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科學家揭示端粒酶內部工作機制
端粒酶是一個RNA-蛋白復合物(RNP),負責使用其端粒酶逆轉錄酶(TERT)和包含模板的端粒酶RNA(TER)在染色體3’末端延長端粒DNA。它的活性是人類健康的關鍵決定因素,影響著衰老、癌癥以及干細胞更新。但是由于缺乏端粒酶、尤其是結合著端粒DNA的端粒酶的原子模型,我們對端粒DNA反復合成的機制并不是很清楚。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來自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等單位的科學家們在Z. Hong Zhou及Juli Feigon的帶領下使用冷凍電子顯微鏡揭示了四膜蟲中結合了端粒DNA的活化端粒酶的原子結構,分辨率達4.8埃,相關研究成果于近日發表在《Cell》上,題為“Structure of Telomerase with Telomeric DNA”。 研究人員發現端粒酶的催化核心是一個由TERT和TER連鎖的復雜結構,包括一個過去未完全表征的TERT結構域,可以與TEN結構域相互作用,在物理上封閉TER,以此調節其活性。 ......閱讀全文
新研究發現端粒更長增加患腦癌風險
據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科學家領導的最新基因組研究揭示,兩個普通的基因變異會使染色體端粒變得更長,但也會大大增加患神經膠質瘤腦癌的風險。此前許多科學家認為,端粒的功能只是防止細胞老化,保持細胞健康。相關論文在線發表于最近的《自然·遺傳學》網站上。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6月8日報道,這
Science發布端粒酶重大發現
端粒酶在衰老和大多數癌癥中都起著重要的作用,但直到現在都無法清楚地看到端粒酶結構的許多方面。 現在,來自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和伯克利分校的科學家,以比以往更高的分辨率生成了端粒酶的圖像,提供了有關該酶的一些重要新認識。他們的研究結果發表在10月15日的《科學》(Science)雜志上,有可能最終
與膀胱癌相關的基因突變及臨床解釋-TERT基因
端粒酶是一種核糖核蛋白聚合酶,通過添加端粒重復序列TTagg來維持端粒末端。這種酶由一種具有逆轉錄酶活性的蛋白質成分(由該基因編碼)和一種作為端粒重復模板的RNA成分組成。端粒酶的表達在細胞衰老中起作用,因為它通常在出生后的體細胞中被抑制,導致端粒逐漸縮短。體細胞端粒酶表達的放松調控可能與腫瘤發生有
頭頸部癌癥免疫療法的潛在新目標
來自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醫學院和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Moores癌癥中心的一個研究小組發現,在許多癌癥(包括最廣泛的頭頸部癌癥)中表達的基因產品與在腫瘤內產生抗體的白細胞水平增加之間存在著強烈的聯系。一張彩色掃描電子顯微照片描繪了一個單一的人類口腔鱗癌細胞,這是最常見的頭頸癌形式最近發表在PNAS
一種新型的肝臟腫瘤被鑒別出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志Histopathology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洛杉磯兒童醫院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成功鑒別出了一種新型的罕見兒童肝臟疾病,相關研究或為后期研究人員開發新型療法治療這種肝臟疾病提供新的思路。這項對肝細胞惡性腫瘤NOS(HEMNOS)的研究是迄今為止同類研究中規模最大的一項,HEM
科研人員實現精準修正膠質瘤致癌基因突變
膠質瘤(Glioblastoma, GBM))是一種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腦部惡性腫瘤,目前尚缺乏有效的防治手段,以往的研究報道83%原發性膠質瘤攜帶端粒酶基因(TERT)啟動子區域的致癌突變(Killela PJ, et al.PNAS 2013, PMID: 23530248),該突變重新激活端
國內首個利用端粒酶技術檢測腫瘤診斷試劑批準上市
近日,浙江今復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的"端粒酶逆轉錄酶亞基(hTERT)mRNA檢測試劑盒(核酸擴增法)",經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批準上市,這是我國首個利用端粒酶技術進行肺部腫瘤輔助診斷的檢測試劑,填補了國內空白。 端粒酶逆轉錄酶(TERT/hTERT)是細胞內一種與癌變密切相關的逆轉錄酶
國內首個利用端粒酶技術檢測腫瘤診斷試劑批準上市
