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空間研究組織(ISRO)10月7日宣布,將在10月22日至26日間發射首顆無人月球探測器。 一旦發射成功,這顆“Chandrayaan—1”號探測器將在今后兩年環繞月球,勘察月球表面,繪制三維地理圖,為印度登月計劃做準備。 在發射架上的印度大推力運載火箭預定本月發射的“Chandrayaan—1”號 印度計劃2020年前實現宇航員登月 發射 印度空間研究組織官員說,如果天氣情況允許,“Chandrayaan—1”號探測器將于22日從印度南部薩迪什·達萬航天中心發射。當天發射條件不佳的話,發射時間將延后,直至26日。 印度原計劃今年4月發射月球探測器,因技術原因拖延至今。 探月計劃負責人M·安納杜拉伊說:“如果出現延后,那將是天氣原因。除此以外,我想不到任何技術上的困難。” “Chandrayaan—1”號探測器重約1380公斤,預計將經過8天近39萬......閱讀全文
“在中國航天國家隊60余年的積累基礎上,中國商業航天自2015年開始,迎來了爆發式增長,基本已經形成了以國有為主、民營補充的完整產業鏈。” 1月8日,華為云遙感產業高峰論壇在北京召開。商業航天平臺企業中科天塔總經理曾偉剛在關于商業航天新生態的演講中,作上述表述。 美國航天基金會發布的《航天
這是海南航天發射場發射場區總體規劃鳥瞰圖(9月14日攝)。 新華社記者 李剛 攝 我國航天事業發展新的里程碑 ——海南航天發射場建設工程指揮部負責人答記者問 新華網海南文昌9月14日電(記者李清華 周正平)經國務院、中央軍委批準,我國第4個航天發射基地——海南航天發射場14
今天,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在京舉行資源三號衛星在軌交付儀式,衛星由研制單位航天科技集團正式交付主用戶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同時,國土資源部、建設部、水利部、農業部、國家海洋局等用戶也將充分利用該衛星數據服務國民經濟建設。 資源三號衛星工程是“十一五”期間我國民用航天的重點科研項目,于2008
①海南一號衛星項目整星方案評審會現場 ②楊天梁在接受采訪 ③海南衛星星座構成示意圖 ④海南衛星星座建設路線 在海南管轄的海域上,如果發生了海上事故,想要進行及時搜救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有什么快速準確的方法?答案是:依靠遙感衛星的實時觀測數據進行追蹤。
6月2日12時13分,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發射高分專項高分六號衛星。高分六號衛星是一顆低軌光學遙感衛星,也是我國首顆實現精準農業觀測的高分衛星。它將與在軌的高分一號衛星組網運行,大幅提高對農業、林業、草原等資源的監測能力。新華社發(汪江波 攝) 6月2日12時13分
靜止軌道通信衛星代表著一個國家衛星通信的發展水平,它是構成信息高速公路基礎的重要資源,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技術水平的重要體現。 經常在國內旅行的人都知道,在飛行的飛機上、在遠洋航行的船舶上,手機、筆記本是上不了網絡的,同樣在高速運行的高鐵上,手機信號也是時斷時續,但是隨著中國新一代通信衛星的發
12日,中國商業小衛星產業創新聯盟(以下簡稱“小衛星聯盟”)在湖南長沙成立,將引導和推動中國商業小衛星產業有序健康發展,提升產業綜合競爭實力,促進聯盟各方實現合作共贏,共同發展。 當天,2018湖南商業航空航天航海裝備論壇在長沙舉行。航空、航天、航海領域院士、專家,以及
29日,北斗三號第九顆、第十顆衛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騰空而起,此次發射的兩顆衛星是北斗導航全球組網從最簡系統邁向基本系統的首組衛星。 北斗的建設,像一場馬拉松比賽,既考驗耐力又比拼速度。作為“北斗大本營”之一的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第五研究院(航天五院),此刻正面臨批產新高峰:自去年11月發
在航天領域,美國依舊扮演著全球航天領導者的角色,有序推動空間研究和深空探索任務的開展。2020年2月,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與歐洲空間局攜手研制的“太陽軌道飛行器”成功發射,并在4個月后完成了首次掠日飛行,開始幫助科學家揭示太陽磁場的奧秘;7月,NASA的“毅力號”火星探測器發射升空,開始人
