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人工智能發展現狀和趨勢舉行第九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學習時強調,人工智能是引領這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戰略性技術,具有溢出帶動性很強的“頭雁”效應。加快發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我們贏得全球科技競爭主動權的重要戰略抓手,是推動我國科技跨越發展、產業優化升級、生產力整體躍升的重要戰略資源。 人工智能為何如此重要?如何開展研發、夯實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的基礎?怎樣加強人工智能和產業發展融合、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新動能?如何加強人工智能同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結合,推動人工智能在人們日常工作、學習、生活中的深度運用?圍繞這些問題,本報記者采訪了業內人士和相關專家,今天起推出“透視新一代人工智能”系列報道,敬請關注。 ——編 者 核心閱讀 如果說以蒸汽技術驅動的第一次工業革命延伸了人的肢體,拓展了人類的力量,那么,以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為驅動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將拓展人類的智能,極大提升人類智力所能創造的......閱讀全文
人工智能可以簡單地理解為“像人類一樣聰明的人造機器”。將這個聰明的“人造機器”應用到制造業,主要的作用就是使機器能夠“達到甚至超過人類技工水平”,實現制造企業生產運營效率的提升。 “人工智能+制造”的“智能化”過程,與過去制造業追求“自動化”的過程有本質上的區別。“自動化”追求的是機器自動生
世界首個獲得公民身份的機器人索菲亞。雖然這被專家們認為是一個商業噱頭,但仍然引起人們關于人工智能倫理的大討論。 在人工智能迅猛發展的今天,如何看待人工智能——助手,還是威脅?今天,人工智能已經對社會產生了深刻且廣泛的影響,反之,學者、大眾與媒體的觀點與態度對人工智能的發展也將發揮重要作用。世界
數據、人工智能、深度學習。它們究竟意味著什么? 它們將如何改變新藥發現和研發的未來?它們又將如何改變我們預測、預防、診斷和治療疾病的方式?幾位AI專家為我們分享了他們的獨到觀點。 主持人: David Beier博士,Bay City Capital董事總經理 嘉賓: Jessica
當國人紛紛拿著手機討論崔永元手撕馮小剛和范冰冰時,一只命運的蝴蝶,在美國突然展開了它的顛覆之翅! 這次看似不太起眼的翅膀扇動,卻很可能在不遠的將來,引起山呼海嘯般的巨震! 剛剛,IBM宣布:成功研制出了量子計算機原型機,量子計算機商業化正在加速! 是的,以前看起來遙不可及的量子計算機,一下
11月14日,在2018中國(北京)跨國技術轉移大會開幕式上,北京智源行動計劃正式發布,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BAAI)揭牌成立。 北京智源行動計劃的目標是按照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總體部署,支持科學家勇闖人工智能科技前沿“無人區”,推動人工智能理論、方法、工具、系統等方面取得變革性、顛
人工智能領域的專利申請數量正在迅速增加,這意味著基于人工智能的新產品、新申請和新技術預期會大量出現,即將改變我們的日常生活,同時它們也會決定未來人類與自己發明的機器如何互動。 近年來隨著人工智能(AI)超越理論范疇,進入全球市場,基于人工智能的發明大量涌現。日前,“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技術趨勢”
隨著互聯網、5G、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技術的迅猛發展和組合創新,人類教育邁進“智能時代”的重要當口。由北京師范大學主辦的2020全球智慧教育大會20日至22日舉行,湖南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王耀南分享了智能機器人在教育、醫療、養老等領域的應用情況和未來趨勢,并就“人工智能賦能教育”接受了人民
