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一項新研究發現,內陸河流徑流的水質下降會妨礙受白化等破壞性因素影響的大堡礁珊瑚自我修復,改善當地水質將有助于提高珊瑚礁的“自愈”能力。 縱貫于澳大利亞東北沿海的大堡礁是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群,全長2300多公里。正常情況下珊瑚會呈現多種色彩,這些顏色來自寄居的藻類,這些微小的共生藻也通過光合作用為珊瑚提供能量。沒有了這些藻類,珊瑚就會變白,最終因營養不良而死亡。 近年來,大堡礁珊瑚出現大規模白化跡象。其中,氣候變化引起的海洋溫度上升是最大威脅,此外大堡礁還面臨海洋污染、過度捕撈等威脅。研究人員認為,大堡礁的未來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珊瑚對抗這些影響和自我修復的能力。 澳大利亞海洋學研究所、澳大利亞研究理事會珊瑚礁研究項目中心、阿德萊德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在1995年至2017年期間采集了大堡礁46個地點的珊瑚覆蓋數據,以評估熱帶氣旋、疾病暴發和珊瑚白化對珊瑚礁所造成的影響。研究人員同時還檢測了珊瑚從損害中自我修復的情......閱讀全文
新聞緣起 近年來,自然因素造成海島不斷消失的情況正在成為全球性問題。在南中國海四大群島中,有些珊瑚礁島的面積正在減少,有些島礁甚至已經消失,漁民的破壞性捕撈作業方式為遠海珊瑚島礁的主要威脅。 珊瑚碓生態系統——地球上最古老、最多姿多彩、也是最珍貴的生態系統之一,也是最大程度上反映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