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中大部分生物都擁有按時間節奏調節自身活動的本領,即“生物節律”。生物節律是生物體內在的時間控制系統,是生物體內多種生理學和生物化學過程波動的基礎。生物節律系統在維持機體內在的生理功能(如睡眠/覺醒系統、體溫、代謝和器官功能等)、適應環境的變化等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生物節律紊亂與睡眠障礙、神經退行性疾病(如阿爾茨海默病)、精神類疾病(如抑郁癥)、糖尿病、腫瘤、以及心血管等疾病密切相關。 傳統模式的小鼠和果蠅等動物模型因其與人的晝夜活動周期、腦結構和代謝速率等存在明顯差異,極大地制約了生物節律紊亂機理研究和相關疾病治療手段的研發,而非人靈長類動物與人類最接近,是研究節律紊亂相關疾病機理和診治手段比較理想的動物模型,因此建立非人靈長類生物節律紊亂模型迫在眉睫。 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和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研究團隊致力于節律紊亂等相關疾病非人靈長類動物模型的構建,在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閱讀全文
節律紊亂克隆猴寶寶。中科院神經所供圖 還記得去年萌翻了全世界的世界首批體細胞克隆猴“中中”和“華華”嗎?最近,兩個姐妹有了五個“小兄弟”。 不過,跟它們的“姐姐”不同,這五只小克隆猴身上所肩負的使命要更加特殊一些,它們將為揭開人類健康的未解之謎作出貢獻。 1月24日,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
自然界中大部分生物,從簡單的單細胞生物,到復雜的哺乳動物,都擁有按時間節奏調節自身活動的本領,稱之為生物節律。生物節律是生物體內在的時間控制系統,是生物體內多種生理學和生物化學過程波動的基礎。生物節律系統在維持機體內在的生理功能(如睡眠/覺醒系統、體溫、代謝和器官功能等)、適應環境的變化等方面
自然界中大部分生物,從簡單的單細胞生物,到復雜的哺乳動物,都擁有按時間節奏調節自身活動的本領,稱之為生物節律。生物節律是生物體內在的時間控制系統,是生物體內多種生理學和生物化學過程波動的基礎。生物節律系統在維持機體內在的生理功能(如睡眠/覺醒系統、體溫、代謝和器官功能等)、適應環境的變化等方面扮
本周,多項基因編輯重磅研究成果井噴式發布。從“新款”基因剪刀到體細胞克隆疾病模型猴的誕生以及治愈先天性失明等,CRISPR基因編輯技術正在“兌現”造福人類健康的承諾。本周這些最新研究都有哪些亮點?跟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1. 張鋒團隊開發出第三種人類基因組編輯系統 CRISPR-Cas9是一個
近日,最新一期的國際學術期刊Hepatology 正式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營養科學研究所翟琦巍研究組的研究論文CLOCK/BMAL1 Regulates Circadian Change of Mouse Hepatic Insulin Sensitivity by SIRT1。該
近日,最新一期的國際學術期刊Hepatology 正式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營養科學研究所翟琦巍研究組的研究論文CLOCK/BMAL1 Regulates Circadian Change of Mouse Hepatic Insulin Sensitivity by SIRT1。該
晝夜節律,又叫“生物鐘”,是發生在人類等大多數生物中的周期性變化過程,包括激素水平、體溫調節和睡眠-覺醒模式周期性交替等。已有研究證據表明,晝夜節律的改變與疾病的發展有關,特別是代謝和精神紊亂。近期,我國科學家利用體細胞核移植技術、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成功構建了體細胞基因敲除的生
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系/醫學分子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劉德培院士團隊,第一次揭示了氧化還原信號在一個近日節律周期(24小時)內的變化規律,找到了該信號節律和經典生物節律轉錄翻譯負反饋調控機制之間直接耦合的關鍵點。11月26日,相關論文刊登于《自然—細胞生物學》。相關結
2019年上半年很快就結束了,iNature盤點了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發表的成果,我們發現總共有86篇(截至2019年6月24日),具體介紹如下: 4-6月發表的文章 【1】2019年6月21日,西北工業大學王文,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BGI 張國捷及丹麥哥本哈根
截至2019年12月23日,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在線發表了107篇文章(2019年的Cell ,Nature 及Science 已經全部更新),iNature團隊對于這些文章做了系統的總結: 按雜志來劃分:Cell 發表了31篇,Nature 發表了44篇,Scie
今年,我國“大農業”科研領域又誕生了諸多令人驚奇的發現,每一條都與我們息息相關。它們涵蓋了觀賞農業、林業、作物、醫學等各個領域,包括睡蓮、玉米、硅藻等進展。為了展現這些成就,本報特此就我國農業科學家今年發表的大部分重要論文進行梳理,以饗讀者。野生玉米大芻草、SK、現代玉米自交系ZHENG58的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地球上大部分生物從幾十萬年前就開始就遵從這種大自然的特殊規律。當然日常生活中人們也并沒有非常在意這中自然規律/現象,直到現代醫學的發展進步才讓我們將這種順應自然的規律同生物鐘畫起了等號。當然隨之而來的就是科學家們對生物鐘的各種深度研究。 很多科學研究都發現,人類生活中各
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Plus 時間可能真的是一切,至少在涉及實驗鼠飲食時是如此。因為,飼喂時間會影響它們的生物鐘。 北京時間8月31日發表在《細胞—代謝》雜志上的一項新研究報告稱,限制動物進食時間可以改善肥胖和其他代謝問題,甚至即使它們的飲食不健康也是如此。研究結果表明,生物
