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學家研制出新型電池
浙江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夏新輝研究員團隊研制出首例基于霉菌孢子碳技術的高能量密度鋰硫電池,他們將廢棄果蔬發酵的霉菌孢子碳作為儲能材料引入能源領域,獲得高能量密度電池,其比容量較市場上最好電池高3倍,未來有望解決電動汽車長途行駛的續航能力問題,此外還在成本、使用壽命等方面有諸多優勢。該成果近日被世界頂級材料期刊《先進材料》報道。 “鋰硫電池是一種新型的高能量密度電池,它以硫作為電池正極,金屬鋰作為負極,其理論容量遠超過目前商用的鋰電池。”夏新輝介紹,硫元素容量密度高、能量足,被看好為下一代電池材料。然而,單獨的硫元素存在一個致命弊端,就是硫本身絕緣,且反應的中間產物會溶于電解液中造成損失。 長久以來,科學界就一直在為硫尋找一個宿主,固定住硫元素,夏新輝團隊的研究也由此開始。出于好奇,他們用兩個爛橙子做了一次實驗,偶然間打開了研究方向。科研人員首先將霉菌通過發酵培養,然后利用鎳的造孔能力將其結構優化,再經高溫碳化后,制備出......閱讀全文
新型水鋰電突破電池極限
最新一期《自然》雜志子刊《科學報道》,刊發了復旦大學吳宇平教授課題組關于水溶液鋰電池體系的最新研究成果。這一新的成果將滿足人們對鋰電池的所有要求,也為電動汽車等交通工具走進人們的生活解決了瓶頸問題。 鋰電池如今已成為人們生活中的必需品,從手機、電腦到大型機械設備、新能源汽車,都由鋰電池驅動
新型電池鋰電池的優越性介紹
鋰在自然界是最輕的金屬元素。以鋰為負極,與適當的正極匹配,可以得到高達380W·h/kg~450W·h/kg的能量質量比。 以鋰作為負極的電池都叫鋰電池。作為一次電池目前試用的,一種是以高氯酸鋰為電解質,由聚氟化碳作正極材料的鋰電池,另一種是以溴化鋰為電解質由二氧化硫為正極材料的鋰電池。 鋰
新型鎳鋅電池或可取代鋰離子電池
鋰離子電池被廣泛應用于手機、筆記本電腦等便攜式電子產品。雖然具有眾多優點,鋰離子電池的安全性一直為人詬病,也不時引發消費者的擔憂。因此,來自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員都在致力于提高鋰離子電池的安全性或者尋找鋰離子電池的替代品。一項新的研究表明,一種以鋅為電極的新型電池或有望取代鋰離子電池。 鋰離子電池
新型化學電池堿性氫氧燃料電池的介紹
這種電池用30%-50%KOH為電解液,在100°C以下工作。燃料是氫氣,氧化劑是氧氣。 電池反應為 : 2H_2%2B4OH%5E--4e%5E-%3D4H_2O 2H_2%2B4OH%5E--4e%5E-%3D4H_2O 負極 O_2%2B2H_2O%2B4e%5E-%3D4OH%
美軍測試新型燃料電池汽車
工作人員在介紹氫燃料通用公司生產的燃料電池汽車 為尋找清潔高效的可再生能源,降低美軍對進口石油的依賴度,美國陸軍太平洋司令部日前正在對氫燃料電池汽車進行研究測試。 美國陸軍太平洋總指揮官法蘭西?維爾親斯基中將(Francis?Wiercinski)表示:“
美國規劃新型電池研發創新中心
美國能源部長朱棣文近期參觀了北美國際車展,并在底特律經濟俱樂部上表示,奧巴馬政府計劃于今年建立新型電池研發中心。 朱棣文表示新能源創新中心模仿了美國工業實驗室鼎盛時期的模式,將匯集科學家、工程師和工業領域的專業人士,共同研究新理念、新方法,從而延長電池壽命、降低成本。 朱棣文說:“想象一下,
新型“光能電池”能快速安全充電
印度科學教育研究所的科學家日前開發出一個全新的利用太陽光或人工光源的方式,制造出了一種安全的、能用光充電的“光能電池”。相關論文發表在最近出版的《美國化學學會會刊》上。 太陽光對人類來說是一種最直接、便捷的能源,幾乎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為了更好地利用這種能源,推動人類的可持續發展進程,世界各地
研發新型高效雙離子電池技術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集成所功能薄膜材料研究中心研究員唐永炳及其研究團隊成功研發出了一種新型高性能、低成本的鈉型雙離子電池,有望代替現有鋰離子技術并實現產業化。相關研究成果已在線發表于 《先進能源材料》,并申請1項國際發明專利。 近年來,鋰的需求量隨鋰電池的廣泛應用逐年快速增長。然
新型鈉離子電池開展應用示范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李先鋒、副研究員鄭瓊團隊自主研制出48V/10Ah磷酸鹽基鈉離子電池儲能系統,并作為中低速電動車的動力電源開展應用示范。根據實測數據,在6~7攝氏度環境溫度下,該動力電池系統續航里程達到35千米,系統比能量為90瓦時每千克。該系統由32個5安培小時鈉離子軟包電池,
港中大研發新型高能量電池
香港中文大學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最近研發了一種高能量新型鋅-碘溴液流電池,能量密度達每升101瓦時,刷新了目前水系液流電池能量密度的紀錄。研究團隊預計這種電池可在5至8年內應用于電動汽車市場。 在香港中大12日召開的記者會上,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助理教授盧怡君介紹了該研究的原理和優點,并進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