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馬俑、端門數字展。資料圖片 手機屏幕上出現“穿越回1650年前……”的字樣,隨即伴隨著悠遠的琵琶聲與鳴沙聲,敦煌的故事開始講述:“人們遠道來此,開鑿洞窟,供養諸佛,以求智慧指引。今天千年敦煌尋找數字供養人,以期和時間賽跑,留住滿壁風華。” 故事停留在莫高窟標志九層樓,出現智慧錦囊。點擊錦囊,直接跳轉至騰訊公益樂捐平臺,人們可以選擇捐贈0.9元或者更多,成為敦煌“數字供養人”,所籌善款將首先用于莫高窟第55窟的數字化保護中。 項目上線不到一周時,已有近6萬人參與,籌款25萬余元。在12月7日前,用戶都還可以前往騰訊公益樂捐平臺進行捐款,騰訊會在后續持續運營“數字供養人”項目,其游戲和文創等平臺也會陸續加入進來。 千年之前,莫高窟通過一個個供養人維持著持續的營造,他們在信仰的指引下,“財舍七珍,敬奉三寶”,節省下衣食之資,開鑿了這個人類文明史上燦爛所在。 在“互聯網+”時代,普通公眾依然可以選擇做一......閱讀全文
剛剛過去的父親節,朋友圈被各種曬爹的雞湯文霸屏,故事千差萬別,但萬變不離其宗,無非是說一個人的成長,父親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而一位MINI MUSEUM(迷你博物館)項目的創始人Hans Fex,也是受父親影響開始賣“玻璃”,并大獲成功。 這家迷你博物館的“玻璃”有多搶手?巴掌大的面積要29
在所有人的印象中,古老的大理石雕塑都是白色的。但果真如此嗎?哥本哈根彩繪網絡 (CPN) 的科學家們向人們展示了希臘和羅馬的雕塑,這些雕塑飾有奢華的裝飾品,并施以華麗的色彩。借助手術顯微鏡和數碼顯微鏡,文物保護專員可以檢測油漆顏料的細微痕跡,還原遠古時代的色彩盛宴。文物保護專員運用手術顯微鏡,記錄公
4件修復好的動物標本正在移交 9月10日教師節,102歲的上海市首批特級教師林有禹收到了來自上海自然博物館(上海科技館分館)的特殊的節日禮物——4件修復完好、神采奕奕的動物標本。這些標本是林有禹的牽
開辟被動采樣-離子色譜法用于博物館微環境監測新興領域研究 當談及目前使用離子色譜的研究課題,施老師興奮地告訴我們,近年來其所在課題組一直從事博物館微環境污染氣體檢測的研究。眾所周知,博物館是以文物為基礎的,文物保護極為重要,所以主動改善文物保存環境意義重大。 對于館藏文物影響較大
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所研究員李淳研究員發現的,距今約2.28億年的有喙龜類“中國始喙龜”化石,日前,在海南三亞首次與公眾見面并永久收藏于籌建中的三亞海洋古生物博物館。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周忠和院士在會上說,世界級中國始喙龜化石落戶籌建中的三亞海洋古生物博物館有著特別的意義,博物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1月14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設立國家新興產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助力創業創新和產業升級;部署加快發展服務貿易,以結構優化拓展發展空間;審議通過《博物館條例(草案)》。 會議認為,設立國家新興產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重點支持處于“蹣跚”起步階段的創新型企業,對于促進技術與市
應瑞典烏普布薩拉大學進化生物學研究中心(Evolutionary Biology Centre, Uppsala University) 邀請,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劉武、同號文于4月29日至5月4日訪問了該中心,并對收藏在烏布薩拉大學古生物博物館的中國古生物化石進行了考察,取
澳大利亞土著居民的遺體或許將能重回家園。研究人員使用古老DNA測序技術鑒定了這些“暫居博物館”的遺骸,以確定其起源。 近日發表在《科學進展》雜志的一篇論文中,研究人員表示,他們可以精確地將古澳大利亞土著遺骸的DNA與來自同一地理區域的現代居民的DNA進行比對。這可能使博物館里成百上千的澳大利亞
