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形態學觀察實驗
實驗材料大體標本組織切片實驗步驟1. 大體標本(1)潰瘍型:幽門部胃小彎處黏膜見一巨大潰瘍如火山口狀,直徑大于2.5 cm,潰瘍形狀不規則,底凹凸不平,邊緣不整齊隆起,胃黏膜皺襞消失。切面見胃壁各層結構消失而被灰白色癌組織所取代,肌層被癌組織浸潤呈索條狀增厚。(2)息肉型:胃黏膜面有一形狀不整的腫塊向腔內突起。腫塊表面凹凸不平,有的腫塊中央壞死脫落形成潰瘍。腫塊的基底寬,切面見灰白色的癌組織,已向胃壁深層浸潤而破壞了胃壁各層結構。(3)浸潤型:整個胃壁呈彌漫性增厚;有的厚達3~4 cm,內腔狹小,黏膜皺襞消失。切面見灰白色癌組織向黏膜下層、肌層及漿膜層浸潤性生長,完全為癌組織取代。整個胃壁變硬,像被水浸過的皮革囊,稱革囊胃(limitis plastica stomach)。2. 組織切片(1)癌組織由大小不等、形狀不一、排列不規則的腺管組成,腺體之間為間質。(2)癌細胞呈柱狀或立方形,明顯異型性,單層或多層排列,極性紊亂,可見......閱讀全文
胃癌形態學觀察實驗
實驗材料 大體標本組織切片實驗步驟 1. 大體標本(1)潰瘍型:幽門部胃小彎處黏膜見一巨大潰瘍如火山口狀,直徑大于2.5 cm,潰瘍形狀不規則,底凹凸不平,邊緣不整齊隆起,胃黏膜皺襞消失。切面見胃壁各層結構消失而被灰白色癌組織所取代,肌層被癌組織浸潤呈索條狀增厚。(2)息肉型:胃黏膜面有一形狀不整的
胃癌形態學觀察實驗
實驗材料大體標本組織切片實驗步驟1. 大體標本(1)潰瘍型:幽門部胃小彎處黏膜見一巨大潰瘍如火山口狀,直徑大于2.5 cm,潰瘍形狀不規則,底凹凸不平,邊緣不整齊隆起,胃黏膜皺襞消失。切面見胃壁各層結構消失而被灰白色癌組織所取代,肌層被癌組織浸潤呈索條狀增厚。(2)息肉型:胃黏膜面有一形狀不整的腫塊
虻形態學觀察實驗
實驗方法原理 虻屬于雙翅目虻科。通常稱“牛虻”,是大型的吸血昆蟲。身體粗壯,有大而閃光的復眼一對,體色暗多毛。刺吸人和畜血,并能傳播疾病 (羅阿絲蟲病、炭疽等)。 實驗步驟 一、成蟲:體長6—30mm,粗壯,體色較暗,多具金屬光澤。 1,頭部:觸角一對,多為三節,第三節上帶有3
蚋形態學觀察實驗
實驗方法原理 蚋的生活史屬全變態,分卵、幼蟲、蛹和成蟲四期。卵、幼蟲、蛹在水中發育,成蟲陸棲,體短小,暗褐色或黑色,國外俗稱“黑蠅”。叮咬騷擾可引起局部炎癥甚至潰爛,影響人們的工作和休息。有的種類可以傳播人、畜的盤尾絲蟲病。 實驗步驟 蚋的生活史各期形態示教: 1. 卵:呈三角
臭蟲形態學觀察實驗
實驗方法原理 臭蟲的生活史屬不全變態,分卵、若蟲和成蟲三個時期。成蟲體背腹扁平,卵圓形,紅褐色,翅退化。嗜吸人血的有溫帶臭蟲和熱帶臭蟲兩種,能否傳播人類疾病尚未得到證實。 實驗步驟 一、自己觀察: 成蟲玻片標本:體背腹扁平,橢圓形,紅褐色,翅已退化,雄蟲較雌蟲略小,體分頭、胸、
蠓形態學觀察實驗
實驗方法原理蠓屬于雙翅目蠓科。俗稱“小咬”。為1—4毫米長的小昆蟲。吸血的有庫蠓(Culicoides)、細蠓 (Leptoconops)及蠛蠓 (Lasiohelea) 屬,統稱吸需血蠓 (biting midges)。我國已知吸血蠓約400余種。雌蠓常成群刺吸畜及人的血液,并能傳播疾病。實驗步驟
肝臟形態學觀察實驗
實驗材料正常肝臟組織切片實驗步驟1. 肝臟的解剖結構(1)膈面:肝的上面,借鐮狀韌帶分為左右兩葉。(2)臟面:注意辨認“H”型結構,左縱溝的前后部分別為肝圓韌帶和靜脈韌帶;右縱溝前部為膽囊窩,后部為腔靜脈溝,橫溝稱為肝門,包括進出肝門的肝管、肝動脈和門靜脈。2. 肝臟的組織結構(1)肝小葉:呈多邊形
蠓形態學觀察實驗
實驗方法原理蠓屬于雙翅目蠓科。俗稱“小咬”。為1—4毫米長的小昆蟲。吸血的有庫蠓(Culicoides)、細蠓 (Leptoconops)及蠛蠓 (Lasiohelea) 屬,統稱吸需血蠓 (biting midges)。我國已知吸血蠓約400余種。雌蠓常成群刺吸畜及人的血液,并能傳播疾病。
鉤蟲形態學觀察實驗
實驗方法原理鉤蟲(hookworm)是鉤口科線蟲的統稱,發達的口囊是其形態學的特征。寄生人體的鉤蟲主要有二種:十二指腸鉤口線蟲(Ancylostoma duodenale)和美洲鉤口線蟲(Necator americanus)。鉤蟲寄生人體小腸里。蟲卵隨糞便排出體外,在泥土里適宜條件下桿狀蚴孵出并發
蚤形態學觀察實驗
實驗方法原理蚤屬昆蟲綱蚤目。體側扁,頭部呈三角形,足粗壯善跳。蚤的生活史屬全變態,包括卵、幼蟲、蛹和成蟲4期。成蟲前胃有幾丁質刺,與傳病有關。成蟲對溫度較敏, 耐饑力強。蚤兼吸動物和人血,可在動物和認之間傳播疾病,鼠疫、地方性斑疹傷寒都是其傳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實驗步驟一、自己觀察1.成蟲玻片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