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基因組有助查明澳大利亞土著起源
澳大利亞土著居民的遺體或許將能重回家園。研究人員使用古老DNA測序技術鑒定了這些“暫居博物館”的遺骸,以確定其起源。 近日發表在《科學進展》雜志的一篇論文中,研究人員表示,他們可以精確地將古澳大利亞土著遺骸的DNA與來自同一地理區域的現代居民的DNA進行比對。這可能使博物館里成百上千的澳大利亞土著遺骨得以“回歸”,這些遺骨一直以來缺乏來源文件。 “這篇論文是‘尋根’工作向前邁出的不可思議的一步。這為博物館和土著社區帶來了希望,他們將能夠辨認出更多祖先,并將其帶回家。”墨爾本大學人類學家Emma Kowal說。 1788年,歐洲殖民者從土著居民的墓地中移走了數千具人類遺骸和神圣物品,之后它們被分散到澳大利亞、英國、德國、北美和其他地方的博物館。1976年,第一具土著澳大利亞遺骸返回,并且送回這些遺骸和物品也成為澳大利亞政府政策的一部分。 負責這些工作的政府辦公室稱,到目前為止,澳大利亞博物館的2500多具人體遺骸和22......閱讀全文
古基因組有助查明澳大利亞土著起源
澳大利亞土著居民的遺體或許將能重回家園。研究人員使用古老DNA測序技術鑒定了這些“暫居博物館”的遺骸,以確定其起源。 近日發表在《科學進展》雜志的一篇論文中,研究人員表示,他們可以精確地將古澳大利亞土著遺骸的DNA與來自同一地理區域的現代居民的DNA進行比對。這可能使博物館里成百上千的澳大利亞
澳大利亞土著與印度人曾發生基因融合
據《自然》雜志網站近日報道,發表于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上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一些澳大利亞土著被檢測出基因組有多達11%的部分來自大約4000年前到達這個島嶼上的印度移民。研究人員認為,這些印度移民不僅帶來了基因,也帶來了不同的工具制造技術和澳洲野犬的祖先。 此前一個被普遍認可的觀點是,在
我國南方古人類與古印第安人基因組相近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獲悉,中科院昆明動物所專家運用科學手段,對在云南蒙自發現的“馬鹿洞人”頭骨化石開展古DNA遺傳學分析研究。結果發現,中國南方的古人類和最早的美洲土著人類之間存在深度的古老祖源遺傳聯系。這一科研成果于北京時間7月14日在國際學術期刊《當代生物學》上發表。 在云南蒙自出土的“馬鹿洞人
進擊的古基因組研究
? 今年5月,《科學》在線發表了一項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以下簡稱古脊椎所)領銜的關于華夏族群探源的突破性研究成果,它揭開了有關中國南北方史前人群格局及遷移與混合這一重大學術問題上的若干謎團;兩個月后,該團隊又發布最新發現:通過古基因組研究最新發現距今約1.1萬年的中國南方未知現代人群
古基因組改寫大象歷史
古基因組改寫大象歷史 滅絕大象DNA揭示物種間復雜關系 本報訊 一個神秘古化石的基因組已經動搖了大象的家族樹。 現代大象被劃分為3個種:亞洲象(Elephas maximus)和兩種非洲象——森林象(Loxodonta cyclotis)以及那些生活在熱帶草原的草原象(Loxodonta
基因分析揭示古貓遷徙歷史
對古代貓的脫氧核糖核酸(DNA)進行的第一次大規模研究表明,在貓咪主宰互聯網文化的幾千年之前,這種動物便已經通過早期農民、古代水手乃至維京人遍布古代歐亞大陸和非洲。 這項研究對生活在距今15000年前至18世紀之間的200多只貓的基因組進行了測序。研究人員在9月15日召開的一次會議上公布了這
首個中國地區古人全基因組數據被測序
近日,《當代生物學》發表了首次針對中國地區古人類的全基因組研究成果。該項目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和德國馬普進化人類研究所等團隊合作完成,研究分析了距今4萬年前出土于北京房山田園洞的一具男性個體基因組,發現東亞早期人群組成十分復雜。 雖然歐洲和西伯利亞地區都有古人類樣本基因組被測序
中外科學家合作揭示亞洲人復雜遺傳史
10月12日,《Current Biology》雜志發表了首次針對中國地區古人類的全基因組研究成果,題為“四萬年前亞洲人為歐亞早期人群結構提供新洞見”。該項目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付巧妹、Melanda Yang、高星、同號文與德國馬普進化人類研究所等團隊合作完成。該項研究分析了距
琥珀解密古生物擴散蹤跡
■本報記者 王晨緋 “曾為老茯神,本是寒松液。蚊蚋落其中,千年猶可覿。”唐代詩人韋應物的《詠琥珀》生動傳神地描述了琥珀。琥珀是能夠把遠古動、植物近乎完整保存,并形成化石的唯一寶石,具有非常高的科研價值。通過琥珀中保存的生物狀態,科學家可以研究古生物、古地質、古氣候、物種的進化與滅絕等。 近
澳大利亞更新基因技術條例2001
2019年10月22日,澳大利亞發布F2019C00781號政府公報,修訂其基因技術條例2001。 該條例主要內容包括澳大利亞轉基因生物的許可體系、安全評價、認證認可以及基因技術委員會的組建及其職能等方面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