私藏文物是真是假?拿給高科技儀器檢測一下便知真偽。6月19日,耗資數億打造的成都華通博物館新館在成都高新區開館。據文物專家透露,擁有環境掃描電鏡、激光拉曼光譜儀、射線衍射儀、射線熒光能譜儀、射線熒光光譜儀、熱膨脹同步熱分析儀及熱釋光斷代儀等國際一流文物檢測儀器的成都華通博物館是四川首家
亞洲象是世界上現生的最大的陸生哺乳動物。昆明動物博物館建設初期,曾在外國專家的指導下,制作了館內的大象的骨骼和姿態標本。 今年11月,昆明動物博物館承接了一起大象骨骼模型的制作任務。昆明動物博物館立即組織制作隊伍,由去年榮獲中國科學院“技術能手”的高級工程師羅文壽負責,僅用了2
華東理工大學分析測試中心 施超歐高級工程師 來自華東理工大學分析測試中心的施超歐老師為大家做了題為《被動采樣-離子色譜法在博物館微環境污染氣體檢測中的應用》的報告。 施老師在報告中指出文物是博物館一切活動的基礎,文物保護極為重要。對于館藏文物影響較大的是有機酸(如甲酸、乙酸等)、臭氧
著名物理學家艾伯特·愛因斯坦的部分大腦組織切片。 想知道天才的大腦什么樣嗎?去美國費城看一看吧。費城醫學院下屬的穆特博物館正在展出著名物理學家艾伯特·愛因斯坦的部分大腦組織切片。展出 博物館館長安娜·杜赫迪告訴美國趣味科學網站記者,籌備展覽只用了9個工作日,參觀者可以看到46片大
人類從出生到衰老的過程,如果用標本展示出來,會是什么樣子呢?日前,重慶市人類生命與健康博物館正式開館,作為西南地區首個專業醫學博物館,通過500多個人體標本和豐富的數字影像資源,向市民普及醫學知識。 位于重慶醫科大學大學城校區的人類生命與健康博物館為兩層樓院式建筑,總展區面積5100平方米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8日報道,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的研究人員宣布,他們在館內的地下儲藏室找到一副極為罕見、距今已有6500年的人類遺骸。 據了解,這具遺骸在大約1930年從伊拉克南部出土后,一直保存在一個類似棺木的箱子里,但卻沒有記錄在案。直到最近,研究人員將博物館里在烏爾考察的文物進行數
5月8日,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昆明動物博物館申請的《用于制作亞洲象姿態標本的象皮處理方法》取得專利證書(專利號ZL 200810058607.X),該專利是昆明動物博物館在標本制作方面獲得的第二項專利。 《一種動物標本基質置換方法》和《用于制作亞洲象姿態標本的象皮處理方法》獲得專利授權
北京高校博物館聯盟4月10日成立,來自18家北京地區高校的19個博物館自發組成聯盟,聯盟將加速北京高校博物館向社會免費開放。 據了解,聯盟是在北京市教委的倡導和支持下,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北京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服裝學院、清華大學等18家北京高校發起成立的。聯盟將依托北京
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所研究員李淳研究員發現的,距今約2.28億年的有喙龜類“中國始喙龜”化石,日前,在海南三亞首次與公眾見面并永久收藏于籌建中的三亞海洋古生物博物館。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周忠和院士在會上說,世界級中國始喙龜化石落戶籌建中的三亞海洋古生物博物館有著特別的意義,博物館
2月27日出版的《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報道了發現于浙江省縉云縣壺鎮的新種類甲龍類化石研究成果,該種類被正式命名為中國縉云甲龍(Jinyunpelta sinensis)。該研究成果由浙江自然博物館鄭文杰和金幸生、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徐星、縉云縣博物館王
