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古生物所等揭示中生代蘇鐵的甲蟲傳粉模式
蘇鐵類植物(俗稱鐵樹)是一類古老而獨特的裸子植物。蘇鐵在中生代極其繁盛,在中生代中晚期的陸地生態系統中占據主導地位。盡管蘇鐵類植物化石在中生代地層中豐富多樣,人們對蘇鐵類植物傳粉模式的起源和早期演化卻知之甚少。有助于闡釋鐵樹傳粉演化歷史的直接化石證據極其罕見。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團隊通過對緬甸琥珀中大量的甲蟲化石進行系統研究,發現了一類獨特的扁甲類昆蟲和它所取食的聚集成簇的蘇鐵花粉。綜合對比現代不同大陸上這類甲蟲與鐵樹的傳粉關系,證明了甲蟲與蘇鐵之間傳粉關系的建立不晚于侏羅紀早期,遠早于被子植物及其傳粉者的起源和興盛。該研究于8月16日在線發表于《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上。 與現生松柏類、銀杏類等風媒裸子植物不同,目前認為自然狀態下蘇鐵的傳粉和繁殖需要昆蟲協助完成,即蘇鐵是一類嚴格的蟲媒裸子植物,傳粉者主要包括多種甲蟲(鞘翅目)和一些薊馬(纓翅目)。蘇鐵目植物目前種類不多,但......閱讀全文
南京古生物所等揭示中生代蘇鐵的甲蟲傳粉模式
蘇鐵類植物(俗稱鐵樹)是一類古老而獨特的裸子植物。蘇鐵在中生代極其繁盛,在中生代中晚期的陸地生態系統中占據主導地位。盡管蘇鐵類植物化石在中生代地層中豐富多樣,人們對蘇鐵類植物傳粉模式的起源和早期演化卻知之甚少。有助于闡釋鐵樹傳粉演化歷史的直接化石證據極其罕見。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
我國研究人員發現最早的有花植物昆蟲傳粉證據
人類的大部分食物來自被子植物(開花植物),而90%以上的被子植物需要昆蟲授粉。如此重要的授粉行為是什么時候開始在地球上出現的呢?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科研人員在緬甸琥珀中的新發現,為最早的被子植物蟲媒傳粉提供了直接證據。相關研究于11月12日在線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
你知道最早的有花植物昆蟲傳粉是什么時候么?
人類的大部分食物來自被子植物(開花植物),而90%以上的被子植物需要昆蟲授粉。如此重要的授粉行為是什么時候開始在地球上出現的呢?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科研人員在緬甸琥珀中的新發現,為最早的被子植物蟲媒傳粉提供了直接證據。相關研究于11月12日在線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
一億年前最早的“采花賊”到底是誰?
大多被子植物(有花植物)通過昆蟲進行傳粉,昆蟲傳粉也被認為是白堊紀中期(距今約1億年)被子植物大爆發的一個關鍵因素。那么,昆蟲的授粉行為是什么時候在地球上出現的呢?2021年4月12日,《自然—植物》在線發表了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以下簡稱南京古生物所)研究員蔡晨陽帶領的一支國際合作團隊的研究
狡猾甲蟲偽裝螞蟻
這是進化史上最陰險的策略。隱翅蟲會完全融入軍蟻團,但它們不會幫忙,而是吞掉毫無戒心的同伴。 這種騙術如此成功,它在至少12種隱翅蟲寄生物種中發生了獨立進化,這一現象被稱為趨同進化。 這種甲蟲的整個身體形狀與它們的獵物軍蟻極其相似,而且其散發的氣味和行為模式都很像螞蟻。它們甚至會加入軍蟻的突襲
被琥珀困住的甲蟲可能是史上最早為花授粉的昆蟲之一!
大約一億年前,一個古老的甲蟲咬著一朵花被困在了琥珀里,這已經是昆蟲對開花植物傳粉最早的直接性證據了。 該發現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王博教授以“Pollination of Cretaceous flowers”為題發表在PNAS雜志上。 長期以來,科學家都認為昆蟲授粉是白堊紀(約1
1億年前最早“采花賊”到底是誰?
白堊紀花蚤科甲蟲傳粉復原圖。包童供圖 短翅花甲和花的復原圖。蔡晨陽供圖 大多數被子植物(有花植物)通過昆蟲進行傳粉,昆蟲傳粉也被認為是白堊紀中期(距今約1億年)被子植物大暴發的一個關鍵因素。那么,昆蟲的授粉行為是什么時候在地球上出現的呢? 2021年4月12日,《自然—植物》在線發
輕擺花藥“自戀”傳粉
與失戀的人不同,地上的植物不能去尋找伴侶,它們依靠風或蜜蜂等傳粉者將花粉從一朵花傳到另一朵花,但是如果傳粉者沒有來拜訪,許多植物可以自我受精。現在,研究人員發現了這種“自戀”發生的新方式,而且相當優雅。 Erysimum incanum是一種端莊的花朵,生長在西班牙和非洲西北部的灌木叢中。當
誰來保護自然“傳粉工”?
