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杜久林研究組發現,通過視網膜神經節細胞和隆凸丘腦組成的非對稱性視覺通路,左邊背側韁核介導了斑馬魚的光偏好行為。該研究揭示了韁核介導光偏好行為的新功能,并首次在脊椎動物中發現了光偏好行為的神經環路機制。相關成果2月9日在線發表于《神經元》。
杜久林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光偏好行為是動物界中普遍存在的一種本能行為,對于動物生存至關重要。哺乳動物研究表明,韁核控制焦慮、恐懼、獎賞、抑郁等相關行為,還接受各種感覺信息的輸入,但目前人們對韁核這些感覺輸入的具體神經環路及其相應功能仍不清楚。
研究人員檢測了韁核在光偏好行為中的作用。正常的斑馬魚幼魚具有明顯的光偏好行為,損傷或功能沉默左邊背側韁核,而非右邊韁核,則嚴重削弱這種行為。研究發現具有視覺反應的神經元更多地分布在左邊背側韁核,同時這些神經元的持續性視覺反應和神經活動強度可以分別編碼環境背景光給予的時長和強弱。
為進一步了解視覺信息是如何傳遞到韁核的,研究人員結合形態追蹤和功能實驗等手段,發現左邊背側韁核接受來自隆凸丘腦的興奮性單突觸連接,而隆凸丘腦又接受來自視網膜神經節細胞通過其第四投射腦區的輸入。損傷或功能沉默隆凸丘腦可減弱光偏好行為,說明視網膜神經節細胞—隆凸丘腦—左邊背側韁核通路介紹了光偏好行為。
杜久林表示,該項研究將韁核的功能擴展到光偏好行為,并提示韁核有可能是感覺信息和情緒信息在大腦中相互交流的一個中介核團。
近日,哈爾濱工業大學生命科學中心王廣福課題組在腦科學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研究成果以《一個非經典的視覺皮層—內嗅皮層環路貢獻于空間導航》為題發表在《自然-通訊》(NatureCommunications)......
生理或心理壓力應激反應引起的血糖上升是人和動物一種保守的適應性生理現象,它可以在機體遇到危險時調動能量儲備來進行“逃跑或戰斗”。然而在現代人的生活中,長期工作和生活壓力應激會導致焦慮等負性情緒發生,同......
2022年11月1日,國際學術期刊CellReports發表了李家立研究員團隊的研究論文“Hyper-excitabilityofcorticothalamicPTneuronsinmPFCpromo......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研究員朱英杰課題組在《自然》旗下期刊《分子精神病學》發表最新研究成果。該研究揭示,為了追求美食獎賞的享樂性攝食和為了維持能量平衡的穩態攝食擁有不同的神經機制,并且證實......
17日,頂尖學術期刊《細胞》在線發表了一篇神經科學領域的重要研究。來自斯坦福大學的駱利群教授和AliceTing教授聯合團隊開發了一種新穎的分析手段,可用于研究神經細胞表面的蛋白質組。利用這一技術,科......
11月21日,國際學術期刊StemCellReports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景乃禾研究組的論文“Humanneuralstemcellsreinfo......
10月24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腦認知與腦疾病研究所腦圖譜中心在解析睡眠片段化的神經調控機制方面獲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Aserotonin-modulatedcircuitcontrols......
10月24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腦認知與腦疾病研究所腦圖譜中心在解析睡眠片段化的神經調控機制方面獲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Aserotonin-modulatedcircuitcontrols......
北京時間6月12日,神經科學領域的國際學術期刊《神經元》(Neuron),在線發表來自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深港腦科學創新研究院、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王立平團隊與中國科學院武......
后頂葉皮層(PosteriorParietalCortex,簡稱PPC),是大腦中一個處理多種感覺、運動信息的聯合腦區,能夠接收來自視覺系統、聽覺系統和軀體感覺系統的信息傳入,同時它的主要輸出目標是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