時間可能真的是一切,至少在涉及實驗鼠飲食時是如此。因為,飼喂時間會影響它們的生物鐘。 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Plus 北京時間8月31日發表在《細胞—代謝》雜志上的一項新研究報告稱,限制動物進食時間可以改善肥胖和其他代謝問題,甚至即使它們的飲食不健康也是如此。研究結果
氨基酸代謝穩態對人類的健康至關重要,來自暨南大學藥學院的吳寶劍教授研究組發表了題為“REV‐ERBα antagonism promotes homocysteine catabolism and ammonia clearance”的文章,發現生物鐘基因REV-ERBα在氨基酸代謝的晝夜節律調
氨基酸代謝穩態對人類的健康至關重要,來自暨南大學藥學院的吳寶劍教授研究組發表了題為“REV‐ERBα antagonism promotes homocysteine catabolism and ammonia clearance”的文章,發現生物鐘基因REV-ERBα在氨基酸代謝的晝夜節律調
澳大利亞悉尼加爾文醫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在一項小鼠實驗中發現,NPY-Y6基因在下丘腦的視交叉上核高度表達,這一區域控制著機體的晝夜節律,還能嚴密調控食物的代謝過程。此外,Y6基因還能促進特定多肽的高水平表達,包括控制生長激素釋放的血管活性腸肽(VIP)。相關文章發表于2014年1月 7日的《
氨基酸代謝穩態對人類的健康至關重要,來自暨南大學藥學院的吳寶劍教授研究組發表了題為“REV‐ERBα antagonism promotes homocysteine catabolism and ammonia clearance”的文章,發現生物鐘基因REV-ERBα在氨基酸代謝的晝夜節
澳大利亞的科學家們發現,大腦中的一個重要信號系統,控制著食欲、能量消耗和機體的脂肪構成。其中的一個特定基因,決定著身體的胖瘦。 進化在絕大多數生物中保留了“神經肽Y(NPY)系統”,這說明該系統非常重要。人們一般在小鼠模型中,對這一系統進行研究。不過,小鼠和人類的NPY系統并不相同。
果蠅的睡眠習慣與人類非常相似。它們大部分的睡眠是在夜間,某些藥物和興奮劑(如咖啡因)可能會影響它們的睡眠,而且,如果它們的睡眠比較糟糕,甚至可能會影響它們的記憶力。但是,果蠅能告訴我們關于“睡眠不足與代謝疾病(如糖尿病、肥胖)、血糖水平之間的聯系”的什么信息嗎?根據一項新的研究表明,果蠅的確可以
人體內有一個很酷的時鐘——生物鐘。然而,生物鐘調控生理、代謝和行為等生命活動的機制十分復雜,仍需要進一步深入探究。記者15日從南京農業大學獲悉,該校王恬教授團隊與芝加哥大學合作在《細胞通訊》上刊發研究成果,揭示了生物鐘調控代謝的新方式。 生物鐘由基因和蛋白質打造,是生物進化的禮物。生物鐘掌控
人體內有一個很酷的時鐘——生物鐘。然而,生物鐘調控生理、代謝和行為等生命活動的機制十分復雜,仍需要進一步深入探究。記者15日從南京農業大學獲悉,該校王恬教授團隊與芝加哥大學合作在《細胞通訊》上刊發研究成果,揭示了生物鐘調控代謝的新方式。 生物鐘由基因和蛋白質打造,是生物進化的禮物。生物鐘掌控
有研究發現,熬夜,會增加患癌風險。麻省理工學院的生物學家目前發現了可以解釋此風險增加的關聯。 在人類和大多數其他生物體中,由光支配的生物鐘,通過控制細胞活動來調節人體生理的關鍵方面,這些細胞活動包括新陳代謝和細胞分裂。在小鼠研究中,MIT的研究小組發現在控制細胞生物戒律的基因中,有兩個基因也
近日,南京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教授王恬團隊與芝加哥大學合作在《細胞—報告》上在線發表研究論文,揭示了生物鐘調控代謝的新方式,拓展了人們對生物鐘、m6ARNA甲基化修飾和代謝相互關系的認識。 N6-甲基腺嘌呤(m6A)是真核生物RNA上最豐富的一種轉錄后修飾,在基因表達、RNA剪切、mRNA運輸
截至2019年12月31日,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在線發表了186篇文章,其中生命科學領域有109篇,材料學有30篇,物理學有20篇,化學有12篇,地球科學有15篇。iNature團隊對于這些文章做了系統的總結: 按雜志來劃分:Cell 發表了31篇,Nature 發
截至2019年12月13日,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在線發表了105篇文章(2019年的Cell已經全部更新完畢,而對于Nature及Science只剩下了一期,將分別會12月19日及20日進行更新),小編對于這些文章做了系統的總結: 按雜志來劃分:Cell 發表了30
10月份Science期刊又有哪些亮點研究值得學習呢?小編對此進行了整理,與各位分享。 1.Science:新研究揭示人類微生物組是潛力巨大的新型抗菌藥物聚寶盆 doi:10.1126/science.aax9176 就像淘金熱中的淘金者曾經在北加州的山上開采這種閃亮的貴金屬一樣,“生物勘
成體干細胞通常具有多能性,即能夠產生多種不同的子細胞,但潛在的命運決定機制尚不清楚。 這項研究發現,在果蠅的腸上皮干細胞中,一個轉錄因子的瞬時表達,決定了干細胞所產生的子細胞類型。 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的研究人員發表了題為“Transient Scute activation
1月15日,NIBS襲榮文實驗室在Nature Cell Biology雜志在線發表了題為“Transient Scute activation via a self-stimulatory loop directs enteroendocrine cell pair specification
上個月,中國科學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周斌研究組又有新科研成果發表在 Scientific Reports 上啦,題為“Genetic targeting of Purkinje fibres by Sema3a-CreERT2 ”,提供了一種新的遺傳學工具——Sema3a-CreERT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