近日,浙江今復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的"端粒酶逆轉錄酶亞基(hTERT)mRNA檢測試劑盒(核酸擴增法)",經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批準上市,這是我國首個利用端粒酶技術進行肺部腫瘤輔助診斷的檢測試劑,填補了國內空白。 端粒酶逆轉錄酶(TERT/hTERT)是細胞內一種與癌變密切相關的逆轉錄酶
1月25日《科學》雜志內容精選
調節區內突變會促發腫瘤嗎 到目前為止,測序研究已經發現在人類癌癥基因中的蛋白編碼區域內的許多頻發性突變,但很少有突變涉及到那些基因的調節區或非編碼區。但是,本周發表在《科學快訊》中的兩項新的研究證明,大約71%的人類黑色素瘤在TERT基因中具有兩種體細胞突變中的1種,該基因
與黑色素瘤相關的基因突變及臨床解釋TERT基因
端粒酶是一種核糖核蛋白聚合酶,通過添加端粒重復序列TTagg來維持端粒末端。這種酶由一種具有逆轉錄酶活性的蛋白質成分(由該基因編碼)和一種作為端粒重復模板的RNA成分組成。端粒酶的表達在細胞衰老中起作用,因為它通常在出生后的體細胞中被抑制,導致端粒逐漸縮短。體細胞端粒酶表達的放松調控可能與腫瘤發生有
合成端粒酶主要蛋白結構被揭開
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生化學家近日繪制出合成端粒酶(核糖體蛋白酶)的主要蛋白質及RNA(核糖核酸)的結構,從而揭示了這種對于醫治癌癥與衰老具有十分重要意義的酶的合成機理。研究成果刊登在7月13日出版的《分子細胞》雜志上。 長期以來,由于端粒酶與癌癥及衰老有很大關系,所以一直吸引著科學家
基因療法使壽命延長40%
一項研究表示:連續半年,每月接受一次基因療法,不僅壽命延長達到41.4%,而且肌肉力量提高33%,青壯年期延長25%以上,各種器官都出現年輕化跡象,連毛發都出現了“返老還童”一般的“逆生長”。 這是近期搶先發表在《bioRxiv》預印本平臺上的一項研究“New intranasal and i
時隔半年,首例抗衰老基因治療臨床試驗進展如何?
2015年9月,西雅圖生物公司BioViva女總裁Elizabeth Parrish對外宣布,她將成為全球首個接受基因治療“逆轉”衰老的人。根據BioViva官網消息,Parrish已經在哥倫比亞接受了兩項由BioViva自主研發的基因治療項目: (1) 延長染色體端粒長度。通過靜脈注射能夠產
癌細胞的研究進展
014年6月5日,清華大學宣布:清華大學醫學院顏寧教授研究組在世界上首次解析了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的晶體結構,初步揭示了其工作機制及相關疾病的致病機理。該研究成果被國際學術界譽為“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科學成就。 癌細胞要生存,需要依賴葡萄糖作為其“口糧”,而由于癌細胞消化葡萄糖所產生
全球首發!腦膠質瘤基因檢測試劑盒上市
泛生子自主研發的“人IDH1基因突變檢測試劑盒”和“人TERT基因啟動子突變檢測試劑盒”(以下簡稱IDH1/TERT基因檢測試劑盒)經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CFDA)審查,成為全球首款獲批上市的適用于腦膠質瘤IDH1/TERT基因的檢測試劑盒!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CFDA)準產批件通知
上海生科院揭示端粒酶蛋白亞基與RNA亞基的相互作用
國際學術期刊Nature Structural and Molecular Biology于5月4日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國家蛋白質科學中心·上海(籌)雷鳴研究組的最新研究成果Structural basis for protein-RNA recog
深度解讀:端粒長度與疾病發生的關聯
端粒是真核生物染色DNA末端的特殊結構,早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科學家們就發現了端粒酶,當細胞DNA復制終止時,在端粒酶的幫助下DNA就能夠通過端粒依賴模版的復制,補償由去除引物引起的末端縮短,因此在端粒的保持過程中,端粒酶至關重要;但隨著細胞分裂次數的增加,端粒的長度逐漸縮短,當端粒變得不能
端粒酶研究領域的重要成果!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研究報告,共同聚焦科學家們在端粒酶研究領域取得的重要成果,分享給大家!圖片來源:Vimeo 【1】PNAS:促進癌癥的端粒酶也能保護健康細胞 doi:10.1073/pnas.1907199116 馬里蘭大學和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新研究揭示了端粒酶的新作用。端粒酶在正
10月29日《自然》雜志內容精選
封面故事: 抗生素新藥Ribocil的結構 本期封面所示為與一個細菌核糖開關的RNA適配體結合在一起的小分子Ribocil的共晶結構。背景圖像突顯了該核糖開關適配體在Ribocil結合時所觀察到的“蝴蝶折”構形。人們都知道迫切需要新型抗生素。現在,默克公司的Terry Roemer及同事描述了
