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質在線監測系統的發展歷史
水質自動監測在國外起步較早,我國在水質自動監測、移動快速分析等預警預報體系建設方面尚處于探索階段。1998年以來,我國已先后在七大水系的10個重點流域建成了100個國家地表水水質自動監測站,各地方根據環境管理需要,也陸續建立了400多個地方級地表水水質自動監測站,實現了水質自動監測周報。當前國內所用的自動化監測系統多為國外進口設備,水質自動化監測裝置在制造上已不能滿足快速發展的水質監測的需要,因此,國產化自動監測儀有廣闊的開發前景和潛在的銷售市場。[1] ......閱讀全文
光聚合的發展歷史
1845年,有人首次觀察到苯乙烯光聚合成為玻璃狀的樹脂,但當時并不了解光聚合的本質。1895年首次觀察到肉桂酸的光化學的二聚作用(當肉桂酸酯基被結合到聚乙烯分子中,聚合物就成為了可光交聯的反應物)。Ostromislenski是光聚合的第一個研究者,在研究溴乙烯光聚合時,注意到生成的聚合物分子量大大
激光技術的發展歷史
激光的英文laser 這個詞是由最初的首字母縮略詞LASER演變而來,LASER的意思是“受激輻射光放大器”英文的單詞的縮寫簡略。激光技術中的關鍵概念早在1917年愛因斯坦提出“受激輻射”時已經開始建立起來了,激光這個詞曾經飽受爭議;Gordon Gould是記載中第一個使用這個詞匯的人。1953年
天花疫苗的發展歷史
早在三千年前,埃及法老王時代-拉米西斯便死于天花。 16-18世紀,天花幾乎占領了世界各地,且有超過60%全球人口遭受天花的威脅。 感染天花的癥狀背痛、膿痂、水泡、倦怠、發高燒 天花膿痂變化:1-4天、5-10天、1-14天、15-27天 天花病毒易侵犯免疫力低的人而且只會通過人與人接觸
自準直儀的發展歷史
光學自準直儀在20世紀30年代中期便開始用于角度測量,但是到了20世紀40年代后期,這種準確度為1秒的儀器才被承認。到20世紀50年代,雖然光學自準直儀的設計原理仍未改變,但在光電檢測取代肉眼觀察之后,其準確度提高了一個數量級以上。在20世紀60年代,美國、英國及德國制造商已生產了多種光電式的商用自
莖流計發展歷史
德國植物生理學家Huber于1932年提出熱脈沖法,Zxian利用熱脈沖作為植株液流的示蹤物,并率先運用于實際研究。Huber使用一根電阻線作為熱脈沖源,通過安裝在電阻線下方的單個熱電偶感知熱脈沖到達的時間,此即莖流計的雛形。但此法卻很難清楚解釋熱電偶的溫度升降變化。Huber等后來又采用了在熱
脫敏治療的歷史發展
1911年Noon & Freeman開始試用SIT(當時稱為脫敏療法)來治療花粉癥,至今已有90余年的歷史,此后逐漸改進治療方法,并用于治療其它變應原引起的各種過敏性疾病。70年代后期John's Hopkins大學著名變態反應學家P.S.Norman曾倡議不再使用脫敏或減敏等名詞,推
鯊烯的發展歷史
1906年首先由東京工業試驗所的辻本満丸從鯊魚肝油中發現。1926年 Isidor Morris Heilbron 確定了鯊烯的結構。英文名“Squalene”源于拉丁語“Squalus”,意為鯊魚。
過濾器發展歷史
中國古代即已應用過濾技術于生產,公元前200年已有植物纖維制作的紙。公元105年蔡倫改進了造紙法。他在造紙過程中將植物纖維紙漿蕩于致密的細竹簾上。水經竹簾縫隙濾過,一薄層濕紙漿留于竹簾面上,干后即成紙張。 最早的過濾大多為重力過濾,后來采用加壓過濾提高了過濾速度,進而又出現了真空過濾。20世紀
微量移液器的發展歷史
1960年,德國人施米茨(Hanns Schmitz)發明了移液器。艾本德(Eppendorf)公司的創始人奈希勒(Heinrich Netheler)繼承了ZL權,并于20世紀60年代開始了移液器的商業生產。吉爾森(Warren Gilson)和拉迪(Henry Lardy)共同發明了可調的移液器
微量移液器的發展歷史
