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最大淡水湖鄱陽湖水質持續改善
中新網南昌2月28日電 (吳鵬泉 劉玉潔)中國最大淡水湖鄱陽湖水質持續改善。記者27日從江西省生態環境廳獲悉,去年鄱陽湖水質優良比例22.2%、同比上升5.5個百分點,總磷濃度0.063mg/L、同比下降7.4%。 江西省生態環境廳水生態環境處處長董良云在會上表示,去年江西深化鄱陽湖水環境保護,印發了《鄱陽湖總磷污染控制與削減專項行動工作方案》,督促南昌、九江、上饒環鄱陽湖3個設區市出臺實施《鄱陽湖“一斷面一策”治理方案》,推動鄱陽湖總磷濃度穩步下降。 此外,從2022年1月份起,江西建立了鄱陽湖流域重點斷面總磷濃度情況月通報機制,進一步壓緊壓實各級責任;2022年7月,印發了《江西省“三磷”專項整治行動方案》,開展磷礦、磷化工企業和磷石膏庫的專項排查整治,從源頭上控制總磷排放。 江西去年還部署“五河一湖一江”排污口整治專項行動,每季度組織對規模以上入河排污口開展監督性監測,推動“五河一江”干流及鄱陽湖、仙女湖、柘林......閱讀全文
江西全力推進鄱陽湖地區生態工程建設
新華網南昌10月2日電 在近日舉行的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與中部地區發展論壇上,江西省發改委主任姚木根介紹說,為了保護鄱陽湖“一湖清水”、保障長江中下游水生態安全,江西省正在全力推進鄱陽湖地區生態工程建設。 鄱陽湖是中國最大的淡水湖,又是長江的重要調節器,年均注入長江的水量為1450億立方米,約
我國最大淡水湖鄱陽湖水質持續改善
中新網南昌2月28日電 (吳鵬泉 劉玉潔)中國最大淡水湖鄱陽湖水質持續改善。記者27日從江西省生態環境廳獲悉,去年鄱陽湖水質優良比例22.2%、同比上升5.5個百分點,總磷濃度0.063mg/L、同比下降7.4%。 江西省生態環境廳水生態環境處處長董良云在會上表示,去年江西深化鄱陽湖水環境保護,
江西在全國率先實施覆蓋全境的流域生態補償機制
冬日仙女湖,湖水清清,碧波蕩漾。而三四年前,湖面滿是密密麻麻的養魚網箱。2012年,江西啟動袁河流域的萍鄉、新余、宜春三市水資源生態補償試點,探索實現跨市行政區交接斷面水質、水量控制目標。在生態補償試點推動下,袁河水質惡化趨勢得到遏制,由袁河串起來的仙女湖等重要水庫再現“一湖碧波”。 募集補償
江西鄱陽湖建設辦昨日成立-全力打造生態經濟區
15日11時30分許,江西省人民政府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辦公室成立暨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網站開通儀式舉行。 江西省發改委有關工作人員介紹,江西省人民政府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辦公室設在江西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內設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管理一處和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管理二處。
江西大力發展生態文明建設-還鄱陽湖一湖清水
據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報道,綠色資源大省江西提出:明年出臺新政,加大治理,還我國第一大淡水湖鄱陽湖“一湖清水”。 12月的鄱陽湖水天一色、白鶴起舞,靜謐又不失活潑。37歲的涂繼付剛剛從湖中捕魚歸來,他是江西省新建縣樵舍鎮漁業二大隊的漁民,全家十多口人都是以捕魚為生,一年
中國最大淡水湖復建百萬公頃生物多樣性保護棲息地
據新華社電,鄱陽湖是中國最大淡水湖,為保護鄱陽湖濕地生態功能和生物多樣性,江西省16日表示,今年開始實施鄱陽縣132萬公頃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棲息地恢復建設工程,促進鄱陽湖濕地資源的恢復和可持續利用。 鄱陽湖生態濕地主要包括湖泊濕地、沼澤濕地、泥炭濕地等。因濕地
第383次香山科學會議研討“鄱陽湖生態環境保護”
以“鄱陽湖生態環境保護和資源綜合開發利用”為主題的第383次香山科學會議10月19—21日在北京舉行。中科院汪集旸研究員、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孟偉研究員、南昌大學周文斌教授擔任會議執行主席。 位于江西省境內的鄱陽湖是中國最大的淡水湖泊,是長江干流重要的調蓄性湖泊,也是世界自然基金會劃定的全
江西發布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水污染物排放地方標準
近日,江西省質監局聯合江西省環保廳批準發布了《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水污染物排放標準》(DB36/852-2015),這是一個比國家標準更加嚴格的水污染排放標準。此舉旨在落實江西省委、省政府關于建設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的要求,發揮標準在環境保護中的“總開關”作用。 據了解,該標準規定了江西鄱陽湖生態