在外骨骼的助力下,截癱患者林寒從輪椅上站立起來,并開始慢慢走動……《機智過人》的舞臺上曾出現這暖心的一幕。日前,中國科學院和中央電視臺共同主辦的《機智過人》第二季在北京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這檔原創大型科技挑戰節目將從8月11日20點起在央視一套正式播出。圖片源自網絡 《機智過人》第二季以“中國
在外骨骼的助力下,截癱患者林寒從輪椅上站立起來,并開始慢慢走動……這暖心的一幕出現在《機智過人》的舞臺上。7月25日,中國科學院和中央電視臺共同主辦的《機智過人》第二季在北京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這檔原創大型科技挑戰節目將從8月11日20點起在央視一套正式播出。 《機智過人》第二季以“中國智慧
人工智能領域的專利申請數量正在迅速增加,這意味著基于人工智能的新產品、新申請和新技術預期會大量出現,即將改變我們的日常生活,同時它們也會決定未來人類與自己發明的機器如何互動。 近年來隨著人工智能(AI)超越理論范疇,進入全球市場,基于人工智能的發明大量涌現。日前,“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技術趨勢”
現代社會信息大爆炸,也在無形中推動醫療行業轉型。云計算、人工智能、大數據、互聯網等技術著力打造智慧醫療,或將改變錯綜復雜的利益現狀,使傳統醫療行業改頭換面。 不久前,百度公司宣布對醫療事業部進行重大改組,對醫療業務進行組織架構調整和優化,集中優勢資源,將醫療業務的重點布局在人工智能(AI)領域
科幻作家劉慈欣對未來的科技、科研與科幻如何看,怎么想?記者就此對他進行了采訪。 記者:科技中哪些領域未來會對人類社會產生重大和深遠的影響?其影響力和發展潛力能否預測? 劉慈欣:未來哪些技術會對人類社會產生重大影響,本就難以預測。一項改變世界的技術產生,與很多因素有關。依照歷史規律來看,有些技
英國議會一個特別委員會16日發布報告說,在發展和應用人工智能過程中,有必要把倫理道德放在核心位置,以確保這項技術更好地造福人類。 這份報告由英國議會上院人工智能特別委員會編撰和發布,聚焦英國人工智能發展前景,以及這項技術可能帶來的改變和風險。 報告提出,應確立一個適
在不久的將來,技術革新將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 人工智能將大幅提升新藥物和新材料的開發速度;新型診斷工具將打造更先進的個性化醫療;從日常任務到工業生產,增強現實將走進生活的方方面面,將大量信息和動畫覆蓋于真實世界之上;如果你生病了,醫生將可以在你體內植入活細胞,用這些“藥物工廠”為你治病;你將會
在前不久結束的2018世界制造業大會上,一批前沿技術和創新成果集中“亮相”,向世界展示了中國制造的魅力。 顯然,在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新興技術的推動下,智能制造已然成為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新動能”,它讓傳統制造業脫胎換骨的同時,也以前
2018年,人工智能告別喧鬧,投融資市場漸趨冷靜,底層技術研發持續推進,從衣食住行到教育醫療,人工智能全方位改變著生活的樣貌。 近日,由斯坦福大學主導、來自MIT、OpenAI、哈佛、麥肯錫等機構的多位專家教授聯合發布的人工智能指數年度報告出爐,報告顯示,在人工智能這一領域,美國依然是當仁不
青島大學附屬醫院聯手騰訊探索智慧醫療 雷鋒網消息 11月10日-11月11日,第二屆中國數字臨床醫學應用技術大會在青島舉行。大會開幕當天,青島大學附屬醫院與騰訊公司宣布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聯合成立“人工智能與互聯網+醫療大數據研究中心”,開展醫療人工智能開發應用領域內的
▼浙江大學學生研制出可以爬樓梯的四足機器人。 佘穎攝 ▲大學生展示機器人大賽作品。 佘穎攝 機器善于解決問題,但不會提出問題,不擅長創新。因此,在機器學習時代最有價值的社會職業是創業家、創新者、科學家、創作者和其他能夠分析出待解決問題、待發掘機會
人工智能技術正在蓬勃發展,受到學術界乃至社會各界的廣泛重視。在日前舉行的國家智能產業峰會上,中科院院士鄭建華向記者表示,人工智能是基于信息基礎構建的一些應用,它離不開信息的采集、存儲、分析、傳播,所以這里面有大量的信息安全問題;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本身的一些思想、方法、理論對信息安全也有影響,“