1960年,德國人施米茨(Hanns Schmitz)發明了移液器。艾本德(Eppendorf)公司的創始人奈希勒(Heinrich Netheler)繼承了ZL權,并于20世紀60年代開始了移液器的商業生產。吉爾森(Warren Gilson)和拉迪(Henry Lardy)共同發明了可調的移液器
熱像儀的歷史發展介紹
1800年,英國物理學家F. W.赫胥爾發現了紅外線,從此開辟了人類應用紅外技術的廣闊道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人用紅外變像管作為光電轉換器件,研制出了主動式夜視儀和紅外通信設備,為紅外技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二次世界大戰后,首先由美國德克薩蘭儀器公司經過近一年的探索,開發研制的第一代用于
酶工程的發展歷史
在七十年代以后,伴隨著第二代酶——固定化酶及其相關技術的產生,酶工程才算真正登上了歷史舞臺。固定化酶正日益成為工業生產的主力軍,在化工醫藥、輕工食品、環境保護等領域發揮著巨大的作用。不僅如此,還產生了威力更大的第三代酶,它是包括輔助因子再生系統在內的固定化多酶系統,它正在成為酶工程應用的主角。酶在生
基因測序儀發展歷史
1. 第一代DNA測序技術?1977年,Sanger等提出了經典的雙脫氧核苷酸末端終止測序法。此后,在Sanger法的基礎上,20世紀80年代中期出現了以熒光標記代替放射性同位素標記、以熒光信號接收器和計算機信號分析系統代替放射性自顯影的自動測序儀。另外,90年代中期出現的毛細管電泳技術使得測序的通
離子色譜的發展歷史
1975 年, Small 等人成功地解決了用電導檢測器連續檢測柱流出物的難題, 即采用低交換容量的陰離子或陽離子交換柱, 以強電解質作流動相分離無機離子, 流出物通過一根稱為抑制柱的與分離柱填料帶相反電荷的離子交換樹脂柱。這樣, 將流動相中被測離子的反離子除去, 使流動相背景電導降低, 從而獲
細菌疫苗的發展歷史
疫苗的概念是18世紀末Jenner發現事先接種牛痘能夠阻止天花發生之后被首先提出來的,但在其后的100多年間卻沒有新的疫苗出現。19世紀末,法國微生物學家巴斯德發現將在人工培養基上培養傳代后的雞霍亂弧菌注射小雞后不能使小雞致病,并且再用野生的霍亂弧菌攻擊這些已被注射過的小雞,他們也不會發生霍亂。18
細菌疫苗的發展歷史
疫苗的概念是18世紀末Jenner發現事先接種牛痘能夠阻止天花發生之后被首先提出來的,但在其后的100多年間卻沒有新的疫苗出現。19世紀末,法國微生物學家巴斯德發現將在人工培養基上培養傳代后的雞霍亂弧菌注射小雞后不能使小雞致病,并且再用野生的霍亂弧菌攻擊這些已被注射過的小雞,他們也不會發生霍亂。18
顯微鏡發展歷史
歷史早在公元前一世紀,人們就已發現通過球形透明物體去觀察微小物體時,可以使其放大成像。后來逐漸對球形玻璃表面能使物體放大成像的規律有了認識。1590年,荷蘭和意大利的眼鏡制造者已經造出類似顯微鏡的放大儀器。1611年,Kepler(克卜勒):提議復合式顯微鏡的制作方式。1665年,Hooke(虎克)
同步輻射的發展歷史
1947年,美國通用電氣公司在同步加速器上做實驗時,首次在環形加速器的管壁上觀察到同步輻射現象。截至目前,同步輻射已經經過了四代的發展。 1970s末,第一代同步輻射與高能物理研究兼用,屬于寄生方式。即主要依托在高能物理研究所建造的單子加速器和儲存環上運行。例如北京同步輻射裝置BSRF。 1
疫苗的發展歷史介紹
疫苗的發現可謂是人類發展史上一件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因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人類繁衍生息的歷史就是人類不斷同疾病和自然災害斗爭的歷史,控制傳染性疾病最主要的手段就是預防,而接種疫苗被認為是最行之有效的措施。而事實證明也是如此,威脅人類幾百年的天花病毒在牛痘疫苗出現后便被徹底消滅了,迎來了人類用疫苗
壓片機的發展歷史及發展狀況