航天育種也稱空間誘變育種、太空育種,是指利用返回式航天器和地面模擬空間環境裝置,通過空間環境對植物發生誘變作用,致使種子產生變異,再通過嚴格的地面選育過程,獲得優良的農作物品種。 今年,中國航天育種正迎來一個高潮。隨著天宮一號升空,神舟八號攜帶的育種誘變裝置將與其交會對接,由此
在軌測試和試應用已滿半年,國家海洋局日前表示,海洋二號衛星已具備開展應用服務的能力。 好消息不斷,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近日還要接待來自法國空間中心的專家。 “他們是專程來與我們探討海洋二號衛星數據的有關事宜。”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院微波遙感技術重點實驗室主任、海洋二號衛星有效載荷副總師劉和
人們爭相眺望“東方紅一號”通過北京上空。 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四月二十二日,參觀者在位于山東煙臺的中國航天五一三研究所觀看“衛星飛船型譜圖”。 唐 克攝(人民視覺) 中國航天科
9月13日,海南文昌當地農民在剛被平整出的土地上留影。這里將成為發射場的一部分 海南航天發射場效果圖 記者 余建斌攝 核心提示 大型火箭通過輪船,運往椰林中的發射場,在藍天碧海之間騰空而起……我國第四個航天發射場在海南文昌開建,帶給人們無限的想象空間。 新發射場與酒泉、
中國探月工程在線訪談實錄2007年8月16日,月球探測工程中心副主任郝希凡,以及衛星系統、運載火箭系統、測控系統、地面應用系統等分系統專家做客國防科工委政府門戶網站(www.costind.gov.cn)和中國探月網 (www.clep.org.cn),圍繞中國探月的路線圖、目標
2014年12月7日,中國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烈焰升騰。長征四號乙運載火箭刺破蒼穹,成功將中巴地球資源衛星04星送入預定軌道。 近三十年來,中巴兩國堅持平等互利、技術互補原則,加速推動雙方在航天高科技領域的合作。中巴地球資源衛星已成為中國航天走向國際的知名品牌,被譽為“南南合作”的典范。 國家國
記者從中國科協近日舉辦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第64屆國際宇航大會(ZAC)將于2013年9月23日至27日在北京召開。 第64屆國際宇航大會(IAC)由國際宇航聯合會(IAF)、國際宇航科學院(IAA)、國際空間法學會(IISL)、中國宇航學會聯合主辦。據中國宇航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楊俊華介
9月26日,中國科學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在滬正式成立,中科院院長、黨組書記白春禮,上海市委副書記、市長應勇共同為創新研究院揭牌并講話。上海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周波,上海科技大學校長江綿恒出席揭牌儀式,中科院副院長相里斌主持儀式。 白春禮指出,中科院微小衛星創新研究院堅持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
屆時航天員將首次出艙行走;目前已進入整船綜合測試階段 繞月探測工程領導小組副組長、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總經理馬興瑞12月2日表示,嫦娥一號衛星繞月探測的圓滿成功,標志著我國衛星研制實現了新的突破,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進入深空探測的全新歷史階段。他同時透露說,神舟七號載人飛船已進入整船綜合測試階段,我
北京時間10月29日8時43分,中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二號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中法合作研制的首顆衛星——中法海洋衛星。 中國國家航天局、自然資源部介紹說,中法海洋衛星由兩國歷時13年合作研制完成,中方負責提供衛星平臺、海風觀測載荷以及發射測控,法方負責提供海浪觀測載荷,衛星數據雙方共享。
9月18日,從陜西省政府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了解到,今年以來,全省國防科技工業系統,以創建國家軍民融合創新示范區為目標,破壁壘、建通道,全力推進軍民、央地、部省深度融合,組建了總規模100億元的陜西軍民融合產業投資基金,支持推進軍民融合重點項目建設。 陜西省4個基地被批準為 國家級
