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人工智能或能提前一周預測臺風的消息引發關注。報道稱,日本海洋研究機構和九州大學的研究小組利用人工智能深度學習技術,開發了從全球云系統分辨率模型(NICAM)氣候實驗數據中高精度識別熱帶低氣壓征兆云的方法。該方法可識別出夏季西北太平洋熱帶低氣壓發生一周前的征兆。 不看不知道,原來人工智能在天氣預報方面已經開始發威。它會比人類預報得更準嗎?記者為此采訪了中央氣象臺專家,試圖理解氣象預報的AI助手究竟表現如何。 AI已成天氣預報研究熱門 根據相關報道,研究小組具體的做法是首先利用熱帶低氣壓跟蹤算法,將全球云系統分辨率模型20年積累的氣候實驗數據,制成5萬張熱帶低氣壓初始云及演變中的熱帶低氣壓云圖片,再加上100萬張未演變成熱帶低氣壓的低氣壓云圖片,共105萬張圖片組成10組學習數據,利用深度卷積神經網絡的機器學習,生成不同特征的10種識別器,然后構筑出可對10種識別器結果進行綜合評價的集合識別器。 對此,......閱讀全文
世界經濟論壇發布了2015年度十大新興技術,飛行機器人、仿人腦芯片等十大突破性的科技進展入選。 此榜單每年發布一次,由世界經濟論壇新興技術跨界理事會選出該年最有潛力解決全球長期挑戰的技術成果,旨在促使人們關注新興技術的潛力及蘊藏的風險。 今年的十大新興技術體現了創新在改善人們生活、推動行業變
眾所周知,傳統的雷達技術被應用的相當廣泛,比如機載、艦載、基地雷達等方面去對目標進行檢測和成像,在日常生活層面我們可以借助雷達傳感器去實現天氣預報、交通管控、資源勘查等等很多的應用。近些年隨著半導體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得很多雷達的尺寸、功耗都在大幅下降,毫米波、超寬帶技術和多發多收的使用,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