發展歷史 壓片機在歐美壓片機出現的較早,有近百年的歷史。而在國內到1949年,上海市的天祥華記鐵工廠仿造成英國式33沖壓片機;1951年,根據美國16沖壓片機改制成國產18沖壓片機,這是國內制造的最早制藥機械;1957年,設計制造了ZP25-4型壓片機;1960年,自行設計制造成功60-30型
基因測序編輯本段發展歷史
70年代末,WalterGilbert發明化學法、FrederickSanger發明雙脫氧終止法手動測序,同位素標記80年代中期,出現自動測序儀(應用雙脫氧終止法原理)、熒光代替同位素,計算機圖象識別90年代中期,測序儀重大改進、集束化的毛細管電泳代替凝膠電泳2001年完成人類基因組框架圖
防潮箱的發展歷史
這類型最早的產品稱為『整理盒』,之后能夠更有效保存物品、東西提供氣密的盒子,俗稱為『密封盒』之后又為了與其他相類似產品市場產品區分才又稱為『防潮盒』,體積大一些的稱為『防潮箱』。 為了讓防潮效果更好,里面放入能夠吸附水汽、濕氣一次性使用的『干燥材料包』簡稱『干燥包』或『干燥劑』,但由于干燥包只
靜脈觀察燈的發展歷史
一百多年前,人類的醫學進步到開始運用血管穿刺術來抽血和輸入血液、生理鹽水等液體,但實施這種醫學技術的關鍵,就是首先要設法找到人體的血管,才能下針穿刺血管進行后續的治療。當穿刺對象是兒童時,因為血管較細不易看清,如何快速準確地在病人身上找到血管就顯得非常重要。 臨床所使用的定位血管的方法主要有兩
電話光端機的歷史發展進程
在電信發展的一百多年時間里,人們嘗試了各種通信方式:最初的電報采用了類似“數字”的表達方式傳送信息;其后以模擬信號傳輸信息的電話出現了;隨著技術的進步,數字方式以其明顯的優越性再次得到重視,數字程控交換機、數字移 動電話、光纖數字傳輸……歷史的車輪還在前進。 1878年,手持電話 這部電話是
干燥器的發展歷史
遠古以來,人類就習慣于用天然熱源和自然通風來干燥物料,完全受自然條件制約,生產能力低下。隨生產的發展,它們逐漸為人工可控制的熱源和機械通風除濕手段所代替。 近代干燥器開始使用的是間歇操作的固定床式干燥器。19世紀中葉,洞道式干燥器的使用,標志著干燥器由間歇操作向連續操作方向的發展。回轉圓筒干燥
膜片鉗的發展歷史
1980年Sigworth等在記錄電極內施加5-50 cmH2O的負壓吸引,得到10-100GΩ的高阻封接(Giga-seal),大大降低了記錄時的噪聲實現了單根電極既鉗制膜片電位又記錄單通道電流的突破。1981年Hamill和Neher等對該技術進行了改進,引進了膜片游離技術和全細胞記錄技術,從而
真空泵的發展歷史
隨著真空應用的發展,真空泵的種類已發展了很多種,其抽速從每秒零點幾升到每秒幾十萬、數百萬升。隨著真空技術在生產和科學研究領域中對其應用壓強范圍的要求越來越寬,大多需要由幾種真空泵組成真空抽氣系統共同抽氣后才能滿足生產和科學研究過程的要求,由于真空應用部門所涉及的工作壓力的范圍很寬,因此任何一種類
軍團菌的發展歷史
1976年美國費城退伍軍人協會會員中曾爆發急性發熱性呼吸道疾病,是已知的首次爆發;221人感染疾病,其中死 亡34人。由于大多的死者都是軍團成員,因此稱為軍團病或退伍軍人癥。 此后,軍團病在全球共發生過50多次,近幾年在歐洲、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家和地區均有流行。 經研究,發現一種細菌命名為
DNA測序儀的發展歷史
70年代末,WalterGilbert發明化學法、FrederickSanger發明雙脫氧終止法手動測序,同位素標記 80年代中期,出現自動測序儀(應用雙脫氧終止法原理)、熒光代替同位素,計算機圖象識別 90年代中期,測序儀重大改進、集束化的毛細管電泳代替凝膠電泳 2001年完成人類基因組
高速逆流色譜的發展歷史
1.20世紀70年代,出現了液滴逆流色譜(DCCC) 特點: (1)流體靜力學原理(Hydrostatic equilibrium system,HSES) (2)分離時間過長、連接處容易出現滲漏等 2.20世紀70年代出現了離心分配色譜儀(Centrifugal partition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