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給予地球光和熱外,太陽也以另一種方式影響著我們的地球。一種被稱作“太陽風”的高速等離子體流時刻從太陽表面涌出,并向太陽系的深處奔去。當它到達地球附近時,會與地球的磁場發生作用。強烈的太陽風暴會引起地磁場的劇烈變化,對航天、供電、通訊、航空、導航等一系列領域和技術系統產生災害性的影響。 8月12日,帕克太陽探測器在美國卡納維拉爾角空軍基地由Delta-4重型火箭發射升空。這艘探測器將以前所未有的距離靠近太陽,有望對多個科學問題的研究起到決定性的推進作用。 抵達日冕加熱的第一現場 太陽日冕中,太陽大氣的等離子體溫度從六千多攝氏度猛增到了數百萬攝氏度。帕克太陽探測器將深入到在日冕加熱和太陽風加速真正發生的地方,通過觀測尋找日冕反常高溫的原因。 1958年,太陽風的發現者尤金·帕克博士提出,由于日冕底部的高溫,日冕中存在著比較大的壓強梯度力,使太陽大氣中的等離子體逃脫了太陽引力的束縛,被逐漸加速并最終達到超音速,形成了太......閱讀全文
萬物生長靠太陽,但太陽是我們“最熟悉的陌生人”,對這顆人類賴以生存的大火球,還有太多的問題沒有弄明白。 8月12日,美國“帕克”太陽探測器從佛羅里達州啟程,踏上人類歷史上第一次近距離“觸摸”太陽的逐日之旅。那么,它如何接近太陽?有什么“防烤化”高招?又會帶來哪些新發現呢?最快最近首“觸日”
夸父追日,后羿射日,伊卡洛斯用蠟做成翅膀飛向太陽,結果因飛得過高,蠟被太陽融化跌落水中而喪生……這些故事至今仍在人們耳邊流傳。太陽為地球上的生命提供能量,在人類生命中扮演重要角色。但太陽風和帶電粒子也會引發某些太空天氣事件,干擾無線電通信、電網等。這些事件為何以及如何發生?對地球將產生何種影響?迄今
“隨著‘帕克’太陽探測器在美國發射升空,中國草原‘天眼’開始密切關注這顆探測器,并將與有關方面進行太陽觀測的科研互動。”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太陽與日球分會主席、中科院太陽活動重點實驗室主任顏毅華說。 北京時間8月12日15時31分,一枚重型運載火箭搭載著“帕克”太陽探測器從美國發射升空。據介紹,美
一架掠過太陽的探測器對太陽風的誕生地進行了前所未有的最佳觀測。 太陽風是從這顆恒星向外噴涌出的帶電粒子流。太陽風粒子與地球磁場相互作用,可能對宇航員安全、無線電通信、GPS信號和地面電網等產生影響,但科學家尚不清楚太陽風中的粒子如何獲得加速度。 美國宇航局(NASA)的“帕克”太陽探測器發
如果要用兩個詞來定義2018年的話,我們可能會選擇“進步”與“反思”。中國科學在持續進步,克隆猴“中中”與“華華”、單條染色體的酵母,都是世界級的研究成果。“火星快車”在火星上發現大面積的液態湖泊,也是空間探索領域的巨大進步。但在科學快速進步的同時,基因編輯嬰兒事件、心肌干細胞發現者造假事件,也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帕克太陽探測器(Parker Solar Probe)自2018年發射以來已經完成了24個計劃中的3個,成為有史以來首個進入太陽大氣層部分日冕的航天器。 2019年12月4日,《自然》雜志發表了4篇論文描述了科學家對太陽的空前探索以及期待下一步的內容。這些發現揭示了有關物質能
據美國太空網最新消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計劃2018年夏季發射一個太陽探測器,與太陽進行有史以來最親密的“接觸”,希望這款探測器能在“融化”之前,捕捉到有用的數據。 21日,美國百年一遇的日全食刷屏,天文愛好者們都知道,用裸眼直視太陽非常危險,即使太陽被月亮完全遮蔽的時候也是如此,
迄今分辨率最高太陽圖像出爐 圖片來源:美國《新聞周刊》網站 迄今分辨率最高太陽圖像于近日新鮮“出爐”!在圖像中,人們可以看到明顯的米粒狀結構,每個“米粒”的大小都跟美國德州的面積差不多。研究人員稱,這些圖像提供的前所未有的細節,能幫助科學家研究太陽磁場,從而進一步揭示太陽的奧秘。 據美國《新聞
近日,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公布了自2019年10月1日開始的2020財年預算提案。 國立衛生研究院 白宮的計劃將為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撥款344億美元,比目前的水平低了約50億美元。同時,該計劃將啟用一個新的NIH研究所——國家安全和質量研究所,以取代衛生與公眾服務部下屬獨立機構衛
前段時間,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位于夏威夷的丹尼爾?凱?伊農奕(Daniel K Inouye)太陽望遠鏡捕捉到了迄今最清晰的太陽表面照片。高清圖像里,太陽仿佛是流動的黃金,展現出太陽作為等離子體復雜的結構,為人類認識太陽和預測太陽活動,提供了更進一步的素材。那么照片是怎么拍攝的?未來這架
北京時間12月5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太陽位于太陽系中心,也是太陽系迄今為止最大的天體。太陽擁有太陽系99.8%的質量,其直徑大約是地球的109倍,太陽內部可以容納大約100萬個地球。 太陽可見部分的溫度大約5500攝氏度,然而太陽內核受核反應驅動,溫度超過1500萬攝氏度。美國宇航局數據表
