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納園研究揭示樹木光合午休現象的水分決定因子
哀牢山中山溫性常綠闊葉林 很多植物都有光合午休(中午光合作用速率下調)現象。這種現象直接關系著植物一天的光合產物積累和生長速率,因而研究其決定因子對深入了解生態系統碳固定和選育高產農作物品種都有十分重要的啟示意義。 氣孔導度(指示氣孔打開的程度)的下降被認為是導致光合午休的主要原因。較好的水分狀況是保持較高氣孔導度的前提,因而樹木枝條和葉片的水分狀況,以及水分運輸和儲存的能力都有可能影響氣孔導度和光合速率在中午的表現,但是它們之間的關系之前還沒有被很好地確立。 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生理生態研究組博士生章永江在導師曹坤芳研究員的指導下,以云南哀牢山中山濕性常綠闊葉林中的主要常綠和落葉樹種為研究對象,系統探討了亞熱帶樹種中午氣孔導度的水分決定因子。研究結果表明,葉片中午的氣孔導度和葉片中午的水分狀況并不相關,但是卻和枝條的水分狀況顯著正相關。因而在中午能維持較好枝條水分狀況的樹種就能在中午保持較高的氣孔......閱讀全文
武漢植物園生態工程效應評價研究取得進展
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與貧困地區存在很大程度上的地理重疊。在這些地區,人類與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十分尖銳,貧困加劇與環境惡化之間的相互作用使得社會-生態耦合系統陷入“貧困陷阱”。為了實現貧困消除與環境保護的雙重目標,許多國家實施了一系列大型生態工程或生態補償機制。這些生態工程的有效性評
版納植物園生態系統服務評估研究獲進展
以城市群為主體構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格局,是未來區域發展的特殊形態和城鎮化的主要載體。然而,城市群發展引起的土地利用變化是直接導致區域生態系統服務和生物多樣性變化的重要因素。滇中城市群位于“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的交匯區域,是國家重點培育的城市群之一和全國“兩橫三縱”城鎮化戰略格局
武漢植物園河流生態健康評價研究取得新進展
人類活動對河流生態系統的影響日益加劇,對其生態系統健康的評價方法的探索也應運而生。底棲硅藻是一類對河流生態環境變化極為敏感的指示生物,在發達國家早已是環境監測部門的日常監測指標。并基于硅藻的基礎生物學和生態學的研究,建立了多種硅藻指數來評價河流水質健康。然而,在某一地區建立的硅藻指
華南植物園研究發現持續大氣氮沉降下負生態效應
大氣氮沉降是全球變化重大問題之一。至今溫帶地區的歐洲和北美已在大氣氮沉降方面開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也取得了許多重要的研究進展。不過,目前已有的研究大部分是關于N沉降下土壤和水酸化、生態系統的初級生產力和養分循環、溫室氣體(CH4和NO2等)排放,以及植物和微生物的響應等方面的研究結果,而對于生物
華南植物園等景觀生態學控制實驗研究取得進展
?景觀生態學是上世紀80年代興起的一個新的生態學分支學科,主要研究景觀格局與生態學過程的多尺度交互作用關系。由于景觀生態學研究往往涉及空間尺度較大,開展控制實驗研究存在人力、物力、設計等等方面的較大困難。因此景觀生態學研究多以觀測和模型模擬為主要手段。但隨著生態學研究的深入發展,控
華南植物園固氮植物在生態恢復中的作用研究取得進展
在華南地區退化土地的生態恢復中,不同人工林樹種的應用對生態恢復的過程和效果有重要的影響。在生態恢復中,固氮植物和非固氮樹種都被大量應用,但其對生態恢復過程特別是土壤養分循環的影響還不甚清楚。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和973計劃項目的資助下,中科院華南植物園土壤生態與生態工
華南植物園水稻種植系統的生態經濟研究取得進展
我國是世界上水稻生產與消費的第一大國,而珠三角地區則是我國重要的水稻產區之一。然而,在過去20年間,我國水稻種植面積不斷減少,甚至出現了農民用水稻田私種蔬菜銷售,然后購買水稻來交公糧的現象。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高農民種稻積極性,政府連年提高水稻收購價格,但具體提到多少才合理呢?這
華南植物園《橫琴生態島生態建設規劃》等通過驗收
6月24日,珠海市橫琴新區公共建設局在橫琴新區主持召開了《橫琴生態島生態建設規劃》和《橫琴生態島水體及近岸海域生態建設規劃》專家評審會。出席會議的除特邀的五位專家外,還有珠海市及橫琴新區相關部門領導。與會專家經過認真評審后,一致通過對兩個規劃的驗收。 根據2009年國務院批復的珠
華南植物園在熱帶森林地表生態過程研究中取得進展