近日,GMIC+全球人工智能杭州峰會暨中國(杭州)人工智能產業發展論壇在杭州舉行。活動以“科學復興、極智未來”為主題,展開了一場關于未來人工智能如何改變生活模式的大討論,吸引了人工智能領域眾多企業和專家出席。 峰會上,業內專家和企業認為,加快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特別是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進入新世紀以來,各大國在科研領域多頭比拼:上天、入海、互聯、虛擬……而最近幾年,一個新的科技“高邊疆”又進入人們的視野:我們身上的最后謎團——大腦的奧秘。 專家們認為,各大國競相投入腦科學研究意義深遠。這不僅關乎人類的健康和福祉,也關乎未來的生產力,有望深刻改變社會。 認知“黑洞” 為什么
進入新世紀以來,各大國在科研領域多頭比拼:上天、入海、互聯、虛擬……而最近幾年,一個新的科技“高邊疆”又進入人們的視野:我們身上的最后謎團——大腦的奧秘。 專家們認為,各大國競相投入腦科學研究意義深遠。這不僅關乎人類的健康和福祉,也關乎未來的生產力,有望深刻改變社會。 認知“黑洞” 為什么
腦科學是人類理解自然界現象和人類本身的“最終疆域”。各大國競相投入腦科學研究,不僅關乎人類的健康和福祉,也關乎未來的生產力 進入新世紀以來,各大國在科研領域多頭比拼:上天、入海、互聯、虛擬……而最近幾年,一個新的科技“高邊疆”又進入人們的視野:我們身上的最后謎團——大腦的奧秘。 專家們認為,
核心技術是國之重器。盡管我國創新能力日益增強,但部分行業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現狀并未得到根本改變。 比如,在人工智能領域,我國在人工智能領域發明專利授權量已居世界第二,在智能監控、生物特征識別、無人駕駛等領域搶占先機,一批龍頭企業加速成長。但我國人工智能整體發展仍面臨缺少重大原創成果的處境,尤其
2017年5月,阿爾法圍棋(AlphaGo)以三局全勝的戰績擊敗人類圍棋頂尖選手柯潔。這是人工智能發展史上具有標志性意義的事件。以前,人們認為圍棋是人類在智慧上抵御人工智能的一道屏障,如今這道屏障也被擊穿了。面對人工智能的發展,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態度,有的期待,有的焦慮,有的迷茫。無論我們是什么
人工智能屬于什么物種,是否產生自主意識,是否自我進化?人工智能也在改變世界,其可能引發的倫理問題正在引發無限遐想,其實,關鍵是人類如何塑造人工智能。9月8日,人工智能倫理研究項目正式在京啟動,中科院院士譚鐵牛為該項目負責人。 據介紹,英國、美國的學術機構分別于2015年
2018世界機器人大會在北京亦創國際會展中心開幕,展示全世界機器人產業的最新成果。為期3天的論壇上,由機器人發展引發的人工智能倫理和法律話題就是議題之一。 應當建立規范機器人及其使用行為的法律框架 在國際人工智能界,不少人認為人工智能會對人類產生巨大威脅,呼吁不要開
數千年來,人類依靠直覺去探索世界運行的原理。雖然這種方式也會讓我們誤入歧途,譬如曾相信地球是平的,但結果仍然是真理大過謬誤。現在,我們認識世界的方式正發生劇變:人工智能刷新著超越人類的成績、引力波將帶來天文學革命、基因編輯讓設計生命近在咫尺、量子計算機虎視眈眈地要推翻50年來的經典運作方式……這
“人工智能的研究和未來發展應以具體功能為導向,不能泛泛而談,這樣才能正確認識人工智能與人類的關系。”近日,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美國卡耐基梅隆大學計算機科學學院教授、機器學習和醫療中心主任邢波這樣表示。 在邢波看來,目前廣受關注的“AlphaGo”就是一例以具體功能為導向的人工智能
著名作家阿西莫夫1940年在科幻小說中提出了“機器人三原則”: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或看到人類受到傷害而袖手旁觀;機器人必須服從人類的命令,除非這條命令與第一條相矛盾;機器人必須保護自己,除非這種保護與以上兩條相矛盾。今天,人工智能逐漸從科幻走向現實,人們對人工智能可能產生的危害也愈加警惕,希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