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病菌,植物會開啟“誘敵”模式
在病菌面前,為什么有的植物被侵害,而有的植物“毛發無損”?日前出版的《科學》雜志發表了中國科學家的論文,揭示了植物抗病的機理。這一發現對于未來設計農作物抗病品種、發展綠色農業具有重要意義。 上世紀40年代,科學家提出了植物抗病基因的理論。1994年,科學家發現了植物抗病基因編碼抗病蛋白,但是一直不清楚抗病蛋白是怎樣發揮作用的。清華大學柴繼杰團隊、中科院遺傳發育所周儉民團隊、清華大學王宏偉團隊合作,終于解析了植物抗病蛋白的結構,發現了抗病小體,了解了“誘餌蛋白激活抗病蛋白”的機制。 原來,在細胞的表層有許多被稱為受體的蛋白,這些受體筑成了植物防御病菌的第一道防線。受體能夠識別出病菌的分子,一旦發現病菌,受體便調動細胞內的防御系統予以抵抗。此時病菌會向植物細胞內分泌毒性蛋白,企圖殺死細胞內的防御衛士。 植物還有第二道防線,就是通過“誘餌”蛋白迷惑病菌的毒性蛋白。當毒蛋白上來破壞“誘餌”蛋白時,植物中的一個“開關”被打開,從......閱讀全文
面對病菌,植物會開啟“誘敵”模式
在病菌面前,為什么有的植物被侵害,而有的植物“毛發無損”?日前出版的《科學》雜志發表了中國科學家的論文,揭示了植物抗病的機理。這一發現對于未來設計農作物抗病品種、發展綠色農業具有重要意義。 上世紀40年代,科學家提出了植物抗病基因的理論。1994年,科學家發現了植物抗病基因編碼抗病蛋白,但是一
植物病菌檢測儀的簡單介紹
在植物的生長過程中,除了會受到蟲害的困擾,也會遭受一些病害,其中病菌類要分為真菌類病害、細菌類病害和病毒類病害。植物產生的病害主要由這三種病毒所引起的,以往由于農民不知道病害是由何種細菌或病毒引起的,所以會“病急亂投醫”,噴灑大量農藥,但是由于沒有針對性的用藥,對于農民來講,不僅造成了經濟上的浪費,
部分植物面對病菌為何毫發無損?
在病菌面前,為什么有的植物被侵害,而有的植物“毛發無損”?日前出版的《科學》雜志發表了中國科學家的論文,揭示了植物抗病的機理。這一發現對于未來設計農作物抗病品種、發展綠色農業具有重要意義。 上世紀40年代,科學家提出了植物抗病基因的理論。1994年,科學家發現了植物抗病基因編碼抗病蛋白,但是一
植物灰霉病菌致病新機制獲解
?? 死體營養型植物病原真菌在殺死植物細胞獲取營養前的能量來源和代謝途徑是什么?這一問題一直困擾著相關學術界。記者10日從吉林大學了解到,國際微生物領域著名學術期刊《環境微生物學》(《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雜志日前在線發表了該校植物科學學院秦慶明教授課題組的研究
植物灰霉病菌致病新機制獲解
死體營養型植物病原真菌在殺死植物細胞獲取營養前的能量來源和代謝途徑是什么?這一問題一直困擾著相關學術界。記者10日從吉林大學了解到,國際微生物領域著名學術期刊《環境微生物學》(《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雜志日前在線發表了該校植物科學學院秦慶明教授課題組的研究成果,
植物灰霉病菌致病新機制獲解
死體營養型植物病原真菌在殺死植物細胞獲取營養前的能量來源和代謝途徑是什么?這一問題一直困擾著相關學術界。記者10日從吉林大學了解到,國際微生物領域著名學術期刊《環境微生物學》(《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雜志日前在線發表了該校植物科學學院秦慶明教授課題組的研究成果,
PNAS:病菌逃避免疫攻擊的變身術
最近,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布隆博格公共衛生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最流行的致病真菌,可以通過一種新的途徑,抵抗免疫系統的攻擊。 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九月七日的《PNAS》,對于“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引起陰道酵母菌感染和口腔感染鵝口瘡的真菌)一旦進入血液,是如何引發致命感染的
免疫磁分離致病菌快速檢測系統介紹
·Matrix公司創新采用大樣循環免疫磁分離(IMS)技術,結合磁酶聯顯色技術,推出目前世界上速度最快的致病菌免疫檢測方法。該方法已經獲得美國AOAC認證,具有高靈敏度、高特異性、高穩定性、無污染、無毒性、檢測迅速等特點。·特別適合大中型食品、藥品和化妝品出口企業及微生物檢測機構對產品中致病菌進行快
細胞免疫細胞免疫
幾乎所有的細胞表面都有MHC-I,CD8+T細胞能識別細胞表面的MHCI+抗原復合物,識別后進行攻擊。 根據功能不同T細胞可分為三類,其表面均有相應的受體,具有抗原特異性:細胞毒性T細胞(Cytotoxic T cells,Tc)、輔助性T細胞(helper T cells,TH)、抑制性T細
植物免疫受體蛋白可“雙重免疫”
當植物免疫系統監測到有病原菌入侵時,植物免疫受體蛋白就像“哨兵”一樣活躍起來,調動機體啟動免疫反應。但是,植物免疫受體蛋白究竟是如何被激活的,一直成謎。9月21日晚,南京農業大學王源超教授團隊和清華大學柴繼杰教授團隊合作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發表的一篇論文,首次揭示了細胞膜受體蛋白是如何一邊識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