熱帶森林生物量大,凋落物和粗死木多,分解速度快。但一直以來,研究人員對熱帶森林粗死木分解的研究不多,對有關其分解的限制性的養分因子所知甚少。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王法明、陳瑤等科研人員,自2009年在小良生態定位研究站建立了熱帶森林養分添加實驗平臺。在前期調查和文獻總結的基礎上,設計實施了森林粗死
華南植物園等苔原生態系統研究獲進展
由于溫度和養分是高緯度地區生態系統的主要限制因子,高緯度生態系統(如苔原生態系統)對全球變暖的響應要比其它區域的生態系統要更為敏感。溫度通常會隨著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因此海拔梯度提供了一個天然的實驗平臺,可在景觀尺度上研究群落對溫度變化的響應。在野外沿海拔梯度布設養分添加試驗,研究苔原生態系統地上
華南植物園生態恢復中氮礦化和淋溶研究獲新發現
華南退化土壤的生態恢復中,土壤氮素循環過程是一個重要的限制因素。 在國家基金重點項目的資助下,中科院華南植物園土壤生態與生態工程研究組王法明助理研究員在李志安研究員和夏漢平研究員的指導下,開展了幼齡人工林的土壤氮素礦化和淋溶研究。該研究基于廣東鶴山森林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
武漢植物園在海洋生態環境調查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多氯聯苯(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 PCBs)在工業領域的大量使用對環境造成了嚴重的污染,由于該類化合物在環境中非常穩定,難于降解并且易沿食物鏈富集而最終危害人類甚至整個生態系統的安全。 中科院武漢植物園污染生態學學科組葛靜博士在王俊研究員的指導下,研
武漢植物園在水生植物緩解納米銀生態影響研究取得進展
納米銀AgNPs具有優良的廣譜抗菌性能,是目前應用最廣泛的納米材料之一。大量的納米銀在生產和使用過程中被釋放到水體中,對水生態環境會造成一定影響。已有研究探索了納米銀對水域碳氮循環等生態過程的影響,但對水生植物是否改變以及如何調節納米銀對這些生態過程的影響還缺乏基本了解。 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
版納植物園元江干熱河谷生態站揭牌
9月18日,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元江干熱河谷生態站在元江縣舉行了揭牌儀式暨發展規劃咨詢討論會。中國科學院昆明分院院長王慶禮、玉溪市人民政府副市長蘇圣兵、元江縣委副書記羅明燦,以及中科院資源環境科學與技術局、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局相關負責人共同為生態站揭牌。 在揭牌儀式上
華南植物園森林生態系統凈初級生產力等研究獲進展
Free-air CO2 enrichment(FACE)和open-top chambers(OTC)已證明大氣CO2濃度升高可以促進溫帶森林生態系統凈初級生產力(NPP)的增加,而這種增加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減弱,很大程度上決定于土壤的N素水平。我國亞熱帶區域大氣CO2濃度和N沉降都呈現上升
版納植物園報春花屬植物傳粉生態學研究取得新進展
花柱異長(Heterostyly)存在于被子植物的28個科中,是指在一個居群內,根據雄蕊和雌蕊的高度可以區別出兩種或者三種花的表型,而花表型之間雌雄蕊的高度是互補的。其中兩型花柱 (Distyly) 比三型花柱 (Tristyly) 普遍,兩型花柱植物的長花柱表型具短的花藥和高位柱頭,而短花柱表
華南植物園有關N穩定同位素污染生態學研究獲新發現
作為一個有效的生物地球化學指標,N穩定同位素比值(δ15N)已廣泛應用于環境科學和生態學領域,來研究N在生態系統中的生物地球化學行為及植物對大氣N沉降變化的生理生態響應。長期以來,在以植物葉片N同位素比值的絕大多數研究中,研究者均習慣把植物的整個葉片假設成一個均質性整體加以采用。
武漢植物園在入侵生態學和生物防治合作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最近,國際權威生態學期刊Ecological Applications在線發表了中科院武漢植物園在生物防治入侵植物研究領域的最新成果。 生物防治是通過從原產地引入專食性天敵來控制外來入侵生物的方法。其理論依據是入侵生態學中的“天敵理論”,即外來入侵生物在傳入地暴發成災是因為逃
美國生態學家Frank-Gilliam教授訪問華南植物園
應中科院華南植物園生態系統管理基礎創新研究組組長莫江明的邀請,美國知名生態學家Frank S. Gilliam教授于7月11日至15日訪問華南植物園。 訪問期間,Gilliam教授在莫江明和魯顯楷博士等的陪同下,考察了鼎湖山長期氮沉降試驗研究樣地的研究進展情況,隨后又考察了鶴
版納植物園“高級生態學野外培訓班”開班