首次成功靶定“通用”腫瘤靶標
端粒酶是一種幾乎“通用”的腫瘤靶標,因為它在絕大多數的腫瘤中是被激活的。盡管端粒酶在癌癥中的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在臨床上,還沒有靶定這種酶的治療方法。特別是,由于缺乏可用的結構信息,端粒酶小分子抑制劑的研究和開發,已經遠遠落后于任何其他方法。基于結構的藥物設計,是一個強大的工具,可開發高度有效的特
巨細胞型膠質母細胞瘤的臨床與分子生物學研究進展
巨細胞型膠質母細胞瘤(giant cell glioblastoma,GCG)為WHOⅣ級膠質瘤,是一種罕見的膠質母細胞瘤組織學變異,僅占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的1%。一般預后較差。由于病例罕見,目前還沒有對GCG進行全面的分子分析。GCG的臨床癥狀不典型,影像學多表現為MR信號混雜、體積較大的顱內
關于納多洛爾的物化信息介紹
1、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苯甲丁氮酮 中文別名:氫萘心安 英文名稱:(2R,3S)-5-[3-(tert-butylamino)-2-hydroxypropoxy]-1,2,3,4-tetrahydronaphthalene-2,3-diol 英文別名:Nadololum [INN-Lat
林巖松團隊向碘難治性甲狀腺癌發起挑戰
近日,記者從北京協和醫院核醫學科林巖松教授團隊在碘難治性甲狀腺癌的研究上獲得突破,該團隊發現Braf基因V600E突變和TERT基因突變與碘難治性甲狀腺癌相關,并在國際上率先應用反映腫瘤新生血管生成的RGD類分子探針對其進行定位,還在國內牽頭開展自主知識產權靶向藥物阿帕替尼和多納非尼治療碘難治性
林巖松團隊向碘難治性甲狀腺癌發起挑戰
近日,記者從北京協和醫院核醫學科林巖松教授團隊在碘難治性甲狀腺癌的研究上獲得突破,該團隊發現Braf基因V600E突變和TERT基因突變與碘難治性甲狀腺癌相關,并在國際上率先應用反映腫瘤新生血管生成的RGD類分子探針對其進行定位,還在國內牽頭開展自主知識產權靶向藥物阿帕替尼和多納非尼治療碘難治
同樣的組織病理,為什么生存期大不相同?
《2016世界衛生組織(WHO)中樞神經系統腫瘤分類》首次針對CNS腫瘤在組織學分型基礎上增加了分子分型來分類。從而建立了分子時代CNS腫瘤診斷的新概念,神經膠質瘤作為最常見的原發性中樞神經系統腫瘤,分子分型對其診斷治療有著很重要的意義。 以下是北京協和醫院神經外科提供的兩例病例,分子病理在患
中科院Nature子刊解開青春之泉的秘密
來自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的科學家與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合作者一起,首次在原子水平上解析了端粒酶的結構,解開了這一青春之泉的一些秘密。研究結果發表在5月4日的《自然結構與分子生物學》(Nature Structural and Molecular Biology)雜志上。 中科院上海生
PI3Kδ在肝細胞癌中發揮重要作用-或可成為新治療靶點
I類PI3K信號途徑是人類癌癥發育和進展中一個重要的信號途徑。在PI3K的四個亞型中,PI3Kα和PI3Kβ是普遍表達的,而PI3Kγ和PI3Kδ主要發現于白細胞中。在實體瘤中靶向PI3K的治療策略主要是針對PI3Kα和PI3Kβ介導的癌細胞內PI3K活性。PI3Kδ在實體瘤中的作用還不清楚。最
上海生科院揭示四膜蟲端粒酶組分p75p45p19
國際學術期刊Nature Structural and Molecular Biology 于11月9日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國家蛋白質科學中心(上海)雷鳴研究組的最新研究成果The Tetrahymena telomerase p75–p45–p19
食品中9種抗氧化劑混標,符合GB-5009.322016檢測要求!
抗氧化劑 抗氧化劑是重要的一類食品添加劑,它可防止食品成分氧化變質和腐敗,提高食品的穩定性和貯存期。抗氧化劑主要用于防止油脂及富脂食品的氧化酸敗,防止食品褪色、褐變、維生素被破壞。 標準 2016年12月23日由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發布GB 5009.32-2016 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Telomeres,-Telomerase,-Cellular-Aging,-and-Immortality
Telomeres, which define the ends of chromosomes, consist of short, tandemly repeated DNA sequences loosely conserved in eukaryotes. Telomerase is a 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