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自然》雜志近日發表一篇特寫文章,通過一項涵蓋全球3200名研究人員的調查,揭示了全球科研群體內部的緊張氣氛,并嘗試衡量實驗室“文化”是如何推動或阻礙科研事業發展的。圖片來源于網絡 屢次出現的科研誠信危機,讓人們關于科研環境的擔憂不斷增加,也讓政府機構意識到有必要深入了解科研人員所面臨的壓力。 此次調查數據顯示,實驗室主管對實驗室運行情況的看法,比實驗室其他成員更為積極和樂觀。雖然結果顯示,通常實驗室內整體“士氣”較高,但仍有略超過一半的受訪者表示,在過去一年里感受到了要產出具體成果的壓力。大約五分之一的非領導層科學家,使用“壓力”“緊張”或“有毒”等負面詞匯來描述他們的工作環境。許多受訪者指出,感受到負面情緒的原因這一,是管理層缺乏實驗室及人員的管理方法培訓。三分之二的實驗室主管表示,過去一年他們確實沒有接受任何培訓。 密歇根大學安娜堡分校的研究人員尼古拉斯·斯特奈克從事的是科研誠信研究,他對《自然》雜志表示,他......閱讀全文
如果沒有他,汽油柴油塑料橡膠纖維等石油化學產品——這些我們時時刻刻都離不開的化學品,恐怕要貴上許多;如果沒有他,化工行業的污染問題也許會更加嚴重,清潔燃料的推廣使用還要推遲。 從1955年回國至今,他的所有工作,都與國家的強盛緊緊地聯系在一起。 這位我國煉油催化應用科學的奠基人、
如果沒有他,汽油柴油塑料橡膠纖維等石油化學產品——這些我們時時刻刻都離不開的化學品,恐怕要貴上許多;如果沒有他,化工行業的污染問題也許會更加嚴重,清潔燃料的推廣使用還要推遲。 從1955年回國至今,他的所有工作,都與國家的強盛緊緊地聯系在一起。 這位我國煉油催化應用科學的奠基人、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給“開學季”的高校按下了暫停鍵。面臨畢業,蘇州大學材料與化學化工學部2016級博士生張國玉有些著急:“自己的畢業答辯怎么辦?”“后續的博士后之路會不會因此耽擱?” 張國玉不是孤單的。和他一同犯愁的,還有一個更廣大的研究生群體。“疫情攪得實驗計劃都亂了,所有事都至少延后半年
2011歲末網友們盤點了很多熱詞,比如:控/hold住、傷不起、起云劑、虎媽、政務微博、北京精神、走轉改、微電影、加名稅、淘寶體、云電視等新詞匯。媒體也評出了日本地震、康菲溢油、南方先旱后澇的極端天氣、7.23動車事故、小悅悅與路人、校車事件、郭美美與紅十字會、建黨90周年、‘十二五’開局、天宮
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印發了《機械基礎件 基礎制造工藝和基礎材料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 該規劃貫徹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和《工業轉型升級規劃(2011~2015年)》的精神,在總結分析機械基礎件、基礎制造工藝和基礎材料產業發展現狀的基礎上,明確了“十二五”
2001年,我們第一次知道“瘦肉精”的存在,并且一夜之間談肉色變。 2003年,“反季節火腿”被喂敵敵畏,損失的不僅是一個著名品牌,還有我們對美食的興趣。 2005年,一種叫做“蘇丹紅”的化學試劑再一次讓全體國人的心靈蒙上了陰影。 而2008年的“三鹿牌嬰幼兒奶粉”事件,使中國
2001年,我們第一次知道“瘦肉精”的存在,并且一夜之間談肉色變。2003年,“反季節火腿”被喂敵敵畏,損失的不僅是一個著名品牌,還有我們對美食的興趣。2005年,一種叫做“蘇丹紅”的化學試劑再一次讓全體國人的心靈蒙上了陰影。而2008年的“三鹿牌嬰幼兒奶粉”事件,使中國人的科普水平整體上升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