世界上的農作物里,有85%依賴于昆蟲傳粉,比如水果、蔬菜、堅果以及油料作物等。美國加州大杏仁更是完全依靠昆蟲傳粉來保證生產;我國的油菜如果沒有昆蟲傳粉,有可能減產1/4。 植物和農作物的繁衍生息,離不開傳粉昆蟲,它們是自然界“生”的動力。然而,我們正在失去這些“傳粉工”,在這個群體里,熊蜂的
傳粉昆蟲:我的花呢?
傳粉昆蟲:我的花呢?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昆蟲都會受益于氣候變暖,有的昆蟲反而因此遇到了種種困難,傳粉昆蟲就是這樣的天選“倒霉蛋”。 與一般農業害蟲不同,傳粉昆蟲不會長期待在一棵植物上,以植物葉片或莖干為食。為了獲得足夠的食物,傳粉昆蟲需要大范圍地搜尋花朵,必要的時候還會跟著花期遷徙。 生活
斯威士蘭發生蜂房小甲蟲疫情
據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消息,8月14日,斯威士蘭農業部向OIE報告稱,斯威士蘭霍霍區發生蜂房小甲蟲疫情。 本次疫情于8月13日得到確認。疫情源頭未知。 具體發病情況如下:
琥珀揭開恐龍甲蟲共生關系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4/498757.shtm
意大利發生蜂房小甲蟲病
2015年10月30日,意大利衛生部向OIE緊急報告,9月15日至9月28日,卡拉布里亞大區發生4起蜂房小甲蟲病。涉及的易感動物有250箱蜜蜂,已全部銷毀,其中14箱發病。診斷性質為臨床診斷和實驗室檢驗。感染來源尚不清楚。意大利上一次發生蜂房小甲蟲病是在2014年12月15日。
甲蟲用酒灌溉真菌花園
沒有人喜歡發霉的桃子,所以一些農民通過在酒精中浸泡這些果實阻止真菌生長。但這種方法并不適用于蟲道真菌。使用這些真菌的甲蟲可以在“花園”中用乙醇培育出這些菌。一項新研究表明,酒精不僅能幫助這種真菌生長,而且還能抑制與真菌爭奪資源的微生物“雜草”。 食菌小蠹通過靠鉆進樹木和正在生長的真菌生存。
拿什么拯救你,傳粉昆蟲?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蜜蜂研究所(以下簡稱蜜蜂所)傳粉昆蟲資源與育種團隊牽頭聯合國際團隊系統評估了我國和全球范圍內農業授粉需求及家養蜜蜂傳粉服務能力,分析了傳粉昆蟲對我國農業的提質增效作用。 研究認為加強傳粉昆蟲保護與利用工作力度,對維護全球農業可持續發展、保障食物供給安全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自然》:首個甲蟲基因組問世
一個國際科研團體將在3月27日的《自然》雜志上發表他們的最新研究成果——首個甲蟲全基因組序列。新測序的甲蟲中文名稱為赤擬谷盜(red flour beetle),學名為Tribolium castaneum,是農業上的一大害蟲。因此,它也成為第一種進行基因組測序的害蟲,這對農業除害具有重要意義。
開花與傳粉過程的觀測實驗
實驗方法原理有性交配決定了種群水平的基因傳遞,因而對植物的進化有若深刻的影響,而被子植物中有著多種多樣的交配方式。通常把同一朵花內的傳粉稱為自花傳粉,把不同花之間的傳粉稱為異化傳粉同一植株上的花內傳粉與花間傳粉并沒有帶來不同的遺傳學效應,本質上都是“自交”,只有小同植株之間的傳粉和受精才是“異交”。
開花與傳粉過程的觀測實驗
實驗方法原理 有性交配決定了種群水平的基因傳遞,因而對植物的進化有若深刻的影響,而被子植物中有著多種多樣的交配方式。通常把同一朵花內的傳粉稱為自花傳粉,把不同花之間的傳粉稱為異化傳粉同一植株上的花內傳粉與花間傳粉并沒有帶來不同的遺傳學效應,本質上都是“自交”,只有小同植株之間的傳粉和受精才是“異交”
開花與傳粉過程的觀測實驗
實驗方法原理:有性交配決定了種群水平的基因傳遞,因而對植物的進化有若深刻的影響,而被子植物中有著多種多樣的交配方式。通常把同一朵花內的傳粉稱為自花傳粉,把不同花之間的傳粉稱為異化傳粉同一植株上的花內傳粉與花間傳粉并沒有帶來不同的遺傳學效應,本質上都是“自交”,只有小同植株之間的傳粉和受精才是“異交”
夜間人造光-白日亦影響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1/3/454963.shtm ?王方攝影 近年來,世界各地在夜間使用人造光的數量大幅增加,這對夜間生物的生存和繁殖造成不利影響。夜間同樣有一些重要的生態過程,例如夜間昆蟲為植物授粉,因此夜間使用人造
臭氧污染威脅植物健康并阻礙傳粉