X光掃描技術用來確定這幅油畫下面覆蓋著兩名摔跤手肖像,據推測,是這位藝術家厭倦了先前的作品,于是在它上面又畫了一幅新作品梵高名為《牧場花地和玫瑰靜物》的畫作在被發現前,已經在荷蘭一家博物館懸掛了30多年,它一度被認為是出自另一位藝術家之手 北京時間3月22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藝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2017年6月4-8日,第65屆美國質譜年會 (ASMS 2017) 在美國印第安納州會議中心召開。本次會議得到了SCIEX、Waters、安捷倫科技、賽默飛、島津、布魯克等公司的大力支持,會議吸引了來自全球的182家質譜及相關技術廠商參展。6月4日全天來自中國的數十位質譜學者
科技日報北京11月7日電 (記者劉莉)7日,記者從中國科協獲悉,建筑面積超過一萬平方米的中國科學家博物館建設工作已于近日正式啟動,將在三年后建成開館。 據了解,中國科學家博物館館藏內容依托中國科協“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采集工程”。采集工程實施七年來,收集和保存了大批見證中國近現代科學發展歷程的
通過聯合中科院等中央在京單位開展高端科技資源科普化工作,北京市撬動了數十億元科技資源向社會公眾開放北京市科普志愿者為小朋友們現場進行科普展示 科普志愿者隊伍是科普工作的有力支撐。我們將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行業部門,建立“百支”科普志愿者小分隊,重點發展安全健康、節能環保、應急避
建筑研究辦公室――提議實施的曼哈頓下城“綠化”工程。公園、淡水和咸水濕地可創建新的生態系統,促進生態連通性,改善水質,提高棲息地增長的機會。圖片來源: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 為灣嶺地區設計的“牡蠣結構”方案,包括牡蠣礁、漂浮通道、捕撈牡蠣的停泊區以及人造島嶼。圖片來源
日前,在大連星海古生物化石博物館,世界首張恐龍彩照寫真生成。使用的“照相機”是當前世界最先進的微聚焦熒光光譜儀 M6 JETSTREAMXRF,拍攝對象是世界上僅此一枚的滕氏嘉年華龍化石。 這是國際上首次使用大型光譜學儀器對恐龍化石開展全方位立體掃描研究,并獲得首張恐龍化石高精度的元素種類及其
科學究竟有多遠日前,北京中國科技館內,幾名小朋友正饒有興致地操作靜電滾球裝置。 科技部的最新數據顯示,2009年我國全社會科普經費籌集額87.12億元,人均科普專項經費2.10元,比2008年的1.84元增加0.26元。在政府撥款的科普經費中,科普專項經費28.07億元。而在200
來自歐洲5個國家的研究人員組成的團隊正在開發一種最先進的3D掃描系統,據信這種3D掃描系統能夠幫助研究人員解開藝術史上諸多謎團。 這款3D掃描儀,是由歐盟資助的Insidde項目創建的,能夠揭示藝術作品中肉眼看不見的信息,包括藝術家使用的什么畫筆、什么材料,或者有無被密封/
李象益在進行科普講座 巴西當地時間11月24日19時05分,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協會名譽理事長、原中國科技館館長、北京市科委特聘科普專家李象益,在巴西召開的第六屆世界科學中心大會上,被授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的卡林加獎。 卡林加獎創立于1952年,每年頒發一次,主要獎勵在普及科學技術方面有突出
2012年6月 一輛加長的白色廂式貨車靜靜地停在陜西省高陵縣院張村外的荒野上,車身上的黑色大字格外醒目――文物出土現場保護移動實驗室。車旁十幾米外藍色擋板圍起來的,是剛發現不久正在發掘中的明代家族墓葬。不時有研究人員從車上下來,帶著各種儀器設備進入發掘現場。而車內,幾位年輕的研究人
《樂舞圖》韓休墓中的一幅壁畫《樂舞圖》,左側地毯前的男子可以隱約發現改動的痕跡(上圖),經過對高光譜圖像的進一步分析發現,左側地毯前的男子處原先畫了一個小孩(下圖),后來被修改成了大人。 ■本報記者 袁一雪 高光譜成像儀獲取的不再是可見光的圖像,而是顏色光譜反射率的信息,所以不會產生普通相機
他是扎根山川大地研究植物的科學家,是春風化雨培養人才的教育家,還是為科普事業盡心盡力的社會活動家。他用53年時間做了別人用100年才能做完的事。 他是鐘揚。 從復旦大學出來,灰暗的天空飄起小雪花,上海迎來2018年第一場雪。 時隔近半年,同事和學生們還沒適應離開鐘老師的日子。 “有我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