培訓班現場 繼2009年成功舉辦第一期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高級生態學野外培訓班”之后,經中國科學院國際合作局批準,版納植物園于11月23日在新科研中心舉行了第二期“高級生態學野外培訓班”開幕儀式。 中科院研究生院生命科學學院執行院長丁文軍教授、版納植物園主任陳進研究員等
版納植物園番木瓜miRNA研究獲進展
番木瓜(Carica papaya)又稱木瓜,是十字花目番木瓜科水果。番木瓜不僅可以作為水果食用,還有重要的藥用價值。作為一種重要的熱帶植物,番木瓜的產量和質量常常受到病蟲害的嚴重影響。其中為害最普遍及最嚴重的首推由病毒引起的番木瓜環斑花葉病,除此之外,還有10多種真菌病害,如炭疽病、葉斑病
生態環境中心在生態補償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作為聯系生態系統服務提供者和受益者、整合生態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的有效途徑,生態補償在全球范圍內得到廣泛應用,但目前對生態系統服務供給者、受益者的成本效益以及生態系統服務供給者生計變化關注很少,影響著生態補償項目的公平性與效率。尤其是生態補償項目參與者受到補償后的生計變化,可能通過影響區域經濟結構
版納植物園舉辦CNERN/CERN生態系統相關知識培訓班
5月25日至27日,國家生態系統觀測研究網絡(CNERN)/中國生態系統研究網絡(CERN)生態站數據集出版與信息共享系統建設培訓班在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舉辦。來自全國53個野外臺站、CERN綜合中心、各分中心以及科學院、科技部、農業出版社相關部門共計12
生態保護紅線制度創新研究
課題組中方組長:歐陽志云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 課題組外方組長:Derek Thompson 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環境、土地與公園部前副部長 劃定生態保護紅線與加強紅線區域管理是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重要途徑。目前我國正在劃定生態保護紅線,但是相關的機制、政策、法律并不完善
生態隔離的研究與應用
①采用SSR分子標記分析了云南松主分布區范圍內20個天然群體的遺傳多樣性、遺傳分化以及與生態因子間的相關性。結果表明:云南松天然群體SSR遺傳多樣性指標與地理、氣象和土壤因子間存在一定相關關系,表現為低緯度、低海拔、溫暖、降水量多的環境下遺傳多樣性豐富;Mantel檢測群體遺傳距離的地理變異方式較弱
華南植物園在天然產物研究中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植物化學資源生物學研究組科研人員從一株Acremonium persicinum SC0105真菌代謝產物中獲得了7個具有新骨架結構的acremine類二聚體化合物(Bisacremines A-G),并提出了它們的生物合成途徑。生物活性試驗發現化合物Bisacremine
版納植物園熱帶榕樹生理研究新進展
桑科榕屬植物是熱帶雨林食物鏈關鍵種,約有900種,廣泛分布于世界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其中有近500種營半附生生活,這類植物種子被鳥類傳播到樹干上、樹丫部位,在那里萌發、生長,氣生根逐漸向下生長,最終扎根到土壤中。有些種氣生根特別發達,發育成絞殺植物。由于幼年階段營附生生活,經常缺乏養
華南植物園二型花柱進化研究取得進展
從異花授粉向自花授粉的轉變是植物交配系統的進化中最顯著的一種。異花授粉為主的二型花柱多態性向自花授粉為主的同型花柱的進化是該轉變的代表。這種交配系統的轉變對種群的繁殖生態、譜系地理、群體遺傳和進化產生了顯著的影響。報春花屬植物以中國西南山地為現代分布中心,歷來是研究二型花柱進化的模式植物。其中,
武漢植物園倍半萜內酯生物合成研究取得進展
愈創木烷型內酯具有諸多藥用活性,很多這類化合物具有較強抗癌功效,該類化合物在植物中通常只有萬分之幾的含量,如此低含量的合成限制了該類化合物的開發利用,但由于其顯著藥用價值,部分該類化合物仍被用于臨床抗癌實驗,比如人們從地中海地區的毒胡蘿卜中分離出毒胡蘿卜素(Thapsigargin),其衍生物已
武漢植物園蓮遺傳連鎖圖譜研究取得進展
遺傳連鎖圖譜是研究植物基因組結構、進化的有力工具,是基因定位、克隆和分子標記輔助育種的重要基礎。但作為被子植物中起源最早的植物之一,且素有“活化石”之稱的蓮,其基因組學研究卻明顯滯后。因此,構建蓮遺傳連鎖圖譜有助于蓮基因組學研究的快速發展,為蓮重要經濟性狀的分離和克隆提供依據,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