在過去幾十年里,臭氧污染的加劇一直在阻礙授粉,影響了植物和傳粉者的生計。現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應用氣象學院教授金小龍(Evgenios Agathokleous)和馮兆忠合作,解釋了過量臭氧如何破壞植物的葉子,改變其開花模式,并對傳粉者發現花朵造成障礙。相關研究近日發表于《生態學和進化趨勢》期
醉龍模仿蜜蜂氣味吸引傳粉者
一只正在死去的蜜蜂的氣味或許沒那么有吸引力,但最新研究表明,一種植物會利用它布下聰明的陷阱。 約5%的植物利用欺騙策略吸引傳粉者,包括看上去像雌性蜜蜂以吸引熱切的雄性傳粉者的突變花朵。不過,看上去與眾不同的降落傘狀植物——醉龍將這一本領提升到更高層次。它會影響肖稗稈蠅屬雌性蒼蠅的行為。這種蒼
緬甸琥珀揭示甲蟲高度特化的捕食行為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蔡晨陽團隊通過對緬甸琥珀中大量的隱翅蟲化石進行系統研究,發現了兩種突眼隱翅蟲化石。該研究2月18日在線發表于美國《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上。 近幾年,蔡晨陽和南京古生物所研究員黃迪穎對大量緬甸琥珀昆蟲化石進行系統的收集和研究,并與
新飛行機器人源于甲蟲翅膀啟發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8/527452.shtm 準備飛行的犀金龜。圖片來源:《自然》雜志? ???科技日報北京7月31日電(記者張夢然)《自然》31日發表了一項研究,分析了犀金龜如何展開和縮回后翅,表明這一過程無須肌肉
稀有植物屏邊開口箭的保護生物學研究取得新進展
屏邊開口箭(Tupistra pingbianensis Huang et Liu)隸屬于百合科(Liliaceae)長柱開口箭屬(Tupistra Ker Gawler),是中國特有種,僅分布在滇東南的懸崖峭壁上以及原始森林樹干上。由于其生境特殊,分布范圍狹窄,居群數目有限,直到
中國科學家發現花朵傳粉“小心機”
自然界中,許多開花植物要依靠蜂類傳粉。靜靜等待蜂類靠近的花朵看似被動,其實也有自己的“小心機”。華中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黃雙全課題組發現,植物會采取化學防御策略,促使蜂類幫助傳遞花粉但不消耗花粉。相關研究4月11日發表于《當代生物學》。 黃雙全課題組以熊蜂為研究對象,發現其在采集花粉和花
科學家發現一億年前琥珀甲蟲新物種
8月29日,來自中國臺灣科研團隊宣布,在琥珀中發現了一種史前甲蟲新物種。該研究結果發表在著名古生物和地質學領域國際期刊《白堊紀研究》上。 這項研究由石探記科學團隊成員,來自中國臺灣的科學家蕭昀(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組織-澳洲國家昆蟲館和澳洲國立大學生物學研究院聯合培養在讀博士生)與黃嘉
擬花螢科甲蟲研究獲新進展
近日,廣東省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昆蟲生態與害蟲控制研究團隊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廣東省科學院發展專項資金等項目的資助下,在擬花螢科甲蟲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分別發表于《動物之謎》(Zookeys)。據介紹,研究人員在擬花螢科Melyridae囊花螢亞科Malachiinae中發現了新屬種中山扁角囊花
科學家發現一億年前琥珀甲蟲新物種
8月29日,來自中國臺灣科研團隊宣布,在琥珀中發現了一種史前甲蟲新物種。該研究結果發表在著名古生物和地質學領域國際期刊《白堊紀研究》上。 這項研究由石探記科學團隊成員,來自中國臺灣的科學家蕭昀(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組織-澳洲國家昆蟲館和澳洲國立大學生物學研究院聯合培養在讀博士生)與黃嘉
澳科研人員命名多種動植物新物種
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15日發布公報說,該機構科研人員過去一年為約150種動植物新物種進行了科學命名,其中大部分為昆蟲。 公報稱,科研人員將一種新發現的“士兵蠅”命名為“Opaluma rupaul”,它呈彩虹色,腹部下側有刺。“Opaluma”在拉丁語中有蛋白石和刺的意思。另外三種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