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環節復雜的新藥研發成功率持續走低,相應成本卻與日俱增。近日在上海滴水湖舉行的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上,“AI制藥”成為與會嘉賓熱議的話題。“十年攻關+十億美元投入”的新藥出爐“標配”,如何打破?“AI制藥”來了,能否帶來藥價降低的福音? 大勢:人工智能驅動“制藥2.0”時代 藥物靶標確定、先導化合物篩選、臨床試驗論證……近年來,環節復雜讓新藥研發成了一條“長征路”,在這條路上,大約只有百分之一的候選藥物可以最終“存活”。 德勤公司發布的研究報告顯示,2017年全球前12位生物制藥巨頭在研發上的投資回報率僅有3.2%,處于8年來最低水平。情況更糟糕的是,成功上市一款新藥的成本從2010年的11.88億美元增加到20億美元。 如何破解藥物研發時間長、高投入、高風險、回報慢的“天然瓶頸”?科研人員和產業界將目光轉移至以機器學習、深度學習見長的人工智能。“AI制藥”成為大勢所趨。 2016年,美國強生公司把一些尚處于試......閱讀全文
AI:新藥研發工業化的開始 人工智能(AI)——從計算機算法中學習如何解開復雜的基因組數據,例如疾病的基因表達模式——已經準備好為藥物開發,臨床研究和醫學治療等各個方面帶來革命。但它也可能為人類實現又一個里程碑——降低藥品價格。 即使不能徹底消除目前這種效率低下、時間密集、不斷試錯的創新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