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澳大利亞北部—中部海岸附近的一座島嶼上,研究人員正在開展一項史無前例的試驗:將進化出能對抗最大敵人的基因防御能力的瀕危動物和未進化出這種能力的動物混合在一起,以期它們的后代能仿效較為聰明的父母一方。 該試驗的對象是澳大利亞最瀕危的有袋類動物之一 ——北澳袋鼬。這種大小和松鼠相當的食肉動物正掙扎著從入侵的有毒甘蔗蟾蜍的攻擊中幸存下來。北澳袋鼬經常誤將甘蔗蟾蜍作為獵物。 如今,在印第安島上工作的研究人員在圈養的北澳袋鼬中成功測試了這項配對技術,并在日前出版的《保護生物學》雜志上報告了相關發現。 如果目前正在野生北澳袋鼬中進行的深入研究是成功的,那么它或許首次提供了一些真實世界的證據,即有針對性的基因流動——涉及在危險種群中促成適應特性以增強恢復力——可被用于拯救瀕危物種。 迪肯大學野生動物生態學家Euan Ritchie介紹說,澳大利亞擁有全球最高的哺乳動物滅絕率,因此急需新的生態保護工具。他表示,北澳袋鼬研究令人振奮......閱讀全文
它本來可以被看作是一場拯救瀕危物種戰役的鮮少勝利。過去80多年,北方小袋鼬—— 一種體型類似貓的長著尖鼻子和毛茸茸的長尾巴的有袋類動物——已經從澳大利亞大多數地方消失,它們成為有毒的入侵物種甘蔗蟾蜍的犧牲品。為了保障袋鼬能夠存活下來,保護學家把一些小袋鼬送到了沒有捕食者的庇護島嶼上,結果它們在那
澳大利亞瀕危動物如北部小袋鼬在孤島上茁壯繁衍。圖片來源:JONATHAN WEBB 它本來可以被看作是一場拯救瀕危物種戰役的鮮少勝利。過去80多年,北方小袋鼬—— 一種體型類似貓的長著尖鼻子和毛茸茸的長尾巴的有袋類動物——已經從澳大利亞大多數地方消失,它們成為有毒的入
留在野生貓科動物DNA中的“基因組爪印”清楚地展示了貓科動物之間的親緣關系,也揭示了它們過去的幾次重大遷移。 貓科動物,神秘而優雅。它們不僅惹主人憐愛,也同樣引起了那些試圖破解它的起源和進化過程的科學家們的強烈興趣
實驗動物的選擇是醫學科學研究中首先要考慮的問題。因為實驗動物選擇恰當與否關系到課題質量的高低、經費開支的多少、研究途徑正確與否以及實驗方法 的簡單與繁瑣問題,甚至會影響到課題的成敗及研究結果正確性。因此,必須從觀念上將實驗動物的選擇看作科技項目立項查新的文獻檢索一樣,作為醫學科研工作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