水質達標不等于河流生態恢復
“在沙河鄧城鎮段,看到河面很寬闊,三三兩兩的農婦在河邊洗衣服。河對岸的淺水區,幾個調皮的孩子光著身子戲水。十幾年前的我,也曾和他們一樣,在炎熱的夏季躲到清涼河水中避暑。自上小學以后,水質惡化,臭氣熏天,父母再也不讓孩子下水。從此之后,沙河戲水就只留存在我的記憶里了。” 這是一位河南周口的志愿者
鄱陽湖近十年來低枯水位發生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近十多年來,鄱陽湖總體水位偏低,特別是秋季出現水位異常低枯現象,給湖區居民和農業灌溉造成極大影響,引起社會極大關注。 在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承擔的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長江中游通江湖泊江湖關系演變及環境生態效應與調控”的資助下,南京地理所研究員張奇課題組采用水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助推江西省GDP五年翻一番
生態環境和諧 今年已有四十余萬只候鳥先期抵達鄱陽湖越冬。經濟高速發展 峽江水利樞紐一期工程如火如荼。圖/記者許南平攝一列動車行走在贛鄱大地。圖/記者許南平 12月12日,是國務院批復實施《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規劃》三周年。這三年來,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推動我省經濟五年翻番。與此同時,黨
鄱陽湖江豚面臨三大殺手:采砂、濫捕和環境污染
鄱陽湖江豚生存面臨三大殺手 采砂 濫捕 環境污染 “這幾年,鄱陽湖的采砂船少了些,都去洞庭湖了。”昨日,在鄱陽湖運營工程船的張傳岸告訴記者,與鼎盛時期相比,現在鄱陽湖的采砂船數量有所下降。 在他看來,采砂破壞環境,但與電打魚、迷魂陣等濫捕和環境污染相比,還算不上是直接殺手,后面
代表委員聚焦三大湖泊的生態保護
別再讓湖泊喊“臟”、叫“渴”!――代表委員聚焦三大湖泊的生態保護 近年來,太湖“喊臟”,鄱陽湖連年“喊渴”,青海湖生態脆弱的報道時常出現。提請審議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去年我國開展湖泊生態環境保護試點,今年將促進生態保護和修復,嚴格保護江河源、濕地、湖泊等重要生態功能區
枯水期周期延長-“長江雙腎”綜合病癥日益惡化
萬里長江,是中華民族的象征。位于長江中游的洞庭湖、鄱陽湖如同“長江之腎”,與長江連為一體,構成世界著名的“江湖關系”。“江湖兩利”,一直是長江治理、開發和保護的重大課題。 近年來,洞庭湖、鄱陽湖頻現枯水季節延長、枯水期水位超低等情況。長期低水位一定程度上加劇了酷捕濫撈、人為開采以及工農業污染、
黑龍江嚴守生態紅線嚴格生態補償-促進水質改善
撫遠漁民屢屢在烏蘇里江捕獲重量級大鰉魚;中俄邊境的黑龍江大山里虎豹頻現;養1年“森林豬”抵上砍10年“森林木”…… 這些現象的背后,是黑龍江省對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重視程度的逐步提升,是生態環境質量的逐步改善,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意識的逐步強化。 山里虎豹頻現,水里
回頭看|江西立行立改-立改立成
江西省委書記、省長劉奇日前主持召開第64次省委常委會會議,專題研究中央第四環境保護督察組督察“回頭看”發現的問題和交辦的環境信訪問題邊督邊改工作。 劉奇在會上指出,配合中央環保督察“回頭看”,既是一項重要的生態環境保護任務,更是一項嚴肅的政治任務。各地各部門要進一步認清差距、找準癥結、改進工作
鄱陽湖水動力研究取得進展
鄱陽湖是我國第一大淡水湖泊,近年來季節性枯水期延長,極端枯水水位頻現,引起了社會的關注和討論。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鄱陽湖湖泊濕地觀測研究站“江湖關系與水動力”研究團隊賴錫軍等研究人員在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項目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資助下,取得系列進展,主要包括以
改善河流水質-優化生態環境-菏澤依托濕地凈化水質
仲夏時節,山東省菏澤市五里河人工濕地內荷香撲鼻、草豐魚肥,垂柳掩映下的岸邊,前來垂釣游玩的人絡繹不絕。如此一幅清新秀美的生態畫卷里,人們很難想到濕地的水來自當地污水處理廠處理達標的廢水。 據介紹,五里河人工濕地主要采用“橡膠壩+生態滯留塘+表面流濕地+生態護坡”等工藝,進出水循環周期為26
全國首個生態保護專業檢察室打破地界
“加強法律監督,保護鄱湖生態”,一走進江西省都昌縣人民檢察院鄱陽湖生態保護檢察室,墻上幾個紅色大字赫然眼前。 成立至今僅僅兩周的這一全國首個生態保護專業檢察室,是怎樣工作的?主要職責是什么?11月5日,《法制日報》記者帶著好奇來到這里尋求答案。 涉環境案發案率逐年上升 2011
