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糾纏態“做個CT”讓未來量子網絡更安全
量子通信研究領域,中國在賽道上已經領先一個身位,無論理論研究還是技術應用和項目實施落地,都已走在世界的前列。兩個多月之前,中國科大成員李傳鋒、陳耕、張文豪等人在測量設備“不可信”的條件下,實驗獲知了未知量子糾纏態的保真度,首次在國際上實現了量子糾纏態的自檢驗。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權威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 近日,郭光燦院士團隊再度于《物理評論快報》發表論文,他們把量子糾纏態的非局域性和貝爾基測量定量地聯系起來,從而首次在國際上實現了糾纏交換過程中貝爾基測量的自檢驗。 不再依賴于測量設備的可靠性 要實現量子通信、量子計算,首先要實現量子糾纏,但如何檢驗量子間是否已形成了“糾纏態”,成為量子領域科學家們競相攻克的難題。 量子通訊的特性之一是保密度高,但也不是絕對地無機可乘,其中仍然存在某些細微的漏洞,科技人員對因此出現的缺陷必須予以彌補。比如用于糾纏態信息測定的量子態層析方法,類似于醫院的CT掃描,通過“一層層......閱讀全文
我科學家首次實現量子糾纏態自檢驗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郭光燦院士團隊李傳鋒、陳耕等人在測量設備不可信條件下實驗,獲知了未知量子糾纏態保真度信息,首次在國際上實現了量子糾纏態的自檢驗。研究成果日前發表在國際權威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 量子糾纏是量子信息領域的重要資源。學術界通常采用量子態層析的辦法來測定量子糾纏態,
科學家首次利用衛星開展量子糾纏退相干實驗檢驗
近期,來自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等單位的科研工作人員合作,利用中國“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對一類預言引力場導致量子退相干的理論模型進行了實驗檢驗。 目前關于如何融合量子力學和引力理論的討論尚缺乏實驗檢驗。本研究在國際上率先在太空開展引力誘導量子糾纏退相干實驗檢
科學家首次利用衛星開展量子糾纏退相干實驗檢驗
近期,來自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等單位的科研工作人員合作,利用中國“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對一類預言引力場導致量子退相干的理論模型進行了實驗檢驗。 目前關于如何融合量子力學和引力理論的討論尚缺乏實驗檢驗。本研究在國際上率先在太空開展引力誘導量子糾纏退相干實驗檢
量子耗散可產生持續穩定糾纏
量子耗散是指在量子開系統中,物體與環境發生能量交換或信息交流,導致相干性退失,因此,兩個物體要發生糾纏,一般要讓它們和外界環境的相互作用盡可能地小。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道,丹麥歌本哈根大學物理學家通過實驗證明,量子耗散能在兩個宏觀物體之間形成持續穩定的量子糾纏,該發現為制造量
人工量子系統中量子糾纏新途徑被發現
記者從浙江大學獲悉,該校物理學系和量子信息交叉研究中心王大偉研究員同王浩華教授聯合國內外多個研究團隊,首次在人工量子系統中合成了反對稱自旋交換作用,演示出利用手征自旋態制備量子糾纏的新方法。這項研究成果于22日發表在《自然·物理》雜志上。 “手征性是指物體和它的鏡像不能重疊。好比左右手,互為
人工量子系統中量子糾纏新途徑被發現
記者從浙江大學獲悉,該校物理學系和量子信息交叉研究中心王大偉研究員同王浩華教授聯合國內外多個研究團隊,首次在人工量子系統中合成了反對稱自旋交換作用,演示出利用手征自旋態制備量子糾纏的新方法。這項研究成果于22日發表在《自然·物理》雜志上。 “手征性是指物體和它的鏡像不能重疊。好比左右手,
瑞士科學家為量子“糾纏”分類
“糾纏”是量子力學的一個基本特征,而且這種現象有多種不同的形式。據物理學家組織網6月6日報道,最近,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的物理學家和數學家顯示了怎樣把不同形式的量子“糾纏態”有效而系統地分類。研究人員指出,這一方法非常重要,因為它有助于預測將一種量子態應用于新技術的可能性有多大。相關論文發表在
清華團隊首次實現25個量子接口之間量子糾纏
從清華大學獲悉,該校段路明研究組在量子信息領域取得重要進展,首次實現了25個量子接口之間的量子糾纏。相比于先前加州理工學院研究組保持的4個量子接口之間糾纏的世界紀錄,糾纏的量子接口數目提高了約6倍。 此項研究成果證明了多個量子接口間的糾纏具備實現的基礎,將對量子信息領域產生重要影響,被審
超導量子計算強關聯糾纏體系的量子隨機行走實驗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朱曉波和彭承志等組成的超導量子實驗團隊,聯合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范桁等理論小組,開創性地將超導量子比特應用到量子隨機行走的研究中。該工作將對未來多體物理現象的模擬以及利用量子隨機行走進行通用量子計算研究產生重要影響。這一研究成果于5月2日在線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科學》上。
量子材料中首次發現數千原子糾纏
在物理學中,薛定諤貓寓意了量子力學中兩種最令人“敬畏”的效應:糾纏和疊加。德國德累斯頓大學和慕尼黑大學研究人員現已在較大的范圍內觀察到這些現象。 已知具有磁性等特性的材料具有所謂的域(島),其中材料特性均勻地屬于一種或多種類型(例如,想象它們是黑色或白色)。在最新一期《自然》雜志上,物理學家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