二〇〇三年十月十六日,中國首位進入太空的宇航員楊利偉乘神舟五號返回艙在主著陸場平安返回,標志著中國成為第三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圖為楊利偉在北京西郊機場被歡迎的人群拋起慶祝。 2012年6月29日10時整,神舟九號返回艙在主著陸場預定區域安全返回。圖為中國首位女航天員劉洋出艙后在搜救人員的
2012年度“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在12月18日舉行的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全會上揭曉。 2012年度高校這十大科技進展是:安徽醫科大學主持的全基因組外顯子測序分析發現汗孔角化癥、掌跖角化癥和少毛癥致病基因研究,北京大學主持的強激光場下原子分子隧道電離研究,哈爾濱工業大學主持的先
北京時間1月9日11時17分,中國首顆高精度民用立體測繪衛星“資源三號”,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征四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升空。中國本次航天發射還搭載發射了一顆盧森堡小衛星。此次“一箭雙星”發射,是中國2012年首次航天發射,也是中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第156次航天飛行。 &n
“您是我當年十分欣賞的一位年輕人……自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首戰告捷起,到繞月探測工程的圓滿成功,您幾十年來為中國航天的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共和國不會忘記,人民不會忘記。我為您取得的成就感到驕傲。”80華誕之際,孫家棟收到當時健在的我國航天之父錢學森的賀信。 孫家棟親歷、見證、參與組織領導了中
實踐十號衛星模擬圖 中國科學院國家微重力實驗室試驗裝置 微重力環境下盛開的花 人類未來能否能穿越星際,在宇宙中長期生存?人類能否到太空中去繁衍后代?宇宙飛船或者空間站著火了怎么辦?如今困擾各大城市的霧霾如何治理?……對于這些問題,現在我們或許還沒辦法全面回答,不過中國科學家未來兩周將在太空
我國在軌衛星已超過200顆,太空中的“中國星”越來越多,我國的衛星應用產業也將迎來更廣闊的市場空間和發展前景 在不久前舉辦的首屆中國航天大會上,“衛星應用與國際合作”論壇頗受關注。目前我國在軌衛星已超過200顆,今年又將迎來航天發射的密集期,高分五號、高分六號、多顆北斗衛星等將陸續升空,太
今年是我國北斗三號全球導航衛星建設的關鍵年,這些天,負責衛星研制的上海微小衛星工程中心進入緊張的“備戰”階段。這支團隊盡管年輕,平均年齡僅31歲,卻與暗物質衛星、量子衛星、天宮二號伴隨衛星以及二氧化碳監測衛星等一個個航天領域的響亮名字緊緊地聯系在一起。 2014年8月,中科院著手研究所分類改
近日,我國首顆高分辨率大氣環境觀測衛星“高分五號”成功發射。作為世界首顆實現對大氣和陸地綜合觀測的全譜段高光譜衛星,通過對大氣污染氣體、溫室氣體、氣溶膠等物理要素的監測,動態反映我國大氣污染狀況,標志著我國高光譜分辨遙感衛星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另外,生態環境部積極參與《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中長
2017年10月23日,“2017中國元器件與信息技術創新論壇”于上海正式拉開序幕。本屆論壇由賽思庫(CISSDATA)、銳來研究院主辦,同時也得到中國科學院上海微小衛星創新院、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等多家單位的大力支持。“始于融合,共創未來”是本屆論壇的
11月2日,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指控大廳顯示屏上顯示出衛星發動機點火的三維動畫圖像。 當日10時25分到33分,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成功對嫦娥一號衛星實施了首次軌道中途修正。 (新華社記者 田兆運 攝) 11月2日,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指控大廳內,測控技術人員為嫦娥一號衛星首次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