其在赤潮和淡水藻花治理中的應用”獲國家發明ZL授權。 ??? 該發明涉及一種綜合利用氨堿法制堿時產生的廢渣治理赤潮或者淡水藻花的技術。所述改性白泥由白泥、無機絮凝劑和過氧化物組成,其中白泥的質量百分比含量為49%~99
生態環境部:《淡水生物水質基準推導技術指南》
據“生態環境部”微信公眾號消息,日前,生態環境部發布了《淡水生物水質基準推導技術指南》(HJ 831—2022),這是《淡水水生生物水質基準制定技術指南》(HJ 831—2017)發布以來的首次修訂。該標準由生態環境部法規與標準司組織制訂,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牽頭,聯合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
淡水腹纖毛類的大量培養實驗_綠梭藻的濃縮
實驗材料綠梭藻儀器、耗材培養基實驗步驟1. 在 250 ml 的瓶中于室溫下 250 g 低速離心藻類 5 分鐘。2. 用移液管在腹纖毛類培養基中重懸沉淀的藻類,至少加到瓶中一半,以便洗掉藻類中的所有有機培養基。3. 再同上離心,重懸于鹽培養基中,等分進培養皿中。4. 一般 250 ml 濃的藻類培
最新發現!我國已知最古老的淡水節肢動物
動物登陸是生命演化過程中的革命性事件之一。節肢動物作為后生動物的重要代表之一,在志留紀之前均生活在海洋環境或海陸過渡相的環境。分子生物鐘證據顯示,在寒武紀-奧陶紀時期節肢動物可能已脫離海洋登上陸地,甚至遺跡化石記錄顯示在奧陶紀時期可能存在有兩棲類節肢動物。然而,以多足綱為代表的陸生/淡水節肢動物的出
巴西淡水河谷公司向中南大學捐贈581萬美元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2/494611.shtm2月24日,中南大學與巴西淡水河谷公司捐贈協議簽約儀式在中南大學舉行。淡水河谷中國區總裁謝雪、鐵礦石業務亞太區市場董事總經理達特(Dauter Oliveira)、中國區技術總監宋清詩
關于征詢《淡水魚膠原蛋白肽粉》行業標準
各有關單位: 經商務部批準的《淡水魚膠原蛋白肽粉》行業標準制定工作于2010年二季度啟動,起草工作組對《淡水魚膠原蛋白肽粉》(工作組討論稿)進行了反復修改形成 “征求意見稿”。現向有關單位公開征求意見(見附件1)。望接函后,對標準的有關條文提出意見,并填妥“意見反饋表”,于1月15日前
科學家研發出海水制氫聯產淡水新技術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0/510644.shtm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鄧德會和副研究員劉艷廷團隊圍繞近岸/離岸海上風電制氫的需求,研發出一條以海水為原料制備氫氣聯產淡水的新技術,并依托該技術完成了25千瓦級裝置的
科學家研發出海水制氫聯產淡水新技術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鄧德會和副研究員劉艷廷團隊圍繞近岸/離岸海上風電制氫的需求,研發出一條以海水為原料制備氫氣聯產淡水的新技術,并依托該技術完成了25千瓦級裝置的測試驗證。 近年來,我國海上風電裝機量持續大幅增加。截至2022年,我國海上風電累計裝機容量已突破3000萬千瓦
淡水腹纖毛類的大量培養實驗_伸展綠梭藻的生長
實驗材料 綠梭藻 儀器、耗材 培養基 實驗步驟 1. 制備無菌藻類培養基。 2. 在帶金屬帽裝有 25 ml 藻類培養基的 18 mm X 150 mm 的試管中接種綠梭藻。從原種或綠梭藻培養皿接種。 3.在植物生長光照下大約 1 周,最長不超過 2 周時,取
淡水腹纖毛類的大量培養實驗——腹纖毛蟲的濃縮
實驗材料 綠梭藻 儀器、耗材 培養基 實驗步驟 1. 用 45~55 μm 的 Nitex 過濾細胞,除去食物殘渣。可用干酪包布代替,但細胞有阻塞的可能。 2. 將細胞注入濃縮裝置中,輕輕地搖動或顛動濾膜,與底部的液體攪動,并始終與液體接觸。 3. 當大部分液
研究呼吁關注水體噪音污染對全球淡水鯨類的影響
鯨豚類主要依賴聲吶完成導航、捕食和交流等重要的生命活動。而人為水體噪音污染作為一種新興污染源會嚴重干擾鯨豚類聲吶功能的正常發揮。目前,人為水體噪音污染對海洋生態系統的影響已經得到了廣泛的關注,但是對生活在淡水生態系統(例如河流和湖泊)的鯨類的影響并沒有得到足夠重視。 全球現存的6種珍稀淡水鯨豚
海水魚含水銀較淡水魚少-但對人體危害較大
美國研究人員最新發現,含水銀的海水魚要比含水銀的淡水魚對人體危害更大。 美國杜克大學研究人員在新一期《自然-地球科學》雜志網絡版上報告說,他們在對淡水魚和海水魚進行水銀檢測時發現,盡管淡水魚所含甲基水銀濃度往往高于海水魚,但前者對人體造成的危害要小于后者。 研究人員解釋說,造成這一
南海海洋所珠江沖淡水東擴機理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動力重點實驗室(LED)在揭示南海北部夏季珠江沖淡水東擴機理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夏季上升流與珠江沖淡水東擴是南海北部陸架區兩個重要物理過程。以往的研究多集中在航次觀測或數值模擬的基礎上,但觀測信息時空分布有限,而數值模式對近岸復雜物理過程的
淡水環境中納塑料的生態效應研究獲新進展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2/494259.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