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與黃萎病菌互作研究取得進展
棉花黃萎病是由大麗輪枝菌引起的土傳維管束病害,是制約我國棉花生產的首要病害。從棉花黃萎病抗性品種中發掘關鍵抗病基因,進而通過分子育種與傳統育種相結合的方法提高主栽品種的黃萎病抗性,是當前棉花領域基礎和應用研究的重點。 質外體是植物細胞膜外由細胞壁和細胞間隙組成的系統,是植物抵御病原菌侵染的第一道屏障,在植物先天免疫中發揮重要作用。目前對于植物質外體免疫系統的組分及其在識別、防御病原微生物侵染過程中的生理功能還知之甚少。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夏桂先課題組研究人員從棉花和大麗輪枝菌互作體系中分離鑒定了來源于棉花質外體的富半胱氨酸蛋白CRR1和幾丁質酶Chi28,以及來源于大麗輪枝菌的絲氨酸蛋白酶VdSSEP1,并對它們的功能進行了深入分析。作用機制研究發現,當黃萎病菌入侵時,棉花外泌Chi28和CRR1到根質外體中,其中Chi28能夠降解病原菌細胞壁的幾丁質,而大麗輪枝菌則分泌絲氨酸蛋白酶VdSSEP1來水解棉花Chi28,從......閱讀全文
我國科學家攻克“棉花癌癥”黃萎病
記者10月8日從中國農科院獲悉,歷經我國農業科研人員26年潛心研究完成的“棉花抗黃萎病中植棉系列新品種選育及應用”成果日前通過專家鑒定。這一科研成果結束了我國棉花不抗黃萎病的歷史,對保障我國棉花生產可持續發展,提高我國相關學科在國際學術界的地位和影響,具有重要意義。 棉花黃萎病是危害棉花生
棉花與黃萎病菌互作研究取得進展
棉花黃萎病是由大麗輪枝菌引起的土傳維管束病害,是制約我國棉花生產的首要病害。從棉花黃萎病抗性品種中發掘關鍵抗病基因,進而通過分子育種與傳統育種相結合的方法提高主栽品種的黃萎病抗性,是當前棉花領域基礎和應用研究的重點。 質外體是植物細胞膜外由細胞壁和細胞間隙組成的系統,是植物抵御病原菌侵染的第一
科學家揭示棉花抗黃萎病研究新進展
棉花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天然纖維作物,也是重要的油料作物,具有極高的經濟價值。由于抗蟲基因Bt的應用,我國基本解決了棉鈴蟲危害,相比較而言,抗黃萎病研究進展相對緩慢,近年來上升為棉花生產的主要危害之一。黃萎病菌自1935年傳入我國之后迅速傳播,曾多次全國性爆發,導致棉花減產10%~30%,嚴重棉田減
研究人員在棉花抗黃萎病研究中取得進展
棉花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天然纖維作物,也是重要的油料作物,具有極高的經濟價值。由于抗蟲基因Bt的應用,我國基本解決了棉鈴蟲危害,相比較而言,抗黃萎病研究進展相對緩慢,近年來上升為棉花生產的主要危害之一。黃萎病菌自1935年傳入我國之后迅速傳播,曾多次全國性爆發,導致棉花減產10%~30%,嚴重棉田減
微生物所在棉花黃萎病研究領域取得系列進展
棉花是關乎國計民生的重要戰略物資。棉花黃萎病是棉花最嚴重的病害,由于沒有有效的防治措施,是目前棉花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重大限制因素。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植物“百人計劃”、“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郭惠珊所領導的研究組,在中科院戰略性先導(B類)和農業部轉基因重大專項以及研究所科學研究基金的資助下,
微生物所在棉花與黃萎病菌互作研究中取得進展
棉花黃萎病是由大麗輪枝菌引起的土傳維管束病害,是制約我國棉花生產的首要病害。從棉花黃萎病抗性品種中發掘關鍵抗病基因,進而通過分子育種與傳統育種相結合的方法提高主栽品種的黃萎病抗性,是當前棉花領域基礎和應用研究的重點。 質外體是植物細胞膜外由細胞壁和細胞間隙組成的系統,是植物抵御病原菌侵染的第
最新研究發現果膠裂解酶對棉花黃萎病防治效果好
黃萎病是棉花生產上的重要病害,在世界各產棉國均常年發生,造成嚴重減產和經濟損失。由于棉花黃萎病是一種土傳維管束病害,多數化學農藥都不能被運輸到維管束部位,因此,目前國際上仍缺乏有效的化學防治措施。利用拮抗微生物進行病害防治,符合綠色農業發展的戰略需求,最具發展前景,也是農作物病害防治領域的研究
微生物所運用HIGS技術實現對棉花黃萎病的防控
棉花黃萎病是由土壤病原真菌——大麗輪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所引起的一種植物維管束病害。該病具有分布廣、危害重、病原菌存活時間長、化學農藥難于防治等特點。多年以來,棉花黃萎病嚴重威脅著棉花的生產和相關產業的發展,給棉農及國家造成很大的經濟損失。在科技部轉基因重
基因工程手段有望攻克棉花“絕癥”
近日,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副研究員王義琴等人的研究發現,天麻抗真菌蛋白GAFP4對不同生理型黃萎病菌株都具有非常明顯的抗性,是一個有效的高抗棉花黃萎病蛋白。 大麗輪枝菌是一種具有毀滅性的植物病原真菌,寄主非常廣泛,能夠侵染多達400多種植物,其中包括很多具有重要經濟價值的農作物,全世界
PLOS Pathog:”百人計劃“學者獲RNAi技術應用新進展
棉花是關乎國計民生的重要戰略物資。棉花黃萎病是棉花最嚴重的病害,由于沒有有效的防治措施,是目前棉花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重大限制因素。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植物“百人計劃”、“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郭惠珊所領導的研究組,在中科院戰略性先導(B類)和農業部轉基因重大專項以及研究所科學研究基金的資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