激波是空間和天文中一種常見且重要的物理現象,在能量耗散和高能粒子加速中發揮作用。太陽風暴(CME)驅動的激波可產生持久的太陽高能粒子事件和射電暴,具有重要的空間天氣效應。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研究員劉潁團隊在CME驅動激波的三維形態和運動學、激波粒子動理學、激波特征與高能粒子釋放的關系、激波
據《新科學家》雜志網站近日報道,德國天文物理學家邁克爾·希帕克首次通過計算證明,太陽引力可用來放大星際探測器的傳播信號,并提議,在距離太陽900億千米的位置安裝口徑1米的小型望遠鏡,取代地面大型望遠鏡,解決去往太陽系附近恒星系統的探測器面臨的星際通信難題。 早在1919年,愛因斯坦就預言并證實
水星是太陽系內離太陽最近且最小的一顆行星。自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信使”號(Messenger)任務于2015年結束以來,一直未曾有其他航天器拜訪過水星。而下一個水星探測器將于今年10月發射,到2025年才能到達目的地。 科學家們目前正盡力挖掘“信使”號收集到的數據,與此同時,他們也
水星是太陽系內離太陽最近且最小的一顆行星。自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信使”號(Messenger)任務于2015年結束以來,一直未曾有其他航天器拜訪過水星。而下一個水星探測器將于今年10月發射,到2025年才能到達目的地。 科學家們目前正盡力挖掘“信使”號收集到的數據,與此同時,他
美國 深空探測異彩紛呈,宇宙探索發現不斷 本報駐美國記者 劉海英 2018年,“好奇號”“朱諾號”“卡西尼號”“新視野”號等探測器持續提供著火星、木星、土星、柯伊伯帶天體的相關數據。“旅行者2號”朝星際空間進發;OSIRIS-Rex抵達小行星貝努;“黎明”號完成了探測任務,將在谷神星軌
月亮遮擋太陽而形成的日全食不僅景象壯觀震撼,也是科學家觀測日冕的絕佳機會,但這樣的時機過于短暫稀少,稍縱即逝。中國科學家最近提出了一種新穎的觀測模式,到太空中利用地球的遮擋形成另類“日食”,通過長時間、高精度的觀測探秘太陽風暴。 12日升空的美國“帕克”太陽探測器開啟了人類歷史上首次“觸摸”太
美國華盛頓時間1月20日零點(北京時間20日13點),美國共和、民主兩黨未能就臨時預算案達成妥協。由于拿不到預算經費,美國聯邦政府因此進入停擺狀態,非核心部門將關門,大量聯邦雇員被迫休假。 政府停擺會給聯邦科研項目和科學家帶來什么影響呢?英國《自然》雜志網站在20日的報道中指出,根據目前情況來
今天,帕克太陽探測器順利升空,人類太空探索又迎來新的里程碑。同一天在北京舉辦的“2018年世界科技創新論壇”上,這一消息也成為與會嘉賓熱議的話題。 宇宙中哪些奧秘是人類共同的求索方向?探索深空究竟面臨哪些無法繞開的坎兒?空間探索和相關科技的發展,為什么會惠及全人類? 參加“太空探索的挑戰與機
2018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石墨烯“魔角”翻開物理學的新篇章,一塊骨頭的出現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過往,熱浪大火裹挾著悲傷和恐懼不斷來襲,探測器的傳奇謝幕令人倍添感傷…… 《自然》雜志網站在18日的報道中,為我們盤點了今年科學領域的重大事件,或喜或悲、或怒或驚,都將銘刻在科技史上。 石墨烯
兩個含巨型黑洞螺旋星系碰撞過程。美探測器發現黑洞活動確鑿證據 北京時間6月2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道,美國天文學家近日根據“雨燕”衛星的長期觀測數據,發現了黑洞活動的確鑿證據。2010年5月26日,美國宇航局就“雨燕”衛星的最新發現發布了新聞簡報。這一發現將有助于天文
在過去10年里,廉價的小型衛星相繼進入地球軌道,降低了從太空研究地球的成本。現在,這些宇宙飛船已經有足夠能力進入深空,或者至少是漫游太陽系。科學家也在為借助小衛星進行廉價、高風險的星際科學研究大膽獻策。 “行星學界肯定會‘興奮起來’。”美國宇航局(NASA)行星科學部負責人Lori Glaze
11月12日,日本實驗高能物理學家小柴昌俊去世。 小柴昌俊生于1926年,因為對“宇宙中微子探測”的貢獻,與戴維斯(Ray Davis Jr.)分享了200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一半,另一半授予了對宇宙X射線探測做出重要貢獻的賈科尼(R. Giacconi)[1]。 小柴昌俊是一位杰出的科學家
天文學家首次在我們的太陽系中發現了水的痕跡,而它來源于太陽系以外的其他地方。這些來自外星系的水似乎正在從一顆名為2I/Borisov的彗星上噴出,后者則正處于從星際空間飛向太陽的旅途中。 天文學家在8月下旬發現了2I/Borisov彗星 德國加興歐洲南方天文臺天文學家Olivi
5月3日,據國外媒體報道,盡管風投籌資第一季度創下歷史紀錄,但創業公司的資金來源正逐漸枯竭。最新一輪的科技泡沫可能即將破滅。 以下為文章全文: 當2000年“.com泡沫”破滅時,上市公司股價出現了暴跌。在2000年3月10日觸頂之后,納斯達克綜合指數在10周時間里跌去了37%。 對創業公
節能環保現成為建設地球的綠色理念,近年來科學家致力于研制新的技術,實現綠色科技,將地球建造成為一個更清潔的家園。目前,英國《新科學家》雜志列舉了29項最新環保科學技術,其中包括:人體尿液收集系統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磁性冰箱、無水綠色洗衣機、從雞毛中提取制造纖維、透明太陽能電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