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鉗片
運用膜片鉗 進行膜離子通道特性的研究,是一項艱辛、細致、繁雜的工作,要求較高的技術水平和實驗條件作保證,現在大致介紹一下膜片鉗 實驗的過程。實驗材料細胞組織試劑、試劑盒硅酮樹脂電極液儀器、耗材膜片微電極濾膜 防震工作臺屏蔽罩儀器設備架單色光系統膜片鉗放大器刺激器數據采集的設備微操縱器實驗步驟第一步是分兩次拉制,第一次拉長7~10mm,直徑小于200μm,在此基礎上進行第二次拉制,最終使尖端的直徑為1~2μm,兩步拉制的目的主要是使電極前端的錐度變大,狹窄部長度縮短,因此可降低電極的串聯電阻,也可減少全細胞記錄時的電極液透析時間。由于膜片微電極最忌沾染灰塵和臟物,更忌觸碰尖端附近部位,所以一般要求在使用前制作。 第二步是在電極前端涂以硅酮樹脂(sylgard),其目的是為了降低電極與灌流液之間的電容,并形成一個親水界面。經此處理后,上述電容可由6~8pF減少到1pF以下。硅酮樹脂對形成Giga?鄄seals無影響,但可減......閱讀全文
膜鉗片
運用膜片鉗 進行膜離子通道特性的研究,是一項艱辛、細致、繁雜的工作,要求較高的技術水平和實驗條件作保證,現在大致介紹一下膜片鉗 實驗的過程。實驗材料細胞組織試劑、試劑盒硅酮樹脂電極液儀器、耗材膜片微電極濾膜 防震工作臺屏蔽罩儀器設備架單色光系統膜片鉗放大器刺激器數據采集的設備微操縱器實驗步驟第一步是
膜鉗片
膜鉗片 ? ? ? ? ? ? 實驗材料 細胞組織 試劑、試劑盒
膜鉗片實驗
實驗材料 細胞組織試劑、試劑盒 硅酮樹脂電極液儀器、耗材 膜片微電極濾膜 防震工作臺屏蔽罩儀器設備架單色光系統膜片鉗放大器刺激器數據采集的設備微操縱器實驗步驟 第一步是分兩次拉制,第一次拉長7~10mm,直徑小于200μm,在此基礎上進行第二次拉制,最終使尖端的直徑為1~2μm,兩步拉制的目的主要是
膜片鉗與植物膜生物學研究
何龍飛1 、2 沈振國1 劉友良1 王愛勤2 (1 南京農業大學農學系,南京210095 2 廣西大學農學院,南寧530004 ) 膜片鉗技術(patch2clamp technique ,PC) 是原西德馬普所Erwin Neher 和Bert Sakmann 于1976 年發明的
瘧原蟲薄血膜推片實驗
將一小滴外周血(采自耳垂或指尖)滴于一載玻片一側,另取一載玻片為推片,使其一端接觸血滴,使血滴向兩側分散,二玻片間保持30°~ 45°角度,將推片緊靠載玻片沿其表面迅速向前推動,形成分布均勻的血膜,自然干燥后用甲醇1~2滴固定。以稀釋的姬氏染液染色30分鐘晾干、鏡檢。或以 瑞氏染液染色3
瘧原蟲厚血膜推片實驗
取外周血一大滴,滴于薄血片的右端1/3處,以推片一角,將血滴自內向外作螺形攤開,形成直徑1 cm大小的厚薄均勻的厚血膜。自然晾干后,用蒸餾水1滴加于血膜上,待血膜成灰白色時,將水傾去,再用甲醇固定。以稀釋的姬氏染液染色30分鐘晾干、鏡檢。或以瑞氏染液染色3~5分鐘晾干、鏡檢。
瘧原蟲薄血膜推片實驗
實驗步驟將一小滴外周血(采自耳垂或指尖)滴于一載玻片一側,另取一載玻片為推片,使其一端接觸血滴,使血滴向兩側分散,二玻片間保持30°~ 45°角度,將推片緊靠載玻片沿其表面迅速向前推動,形成分布均勻的血膜,自然干燥后用甲醇1~2滴固定。以稀釋的姬氏染液染色30分鐘晾干、鏡檢。或以 瑞氏染液染色3~5
瘧原蟲厚血膜推片實驗
實驗步驟取外周血一大滴,滴于薄血片的右端1/3處,以推片一角,將血滴自內向外作螺形攤開,形成直徑1 cm大小的厚薄均勻的厚血膜。自然晾干后,用蒸餾水1滴加于血膜上,待血膜成灰白色時,將水傾去,再用甲醇固定。以稀釋的姬氏染液染色30分鐘晾干、鏡檢。或以瑞氏染液染色3~5分鐘晾干、鏡檢。
膜片鉗的多種記錄形式:細胞貼附模式、膜內面向外模...
膜片鉗的多種記錄形式:細胞貼附模式、膜內面向外模式、膜外面向外模式和穿孔膜片模式 在膜片鉗技術的發展過程中,主要形成了四種記錄模式,即細胞貼附模式(cell-attached mode或on-cell mode)、膜內面向外模式(inside-out mode)、膜外面向外模式(outsid
鉗形接地雙鉗特性與參數
鉗形接地雙鉗特性與參數 鉗形接地電阻測試儀雙鉗特性 1.雙鉗法/地樁法雙重測量方式: 適合任意接地場所,多點或單點接地,都可正常測試。 2.抗干擾能力強: 自產生高頻電流,從而過濾市電中50HZ、100HZ等諧波干擾電流,即使在500KV變電站環境下,也能測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