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明教授團隊連發文章發現重要的新神經環路
浙江大學醫學院李曉明教授團隊在突觸和神經環路的發育和分子調控領域,尤其在精神分裂癥、癲癇等疾病的發病機制方面取得不少重要研究成果。近期這一團隊接連在Neuron和Nature Medicine上發文,分別發現兩條腹側被蓋區到中縫背核存在的平行抑制性通路,以及一條參與抑郁癥發病的新神經環路。 在第一篇文章中,李曉明教授發現大腦中的腹側被蓋區(ventral tegmental area, VTA)到中縫背核(dorsal raphe nucleus, DRN)存在兩條平行的抑制性神經通路。一條是頭端腹側被蓋區(rostral VTA, rVTA)到中縫背核的抑制性GABA能神經元,另一條是尾端腹側被蓋區(caudal VTA, cVTA)到中縫背核的五羥色胺能神經元。前一條通路特異地參與嗎啡成癮,激活它可以顯著降低對嗎啡的耐受和成癮,但不影響嗎啡的鎮痛效果。 這些研究不僅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大腦中這兩個腦區的解剖結構和功能,......閱讀全文
研究發現腦發育神經環路機制
5月2日,記者從上海交通大學獲悉,該校系統生物醫學研究院吳強在一項國際合作研究中,發現原鈣粘蛋白基因簇表達的一個特定異構體決定5-羥色胺能神經環路的組裝和軸突空間規則排列,相關研究成果日前以長篇研究論文形式發表于《科學》。 先前研究發現原鈣粘蛋白基因簇編碼的原鈣粘蛋白質群在大腦神經細胞類型多樣
研究發現光偏好行為神經環路機制
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杜久林研究組發現,通過視網膜神經節細胞和隆凸丘腦組成的非對稱性視覺通路,左邊背側韁核介導了斑馬魚的光偏好行為。該研究揭示了韁核介導光偏好行為的新功能,并首次在脊椎動物中發現了光偏好行為的神經環路機制。相關成果2月9日在線發表于《神經元》。 杜久林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光偏
神經免疫內分泌調節環路(二)
? (四)下丘腦-垂體前葉-性腺軸系與胸腺環路 (1)LHRH刺激垂體前葉釋放LH/FSH,二者引起性腺分泌雄激素、雌激素及孕激素。 (2)這些類固醇激素對胸腺功能有較強的抑制性效應,如使胸腺體積減少、細胞數目減少、細胞免疫功能障礙等。 (3)胸腺肽中thymosin β4可在離體條件下刺激下
揭示睡眠穩態調控的神經環路機制
睡眠是動物界普遍存在的現象,人類大約有三分之一的時間用于睡眠,但當前研究仍不清楚睡眠是如何被調節的。經典的睡眠調控模型認為,睡眠的調節分為晝夜節律和睡眠穩態兩個方面。晝夜節律通過內在的生物鐘控制一天中睡眠覺醒的時間;睡眠穩態主要由睡眠壓力進行調控,控制機體獲得一定的睡眠量。隨著清醒時間的延長,睡眠壓
神經免疫內分泌調節環路(一)
? 各種生物活性物質對神經、免疫、內分泌三大系統的作用不是獨立進行的,整體條件下基本是以較完整的環路為單位,構成復雜的網絡。這些環路的工作方式是正反饋和負反饋,有調節精確、放大效應、整合效應、自限性及級聯反應等特點。以下例舉幾種典型的神經內分泌免疫調節環路。 (一)下丘腦-垂體前葉-腎上腺皮質與M
中外機構舉辦情緒神經環路研討會
有關情緒神經環路研究的《自然》學術會議11月2日在中國廣東深圳開幕,此次為期3天的國際研討會由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麥戈文腦科學研究所和《自然—神經科學》期刊共同舉辦。 過去二十多年,神經環路研究已發展成為國際神經科學/腦科學研究的核心方向之一。神經環路是指神經細
Nature:愛情?一條神經環路作祟罷了
詩人們歌頌愛情,科學家們研究愛情。 長久以來,科學家們就想搞清,戀愛中的男女究竟是中了什么邪,才會生出和對方共度余生的想法。今日,頂尖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了一篇論文,讓人們距離“理解愛情”又近了一步——來自埃默里大學(Emory University)的Robert Liu教授與他的團隊發
調控睡眠結構的神經環路研究取得進展
10月24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腦認知與腦疾病研究所腦圖譜中心在解析睡眠片段化的神經調控機制方面獲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A serotonin-modulated circuit controls sleep architecture to regulate cognitive fun
研究發現能夠調節神經環路連接的關鍵分子
17日,頂尖學術期刊《細胞》在線發表了一篇神經科學領域的重要研究。來自斯坦福大學的駱利群教授和Alice Ting教授聯合團隊開發了一種新穎的分析手段,可用于研究神經細胞表面的蛋白質組。利用這一技術,科學家們找到了20個能夠調節神經環路連接的關鍵分子。 我們知道,從單細胞到多細胞,是生命演化史
科學家揭示調節體溫行為的神經環路
行為性體溫調節是維持體溫穩態的一種基本動機性行為,該過程所涉及的前腦區域或神經元亞集群尚不清楚。近日,韓國首爾大學的研究團隊在《Neuron》發表了題為“A forebrain neural substrate for behavioral thermoregulation”的文章。 研究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