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有關姜科植物大、小孢子發育方面的研究報道極少,僅見于豆蔻屬的春砂仁、山姜屬的小草蔻和姜花屬的姜屬的研究,文中涉及到的小孢子均由定量風流孢子捕捉器捕獲所得。姜科植物花藥壁發育屬基本型,絨氈層為分泌型。小孢子母細胞減數分裂為連續型,成熟花粉為2.細胞或3.細胞花粉:胚珠倒生,厚珠心,雙珠被。胚囊發育為蓼型。而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苞葉姜花藥2室。藥壁發育屬基本型,絨氈層為分泌型,小孢子母細胞減數分裂為連續型,小孢子四分體為左右對稱型。成熟花粉 粒為2-細胞型:子房下位,3室。胚珠多數、倒生,具雙珠被,厚珠心。中軸胎座,大孢子母細胞經減數分裂形成線型或T形四分體,胚囊發育為蓼型。這與已報 道的姜科其它屬種基本相同,發育類型非常相似,反映了姜科各屬種之間系統發育上的一致性,說明它們有共同的祖先。這也與姜目的胚胎學特征(厚珠心、雙珠被、胚囊發育主要為蓼型)基本一致,表明姜目可能是一個自然的類群,起源于一個共同的祖先。目前關于苞葉姜系統位......閱讀全文
目前有關姜科植物大、小孢子發育方面的研究報道極少,僅見于豆蔻屬的春砂仁、山姜屬的小草蔻和姜花屬的姜屬的研究,文中涉及到的小孢子均由定量風流孢子捕捉器捕獲所得。姜科植物花藥壁發育屬基本型,絨氈層為分泌型。小孢子母細胞減數分裂為連續型,成熟花粉為2.細胞或3.細胞花粉:胚珠倒生,厚珠心,雙珠被。胚囊發育
由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臧穆、黎興江研究員主編的《中國隱花(孢子)植物科屬辭典》近日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辭典記載了產于中國的五大類生物,即:藻類201科,679屬;真菌類232科,1278屬;地衣類71科,209屬;苔蘚類119科,541屬;蕨類62科,223屬。各科屬按
以葉綠素含量的變化來進行了解植物成長發育狀況是否正確。植物的生長過程中,植物的一切生理機構都在進行生長,植物的根莖葉以及植物的葉片都在增加,同時植物的葉綠素含量也慢慢的一點增加,而隨著植物的生長直到植物的衰老死亡,植物的其他生理結構未發生什么變化,但是植物的葉綠素含量則在慢慢的降低,在這個生長過程中
出生體重可能與之后大腦發育狀況有關 日前刊登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的一份新研究報告稱,兒童和青少年的大腦發育與新生兒出生體重有關聯。 目前,科學家已經越來越多地認識到認知、行為和心理健康特征可以追溯到胎兒發育,但是人們對胎兒生長的正常波動和之后生命階段的大腦發育的關系
中科院東南亞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員在云南省西雙版納石灰山森林里發現了一種頂生花序的姜屬植物,經過文獻查閱和標本比對之后,最終確認為姜屬頂花組植物一新種,命名為灰巖姜。該新種的發現為中國姜屬植物增加了一個新記錄組。 西雙版納的石灰巖山地約占國土面積的19%,石灰巖森林是熱帶雨林非常重要的組
十字花科(Brassicaceae或Cruciferae)植物約有351屬3977種,是一個全球分布的自然類群,包括常見綠葉類蔬菜、油料作物油菜、園藝觀賞植物香雪球等。該科有模式植物擬南芥,也是被子植物全基因組序列數據發表最多的科之一,為研究全基因組加倍、環境適應機制、基因功能進化等重要生物學問
實驗步驟展開
冠層能夠反映出植物對光能的利用量,通過對葉面積指數的計算,還能反映作物群體大小。通常來說,作物的葉面積越大,說明該作物養分吸收好,最終的產量也會越高,但是,當葉面積達到一定范圍后,作物之間的葉片就容易發生重疊,導致作物無法充分進行光合作用,產量反而下降。因此,作
最近幾年隨著農業生產力的提高,國內溫室發展很快,其原因是:(1)國內為搞活花卉、瓜果和作物市場,采用溫室生產反季節作物;(2)水稻及其它果實類蔬菜的春季育苗;(3)人工控制作物生長條件的高科技型植物工廠,實現無土栽培,綠色食品等的生態農業發展的需要等。 與此同時,世界各國也普遍采用現代化溫室,
植物病害的傳播是一個過程,只有在發生之前就預測到才能做好病害的預防工作。在植物病害的預測過程中就需要通過孢子捕捉儀對空氣中的病菌孢子進行抓捕分析。進而,控制病害的進一步發展擴散。病害流行的空間動態是病害流行過程中的一個側面,反映了病害數量在空間中的發展規律,主要研究病害在距離菌源中心一定距離上的發生