湘江流域推行生態補償-實施水質動態考核
湖南省環保廳、省財政廳、省水利廳近日聯合出臺《湘江流域生態補償(水質水量獎罰)暫行辦法》(以下簡稱《辦法》)。 根據《辦法》,湖南省將在對湘江流域上游水源地區給予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財力補償的基礎上,遵循按績效獎罰原則,對湘江流域跨市、縣斷面進行水質、水量目標考核獎罰。 《辦法》規定,根據
“水安全問題”纏身-問號集中拋向新環保部
受藍藻事件纏身的太湖自不必說,曾經84條出口河道,現在只剩下10多條;鄱陽湖水質逐年下降,幾乎被20年的圍湖造田啃掉一半,中國淡水湖的老大地位幾乎不保;八百里洞庭的地盤也減去了3/5;巢湖因水質污染,一度列入“限批”黑名單;黃河斷流;長江水污染……中國四大淡水湖、兩大母親河無一不受“水安全問題”纏身
2017年長江江豚生態科學考察結果公布
近日,中國農業農村部正式發布了2017年長江江豚生態科學考察結果。數據顯示,2017年長江江豚種群數量約為1012頭,其中長江干流445頭,洞庭湖110頭,鄱陽湖457頭。與2012年相比,江豚數量維持相對穩定,這表明長江江豚種群數量迅速下降的趨勢得到遏制,但種群數量極度瀕危的現狀沒有改變,保
鄱陽湖國際高端講壇在南昌舉行-大旱引中美專家關注
由南昌大學主辦的鄱陽湖國際高端講壇6月8日在南昌舉行,來自耶魯大學、明尼蘇達大學、復旦大學、同濟大學和廈門大學的十多名中美學者為鄱陽湖保護與區域發展建言獻策。 今年鄱陽湖發生罕見干旱,最小水面僅為300.5平方公里,僅為正常年份的15%,中心湖區儼然成了大草原,嚴重威脅湖區農業、漁業生產和湖泊
流域水質目標管理技術體系項目提升我國水環境管理水平
隨著國家對環境質量改善的重視,構建面向精準化、信息化的環境管理技術體系就成為了當務之急。當前我國亟待構建面向以水生態健康、排污許可、流域一體化為核心的現代水環境管理技術體系,支撐我國水環境管理模式的戰略轉型。 水專項“十三五”項目中流域水質目標管理技術體系集成研究項目(2017ZX07301)
鄱陽湖區水鳥數量創有監測記錄以來新高
江西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日前發布的鄱陽湖區最新鳥情數據顯示,工作人員在野外監測統計到水鳥76.6萬余只,創有監測記錄以來新高,其中監測到白鶴4000余只,東方白鸛5500余只。 “生態好不好,鳥兒先知道。”江西省科學院研究員戴年華說,“鳥類是環境優劣的‘生態試紙’,鄱陽湖全面實施十
丁仲禮調研鄱陽湖湖泊濕地觀測研究站
11月2日,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丁仲禮一行到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鄱陽湖湖泊濕地觀測研究站調研。 調研期間,丁仲禮首先考察了研究站正在建設的大型洲灘濕地控制實驗場,詳細了解了試驗場建設目的、試驗布局方案和預期成果應用價值,隨后考察了站內依托國家973計劃項目正在開展的鄱陽湖不同濕地植被水文
“五大湖”生態環境“轉勢”艱難
鄱陽湖、洞庭湖、太湖、洪澤湖、巢湖五大淡水湖,本應是“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的景象。 記者今年在湖南、江西、安徽、江蘇四省采訪發現,按照“讓江河湖泊休養生息,恢復生機”思路,國家和地方對“五大湖”生態文明建設投入很大。 然而,受奪湖造陸、工業入侵、人為阻
海南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空氣多優良水質全達標
今年前10個月,海南省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為98.5%,繼續保持全國一流水平。盡管今年遭受了兩次強臺風重創,海南省森林覆蓋率仍穩定在61.5%。 海南省落實國家下達的節能減排目標任務,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考核結果納入市縣政績考核并實行“一票否決”。出臺《海南省美麗鄉村建設指導意見》,積極推動
研究揭示搖蚊生態學及其對水質生物評價
準確的水環境質量評估結果是高效開展相應管理措施的前提。大型底棲動物生命周期相對較長,遷移能力較弱,易于采集和鑒定,不同物種對環境變化的敏感性差異較大,因此被廣泛應用于水質生物評價。現階段主流的底棲動物采樣裝置(如彼得森采泥器、艾克曼采泥器)一般對表層20cm沉積物深度分布的底棲動物具有較好的采集
晚全新世鄱陽湖水位變化與人類適應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鄱陽湖地區自古以來就是人口聚集、繁衍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區域,有“魚米之鄉”之稱。其中鄱陽湖是我國第一大淡水湖,承擔著多種重要的生態功能和社會功能。進入21世紀后,鄱陽湖水位持續下降,并且枯水期時間提前、枯水期延長,對湖區民生和生態造成了嚴重影響。但在2020年夏季,鄱陽湖水位又迅速上漲,突破了近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