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疫苗的發展歷史
......閱讀全文
天花疫苗的發展歷史
早在三千年前,埃及法老王時代-拉米西斯便死于天花。 16-18世紀,天花幾乎占領了世界各地,且有超過60%全球人口遭受天花的威脅。 感染天花的癥狀背痛、膿痂、水泡、倦怠、發高燒 天花膿痂變化:1-4天、5-10天、1-14天、15-27天 天花病毒易侵犯免疫力低的人而且只會通過人與人接觸
痢疾疫苗的歷史
早期痢疾疫苗從滅活疫苗開始,試驗證實滅活疫苗很不理想,尤其是經非口服免疫途徑雖然能產生較高的體液抗體,但實際上并不能引起保護性免疫。這說明口服粘膜免疫的重要性。因此自20世紀60年代開始,疫苗研究轉向減毒活疫苗,但是由于早期的研究對疫苗株保持一定的侵襲力的注意不夠,因此,保護效果不理想,早期減毒
HIB疫苗的研發歷史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相繼從病人血中分離出流感嗜血桿菌不同菌株:這些菌株中,b型流感嗜血桿菌主要出現在兒童腦膜炎患者的腦脊液和血液中。此后發現了b型菌體莢膜中的多糖或多磷酸聚核糖基核糖醇(PRP)具有免疫原性。PRP隨即被純化制成疫苗,1974年以后開始廣泛在芬蘭和美國廣泛使用。 這些研究使得疫苗
HIB疫苗的研發歷史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相繼從病人血中分離出流感嗜血桿菌不同菌株:這些菌株中,b型流感嗜血桿菌主要出現在兒童腦膜炎患者的腦脊液和血液中。此后發現了b型菌體莢膜中的多糖或多磷酸聚核糖基核糖醇(PRP)具有免疫原性。PRP隨即被純化制成疫苗,1974年以后開始廣泛在芬蘭和美國廣泛使用。 這些研究使得疫苗
水痘疫苗的研發歷史
1954 年,美國科學家、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托馬斯·哈克爾·韋勒(Thomas Huckle Weller)分離出水痘病毒。?[1974年日本人高橋在患從一名患天然水痘男孩的皰液中用人胚肺細胞分離到VZV,并在人胚胎肺細胞、豚鼠胚胎細胞和人二倍體細胞(WI-38)的培養物中通過連續繁殖減毒。該
細菌疫苗的概述
對某一特定傳染病產生或增加人工免疫力的制劑,包括死亡的微生物(死毒)、活的但減弱其毒性的(弱毒)以及活的毒性充分的(強毒)三種 。一般分為活菌苗及死菌苗兩類。
細菌疫苗的分類
1.活菌苗:常用者有預防結核病的卡介苗(BCG)、 鼠疫活菌苗等。制備活菌苗的關鍵在于獲得減毒或無毒菌株,但該菌株應保持免疫原性。例如卡介苗系將 結核桿菌在人工 培養基上傳230代(經13年)后獲得。痢疾桿菌的依賴鏈霉素菌株則是通過選擇后獲得的突變株。活菌苗接種后,在體內有一定的生長繁殖能力,類
藥理的發展歷史
遠古時代人們為了生存從生活經驗中得知某些天然物質可以治療疾病與傷痛,這是藥物的源始。這些實踐經驗有不少流傳至今,例如飲酒止痛、大黃導瀉、楝實祛蟲、柳皮退熱等。以后在宗教迷信與邪惡斗爭及封建君王尋求享樂與長壽中藥物也有所發展。但更多的是將民間醫藥實踐經驗的累積和流傳集成本草,這在我國及埃及、希臘、
氯的發展歷史
1774年,瑞典化學家舍勒在從事軟錳礦的研究時發現:軟錳礦與鹽酸混合后加熱就會生成一種令人窒息的黃綠色氣體。當時,大化學家拉瓦錫認為氧是酸性的起源,一切酸中都含有氧。舍勒及許多化學家都堅信拉瓦錫的觀點,認為這種黃綠色的氣體是一種化合物,是由氧和另外一種未知的基所組成的,所以舍勒稱它為“氧化鹽酸”
光端機的歷史發展
從上個世紀80年代末模擬光端機開始進入中國應用,到2001年開始數字光端機的出現;演繹了經濟發展帶動科學技術進步,科學技術推動經濟發展的過程。 最早出現的模擬光端機主要是采用模擬調頻、調幅、調相的方式將基帶的視頻、音頻、數據等傳輸信號調制到某一載項,通過另一端的接收光端機進行解調,恢復成相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