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農業大學在“水稻遺傳育種方面”獲佳績
近日,四川省委、省政府授予四川農業大學李仕貴教授第七屆四川省科技杰出貢獻獎。 李仕貴教授是四川省農作物及畜禽育種攻關水稻育種團隊的領軍人才,在水稻遺傳育種方面取得了驕人成績,育成的骨干恢復系“蜀恢527” 組配出38個雜交稻(5個超級稻),在十幾個省和東南亞地區推廣2.1億畝,新增稻谷87億公斤。“蜀恢527”是我國組配出超級稻最多的恢復系,并作為全國唯一的水稻恢復系亮相“十一五”國家重大科技成就展。 自“六五”以來,四川省農畜育種攻關選育了一大批突破性農畜新品種,培養一大批農業科技拔尖人才,為四川仍至全國現代農業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科技支撐。在連續7屆省科技杰出貢獻獎評選中,先后有6名省農畜育種攻關領軍人才獲此殊榮,他們是:原水稻育種攻關首席科學家周開達院士、玉米育種攻關首席科學家榮廷昭院士、現水稻育種攻關首席科學家鄭家奎研究員、水稻育種攻關領軍人才黎漢云研究員、原棉花育種攻關首席科學家譚永久研究員。......閱讀全文
科學家闡述水稻馴化分子遺傳機制
將野生植物馴化為人賴以生存的栽培作物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創舉之一,對人類文明的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揭示作物馴化過程中一些重要性狀發生改變的分子機制不僅有助我們認識從野生植物到栽培作物的演化規律,也為現代作物育種提供重要的理論基礎。 水稻是世界最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也是馴化最早的作物之一。稻屬
科學家揭示水稻雜種優勢遺傳機制
中科院上海生科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國家基因研究中心韓斌院士研究組、黃學輝研究組聯合中國水稻研究所楊仕華研究組,在水稻雜種優勢研究中獲重要突破,相關成果近日在線發表于《自然》。專家表示,論文對高產雜交稻雜種優勢的遺傳基礎有新發現,將有助于優化設計育種的戰略以應對全球糧食安全的需求。 雜種優勢
我國科學家揭開水稻雜種優勢的遺傳之謎
雜交子一代在生長勢、適應性、產量、抗性、品質等方面優于雙親的現象在生物學中被稱為雜種優勢。根據雜種優勢的原理,育種學家通過有效的雜交配組可以實現農產品產量的顯著提高。上個世紀70年代開始,我國育種學家率先開展了水稻雜種優勢利用研究,陸續通過三系法、兩系法等途徑培育出大量雜交水稻組合, 包括“汕優
《自然—遺傳學》發表我國科學家水稻研究成果引關注
由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中國水稻研究所等單位合作的研究成果《水稻地方品種重要農藝性狀相關基因的全基因組關聯分析》,日前在線發表在《自然—遺傳學》(Nature Genetics)雜志上。 該研究報道了中國水稻地方品種的全基因組的遺傳多態性和單倍體型圖譜,并對秈稻
首席科學家CellRes中風防治新策略
來自第二軍醫大學的研究人員在新研究中證實,4-HNE水平增高是缺血性中風的一個風險因子,乙醛脫氫酶2(acetaldehyde dehydrogenase2,ALDH2)可通過清除4-HNE預防中風,從而為防治中風提供了一個有潛力的新靶點。這些研究結果發表在5月21日的《Cell res
施正榮受聘廣州能源所特聘首席科學家
?聘書頒發現場。廣州能源所 供圖10月5日,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以下簡稱廣州能源所)舉行儀式聘請澳大利亞技術科學與工程院院士、上海電力大學教授施正榮為該所特聘首席科學家。廣州能源所所長呂建成向施正榮頒發了廣州能源所特聘首席科學家聘書。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勇、廣州能源所副所長黃宏宇見證聘任。據了解,
科學家將給水稻“整容”
正在北京參加第七屆國際作物科學大會的國際水稻所所長馬修·莫雷爾博士17日接受采訪時表示,國際水稻研究所正組織全球的農業科學家對水稻進行“整容”,力爭讓水稻從碳3作物變成碳4作物或者具有碳4作物高效高產的特性。 馬修·莫雷爾介紹,這項研究已經進行了7年,取得明顯進展,但攻克這一技術難關還需全球合
四川農業大學在“水稻遺傳育種方面”獲佳績
近日,四川省委、省政府授予四川農業大學李仕貴教授第七屆四川省科技杰出貢獻獎。 李仕貴教授是四川省農作物及畜禽育種攻關水稻育種團隊的領軍人才,在水稻遺傳育種方面取得了驕人成績,育成的骨干恢復系“蜀恢527” 組配出38個雜交稻(5個超級稻),在十幾個省和東南亞地區推廣2.1億畝,新增稻谷
水稻失水遺傳機理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記者從中國水稻研究所獲悉,該所水稻功能基因組學創新團隊最新研究發現,水稻的失水狀況受遺傳控制,失水基因的克隆有利于耐旱新品種的培育。 水分散失過快通常會使植物承受干旱脅迫,進而引起植物的早衰。研究人員利用一個苗期葉片邊緣就開始發白、枯萎的早衰突變體,借助圖位克隆手段分離了ES1基因,該基
遺傳發育所曹曉風團隊開辟水稻表觀遺傳研究新方向
DNA測序技術發明之后,科學家們認為自己可以通過DNA全基因組測序解析生命的全部密碼。漸漸的,他們發現有些重要信息并不編碼于DNA序列里面,即便基因序列沒有發生變化,生物體的表型也可以改變。這種研究被稱為“表觀遺傳學”,繼傳統遺傳學之后,表觀遺傳學如火如荼地發展起來了。曹曉風供圖 中科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